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阅读有益,但总是坚持不下来,知道健身会带来好身材,但总是半途而废,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困扰。
想要培养一个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被各种意外打断后,于是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意志力不够,再也没有开始的动力。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完呢?
相比于做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坚持复盘这件事,因为有段时间忙,没有做这件事,就算是失败了吗?
我们做复盘这件事,不是为了让我们以后发现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做这件事,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要有自己的提升。哪怕我们中间有一段时间没有做这件事情,只要我们得到提升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再比如,读书,真正对你起作用的,是你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开拓的眼界,而不是单单你读了多少本书这件事。
既然我们做事的目的,是在于自我提升,那我们为何又因为中间的间断而自责不已呢?
我们也没必要因为没有提升到自己想要的高度而沮丧难过,因为那些你真正付出的努力,会告诉你,你已经比原来的自己更加优秀。你的哪些收获,也许微小,但是都是真实的。
读50本书,跑步100km,只是我们想要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有所提升。没必要过于追捧和执着于坚持,坚持从来不是每天从不间断地去做一件事,而是持久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去做,不用在意其中几天或者一段时间。
自律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自律和坚持从来都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个结果,因为我们长期的坚持一件事,所以我们被打上自律的标签,但过度的追捧自律和坚持,也会让我们陷入一些误区。
1)计数打卡陷阱
每天读50页书,但今天事情多,只读了10页,为了打卡,必须走马观花地看完剩下的40页,这样一点意义都没有。
每天要健身半小时,今天特别疲劳,但为了坚持,还是忍着撑完了半小时,漫不经心,痛不欲生。动作毫不标准,各种代偿和偷工减料,这样有意义吗?没有。
像这种情况,完全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达到提升的目的。
2)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我们给自己设定目标,在潜意识里面,便会参考目标来评价自己。下意识认为做到了才是好的。
但如果我们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达成目标,我们便给了自己一个负面反馈,觉得自己很失败,自我否定和怀疑。
你成功的时候也会不快乐,因为你的潜意识觉得成功理所当然。
只有负反馈而没有正反馈,不能让你感到快乐,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长久呢?
一个人并不是因为足够自律,才能坚持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他坚持做了下来,在别人眼里才变得足够「自律」。
怎样才能够长期「做一件事情」呢?
1)找到一种有效且能够令你感到舒适的模式。追求简单和舒适。
坚持最关键的诀窍,就是不要「坚持」,通过不断的微调和尝试,找到一个既比过去好一点,又能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状态,就可以了。
记者问,董卿,你是怎么做到每天晚上坚持读书的?董卿说:为什么用“坚持”这个词?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需要去坚持,如果“坚持”就说明它很痛苦,所以要把读书变成像吃饭一样的快乐。
2)找到能让你从现在的「舒适」中脱离出来的动力。
这种动力来自不满足,想要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好的自己。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改变的动力。反问自己对现在的状态是否100%满意?有哪些地方是我可能觉得不够满意的?
刚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每天按照计划做,而是慢慢摸索和调整适合自己的模式,不用在乎数量,直到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一种习惯。然后再考虑提升数量。而不是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每天一堆的工作量。
如果中间中断了几天,要避免「非黑即白」的心态。不是没按照计划做就是失败的。真正对你起到作用的,是你实实在在地「做了」,而不是你「做了多久」或「坚持做完」的行动本身。
你读 10 页书,只要读了,就是有用的。哪怕你一周只能读一两天,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上半年,也没有关系;做了就是成功,完成优于完美。
不要把没有实现的东西,当成理所应当的东西。
不要把目光放在所谓的「坚持」「打卡」「记录」上,而是专注在自己的行动和反馈上面,专注去思考:我从中收获了什么?
你读了几页书,就去思考了解了什么,做了运动,就享受那种运动的酣畅淋漓。
成长永远不是一蹴而就,成长是在路上。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