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发布一下 0 0

01

“无心”的智慧


心智告诉我们说:“有朝一日,等这个、那个发生的时候,我就会快乐、和平、万事如意了。”


即使我执好像在关切当下的时候,那也不是它所看到的当下:由于它透过过去的眼睛在看当下,所以它把当下完全曲解了。


再不然,心智就只是把当下贬至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这个目的,始终都铺呈在心智所投射出的未来。只要观察你的心智就不难明白。这就是它一惯的伎俩。


尽管,当下这一刻掌握着通往解脱的钥匙。可是只要你仍然是你的心智头脑,你就找不到当下这一刻。你会说:我不想失去分析和察办的能力;我宁可学着让自己用更专注的方式思考得更清晰,也不要失去我的心智。


的确,思想是我们最珍贵的天赋。人没有了思想,只是变成另一种动物罢了。然而,心智的优势,只不过是意识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被我们豢养成怪兽的心智,迟早会把我们给毁灭。


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思考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考只是意识的微小部分而已。思想没有意识无法存在,意识却不需要思想。


觉醒意谓着超越思想,而不是掉入思想之下的另一个属于动物或植物的层面。觉醒的状态里,你仍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你的心智进行思考,可是却以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你多半只为了实用性的目的而思考。


不过,你摆脱了不自主的内在对话,你多了一份内在的宁静。一旦你需要用到心智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创造性的方案时,你会以几分钟的间隔,摆荡在思想和静止、心智和无心之间。


无心就是没有思想的意识。唯有以这样的方式,创造性的思考才有可能。这是因为思想唯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才拥有真正的力量。


心智头脑实际上是一部求生的机器。它对别的心智发动攻击、进行自我防卫、搜集、储存、并分析资讯——这是它的拿手绝活,不过这根本不是创造。


所有真正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知道与否,那个创造的灵感都来自一个无心的地方,都来自内在宁静。


然后再由心智,把创造的驱力和洞见形之于外。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宣称他们是在心理的寂静中,产生了创造性的突破。


对全美知名数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进行的一项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惊讶。调查发现——在创造性行为短暂而具决定性的阶段中,思考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02

爱与喜悦源于自然的内在联系


爱、或喜悦等正面的情感,是你与存在有了内在联系后,自然状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当你的思想流产生间隙的时候,爱(love)和喜悦(joy)的惊鸿一瞥,或者短暂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来临。


对大多数人来讲,只有当殊胜大美当前、体能发挥到极限、甚或生死交关的当头,才会引发出心智的“失语状态”。这样的间隙,才会出奇不意地发生。


这里内在的寂静突然来临。在这份寂静中沁沁而出的,又一股微妙又强烈的喜悦、爱和和平。通常这种时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闪即逝。因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制造噪音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


在你没有把自己由心智的铁牢中解脱出来之前,爱、喜悦和和平便不可能滋长。不过它们并不是我所谓的情绪——爱、喜悦和和平,在一个比情绪更深的层面。


因此你势必先要全然地意识到你的情绪,并且能够感觉它们之后,才能进一步感觉到那超越情绪的爱、喜悦和和平。

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情绪这个字的愿意是“干扰”,它源自拉丁文的emovere——“ 打扰”的意思。爱、喜悦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层状态,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与存在的内在联系状态的三个面向。


在这种状况下,它们没有对立。这是因为它们源自于心智之外的缘故。情绪则另当别论,它是二元心智的一部分。它受制于对立法则。简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坏的意思。


因此在一个无明的、心智认同的情况下,往往被误称为喜悦的,其实只是痛苦/ 享乐的交递循环里,短暂的享乐罢了。


享乐不同于喜悦的内发,它总是向外攀援而来的。同一个事物,今天带给你享乐,明天却让你痛苦,或者是离你而去,让你在匮乏中痛苦。


而那被称之为爱的,也许能带给你一时的欢乐和刺激,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上了瘾的攀缘,在极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瞬间由爱生恨。

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03

真正的喜悦,不会变成痛苦


许多“爱”的关系在蜜月期结束之后,便在爱、恨、吸引、攻击之间摆荡。真爱不会让你受苦。它怎么会呢?它不会在瞬间转爱为恨。真正的喜悦,也不会变成痛苦。


我曾经说过,即使在你开悟之前——在你解脱心牢之前——你也许浅尝过真爱、真喜悦、或者深度的内在和平,它虽静止却生机昂然。


这种亮相都是你真如本性的面向,却遭到心智的蒙蔽。即使在一个“正常”的爱瘾关系里,也会觉受到一种更纯真、更不可毁灭的片刻。


不过它们也只是春光乍现,随即又被心智的干扰遮蔽了。你也许有如失去瑰宝之痛,或者你的心智会说服你说,毕竟这只是一场空幻。


事实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状态的一部分,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一时,却永远无法被摧毁。纵或乌云铺天盖地,太阳却不曾消失。而太阳就在乌云的另一端。


觉者说痛苦或受苦,源自于欲望和渴求,断欲是离苦之道,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


只要我还是我的心智,那么我就是那些渴求、那些需要、那些匮乏、脆弱,和厌离。离开它们,便没有“我”。我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有待实现的潜力、一颗尚未萌芽的种籽。


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04

不要“套觉者的话”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即使对解脱或开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个要在未来付诸实现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寻求欲望的解脱,或“达成”开悟。要变成临在。以心智观察者的身份临在。


不要套觉者的话:成为“觉醒者”——佛陀这个字的本意。自从人类由恩典的状态中坠落,而进入时间和心智的领域,丧失了对存在的觉知,便被痛苦折磨了亿万年之久。


人类在痛苦中,视自己为了无意义的断瓦残片,在一个疏离的宇宙中,断绝了自己和源头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只要你与心智认同,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灵性上是无意识的,你便难逃痛苦的藩篱。


我所谈的主要是指情绪的痛苦。它是生理痛苦和生理疾病的元凶。怨憎、恨、自怜、愧疚、愤怒、沮丧、嫉妒等,甚至最轻微的恼怒,都是痛苦的形式。


关于停止痛苦,选择权永远在我们自己手中

而每一个享乐或情绪的“ high” 里都潜伏了痛苦的种籽: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必将应时而显。任何一个曾经借毒取“骇”(high)的人,都知道骇的尽头就是漏(low),乐极生痛的道理。


也有许多人,由亲身的经验得知,一份亲密关系居然会在反掌之间,由享乐的源头变成了痛苦的渊薮。


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正、负两极都是底层痛苦的一体两面。而这个底层的痛苦,与心智认同的我执意识状态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的。

你的痛苦有两个层面:一层是你现在创造的痛苦;另一层是仍然活在你心智和身体里的旧痛。


而你可以停止制造眼前的痛苦,并且瓦解旧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