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人生哲理.笑看穷富乾坤

发布一下 0 0

戏说人生哲理.笑看穷富乾坤

红尘悠悠,你我均是过客,来去匆匆。无论凡夫走卒、英雄豪杰尘世如何?终埋骨于黄土之下。自古以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过后才是人生憧憬。世人常以儒佛道三家学说律己,喜忧之事皆以此参悟人生,其中不乏宿命之论,其意褒贬不一,但千年论证,也有几分道理。其意教化多是:“人生贫贱富贵需看天意,名利荣辱得失需看气运,一世悲欢离合皆由命数,生活喜怒哀乐皆由心境,人间福祸吉凶均有因果,世人生死无常皆看阎王“。人皆有进取之心,但人性复杂,世间障碍繁多,未必心想事成,如以己之力,担己之责,事无愧于人,情无愧于心,丰衣足食既是逍遥生活,。

世间本无公平可言,只有掩耳盗铃之人会大言不惭诉说公平的谬论,美其名曰:“世人皆是昼夜十二时辰,死后都是一堆黄土而埋,世间钱财万千,逝去不带分文”。这只是欺人自欺的自我安慰罢了。君不见穷人白昼汗流浃背却稀粥素菜、夜归穷巷陋室,油灯暗屋松床布衾而睡;富人日间不稼不穑却美酒佳肴,夜居朱门豪宅,美人相伴雕床锦被而眠。又何来公平一说?正如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中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世间万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常说先天命不足,后天亦可补。正如《周易》所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穷人要想过上富裕的日子,就要改变生活态度和生存技能。自古由穷变富需秉承雄心胆量是前提,笃学不倦是基础, 勤劳节俭是条件, 循序渐进是发展,障碍困难是磨练的宗旨。切勿小利在手而好高骛远,以免前功尽弃。此法在于无祖荫、无背景之下,虽不能富甲一方,但最次也可保丰衣足食。当然羊很狼贪、食亲财黑之人除外。

世界不公平对于世人已经不言而喻,从民间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时就出现了天平的倾斜,女娲亲手抟土而造为富贵,引绳泥落而成为贫贱,所以世人基本默认了出生即分贫富贵贱、聪笨智愚的自然现象,生存均是弱肉强食、善穷恶富的社会规律。古往今来,世间没有真正的公平可言,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社会是勤未必能富,懒未必受穷,穷供养于富,富多为不仁,善常被恶欺,恶却难遭天谴。就连慈悲为怀的佛教也是厚此薄彼,佛语也有不公说法:先对善良之人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能成佛”;又对恶毒之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佛教也有糊涂之人,自相矛盾,因人而异,实在不公,岂能服众?可见慧能六祖之后再无禅宗七祖也是上天的一种警告,同时得道高僧也是越来越少。

世间公平与否,各说有理,但大千世界适者生存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世人又何必怨天尤人、自寻烦恼呢?贫富同存于世,自古皆是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怀呢?正如北宋梅尧臣《陶者》诗言: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常听说“穷人多自在,富者常忧愁”我百思不得其解,自古哪有清贫之人自在而活,却常见富贵之人喜笑颜开,查阅古今文章,只在《增广贤文》中载有此语,再查史料究竟,仅知原在明朝汤显祖所作《牡丹亭》中首次出现,而汤显祖出身富贵之家,居官15载,低时县令,高时六品之官,辞官归乡也是富裕之家,难懂苦贫人家之忧,如说此语也是见怪不怪了,后来清代同治老学究周希陶再次修编而成,名为云峰和尚刊印流传于世,老学究私塾谋财、无饿腹之痛,和尚看破红尘、难懂尘世疾苦,此语出现文中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到底谁说此语无从考证,至今怀疑此语多来于富贵之人。正如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一样。非是《增广贤文》不佳,此书也是集古今各种名言谚语于一体,使人更加了解大千世界,增智明理,唯对此句“穷人多自在,富者常忧愁”不敢苟同。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穷人自在多存于安于现状、勤劳有获、衣食无忧的基础之上,如双手老茧难保一日三餐,暮年驼背瘦骨依旧劳作田间,白日忙碌常无暇伤叹,月升归家,妻怨缸中无米、罐中无油,明日难为无米之炊,夜静之时百愁涌上心头,谈何自在之说?穷人多是良善之人,相对读书较少,虽生活艰辛,依旧勤劳本分,穷且益坚,很少有贪身外之财,活得似乎很是卑微,但却多存有倔犟骨气,只是常常感叹时运不济而已。正如唐朝宰相姚崇《冰壶诫》所言:“与其浊富,宁此清贫。”

唐代诗人元稹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见钱财对于维系家庭幸福是多么的重要,穷人没有不想成为富人的,但是良善的穷人挣钱犹如针挑土,常常不辞辛苦的劳动,省吃俭用,疲于奔命也在所不惜,梦想一日成为小富之人,但在无社会背景、无起家资本、无技能学识的前提下,如果依旧保持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的做人准则,由穷变富犹如大海捞针,造梯登月。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心中无愧,不惧鬼神,家无余财,不惧盗匪,看天做事,夜眠沉睡。暮年人生态度也变成了随遇而安,常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宿命论自我麻醉。当然除非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积累资本才有一线机会,正如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此类之人常被社会唾弃,被世人嗤之以鼻,偶有狡猾的漏网之鱼,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清贫之人少时也有凌云之志,也想脱贫致富,朱门豪宅,多数终因穷家薄业、无根之萍而沦为碌碌无为的市井小民,暮年才明白穷人倾力打拼也是宝马耕田,除非天降伯乐才有出头之日。正如清朝赵翼所言:“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富贵之人无论白手起家,还是继承祖业,无不是社会背景为先锋,资本钱财居于中帐,素养学识仅为后营的阵法。有背景无资可以借鸡生蛋,有资无背景可以用资买伞,两者最为重要,互相扶持,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最后才是锦上添花的素养学识,对于富贵之人秀才学识即可在社会上恣意驰骋,业大之时可雇博学多才之人,自己只需中帐指挥,统筹调度,如无变故则是财源滚滚。

富人多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态积聚钱财,常常钟鼓馔玉、悠然自得的享受生活,时而佳人相伴赏春花秋月的美景,时而呼朋唤友享红灯绿酒的逍遥,何来忧愁之说?唯有为富不仁、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欲壑难填之人才会忧心忡忡,因为不义万贯家财终会招来天怒人怨,最后多是落得身败名裂的结局,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是长久之策。

俗话说:“穷人爱算命,富人爱烧香”,其实因为穷人多是收入较低且来源极不固定,读书少且社会地位不高。常羡慕富人的身份地位和生活,但付出与回报总是霄壤之别,于是常出现遇事彷徨的现象。迷茫之时且心有不甘便求助于算命先生指点迷津,寻找心灵寄托之地,并且乐此不疲。暮年看透一切,回想实在荒唐。算命先生以此为业,如果能洞察天机,早成富甲一方的豪门,又何必顶风冒雨的街头摆摊,赚几个散碎银两。

富人多是为富不仁且见利忘义,读书多而巧言攀贵。常进庙观烧香祈福,求神佛保佑家庭平安、妖鬼勿扰,实为做贼心虚以求心灵稍安之法,而且千金相赠庙宇道观以示虔诚。若遇子孙好逸恶劳、家道中落,不思己错在先,而怪神佛不灵。到老细思,幡然醒悟,钱财本是身外之物,正道所取,万事大吉,强取豪夺,灾祸早隐,岂能是几尊泥塑佛神能护体佑家。即使神佛显灵,也是三代而败的结果,因为佛讲因果轮回,神说善恶修行,一生孽债是因,盛后渐衰是果,佛为人之信仰,岂能糊涂?一生恶多善少修为,各种枷锁逐日上身,神为人之尊奉,岂能迷糊?正如城隍庙前对联尽说一切,言说:“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世人皆向好读书,因书能增智明理、透辨善恶、傲骨做人、知行合一。读书小可改善家境,大能出人头地。常读圣贤之书,也需读而思质,圣贤之人也非完人,也有偏驳之处,加之徒读父书不可取,所以需博览诸子百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穷人读书较难,明理父母砸锅卖铁、日夜辛劳也要供子女入学读书,以求他日子女改换门楣、及第入仕。正如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故事,真实展现了穷人读书中举前后的社会现象。

富家更加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常常子弟三岁开蒙,七岁开智,私塾名师家教,以盼儿郎束发之年便能连中三元,光宗耀祖。然而多数人会大失所望,毕竟入仕为官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时因资源不同,穷人子女相比富人孩子成功率更低一些,这种现象自古皆是,不足为奇 。为了生活,科举落榜的读书人多弃儒从商、从农、从工。从商者可依学识少受市场坎坷,从农者可依学识多收几斗五谷,从工者可依学识薪高养家自足。可见读书也是改变生活水平的一座桥梁。

自古学富五车、为民造福的读书之人常受世人尊重,穷人尤为敬仰,富人则因利而异。但卖国求荣者除外,如孔圣人教化世人在国家大义面前需有大丈夫气概,言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如何也想不到后辈变得如此不堪,一些衍圣公竟做了“七十二家奴,二十五朝贰臣”,同时攀权附势、愚弄百姓,卑躬屈膝、屡献降表,把文人风骨变成谄媚的嘴脸。圣人之后宁失名节、奴颜婢睐也要贪图荣华富贵的生活,此种人终被万世唾弃。难道孔圣人没有用诗经“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教育子孙吗?可见孔子的有些后人也是顶着儒家牌位来享受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生活,虚言唱儒之学,暗行无节之风,实在是言行不一。如果孔子地下有知,只能掩面而泣,呜呼哀哉!

自古读书多为生活富足而经受十年寒窗苦读,期待他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可见读书之人现实势利者较多,而读书君子很少。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古今为己之利以书中之策成功者比比皆是,但贪名负心之人也是不胜枚举,其实读书之人无论是阴阳双谋,还是诡计良策,均为钱财、地位、美女而来。

例如:赋圣辞宗的司马相如,无业时为前程与友合谋三计搞定守寡的卓文君,一曲凤求凰终抱美人私奔,名利随之即来。司马相如名利双收之时欲娶妾休妻,卓文君一封千古《诀别书》寄语丈夫,司马相如怕虚名实利被毁,无奈回头,相伴终老。再如楚人越相范蠡,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为兴越灭吴而将恋人西施送于吴王夫差,西施忍辱负重依范蠡诡计而为,范蠡功成名就怕越王加害悄然身退,因对西施心中有愧,便携西施隐姓埋名深居太湖,经商养鱼,终成一代大商。可见明代曹学佺说的“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今多少读书之人虚誉欺人、心不应口。自己本是清贫之人,自誉满腹经纶,却是无人赏识,常常嫉妒富人胸无点墨却是锦衣玉食,屡屡闭门感叹“文章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但遇富相邀则谄谀取容,舞文弄墨大写恭维文章,仅为富人赏钱,甚是虚伪。一旦暖衣饱食则标榜五柳先生愚弄穷人,穷人本已生活艰难,遭人低看,却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言说与众人,以彰显自己清高之态,这类读书之人多为白衣秀士。与陶渊明相比他也心知肚明,只是为了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讳疾忌医罢了。

陶渊明隐逸田园实属逍遥生活,君不见陶渊明居官数载,既然能舍五斗米县令之位,家境最低也是小康之家。再看群亲挚友多为当官之人,移居乡野也是相互来访,美酒高杯。如果陶渊明如杜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的生活一样,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间和心情。可见陶公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正如有人说过“世人一生忙活,只是富人忙着活,穷人活着忙。”这样的读书人最终多为两种结局,或一生安贫守道、耕读传家,杂篇文章留世,或沦为豪门帮凶,诡计献策欺负良善,暮年也不知悔过。

你我人间一趟,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必纠结春花满山东风残,秋果白霜黄叶落的自然之象。正如明朝大儒王阳明曾言“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所以人世沧桑莫怨天,知足常乐方能享清闲。今朝成败随风去,随遇而安处泰然。不奢明日朝堂会,且把今朝事办完。

人常说世态炎凉。对于穷人来说,清贫过街无人问,遇友寒暄十步远,亲戚门前匆匆过,恐怕邀客借银钱,孤影寒窗唯邀月,蔷薇花香沁心田。冬雪瑞兆春已近,他日登峰藐歪松。可见穷是人情世故的一把刮骨钢刀,但清贫也非罪过,只要雄心未死终有出头之日,应该拥有“双手新茧陋室耻笑庸人,谁言贫家不能浊酒换来琼浆,我志在滚滚江河、巍巍五岳,岂是尺泽之鲵、廊下之雀能比”的气概。对于富人来说,朱门紧闭敲环声,厉色难挡不速客。富贵之时车马喧嚣,推杯换盏多为酒肉朋友,逢年过节常迎葭莩之亲,一朝落魄,几人登门?

正如杜甫《狂夫》诗言“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凄凉和无奈。但是富而不骄者实在太少了,他们那记得福禄未艾花天酒地,鬼瞰其室的因果,常忘记富贵本是草头露,贵不凌贱是良方的道理。古今多少人真正明白穷莫失志,富莫张狂的天道,如富甲一方的沈万三、石崇,到老才明白此理悔之晚矣 。

世间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人生亦是如此,何必纠结人生得失成败。 清贫亲戚远,富贵他人合,本是天道人性,世事无常,槐南一梦,糟糠不饱者勿求粱肉,短褐不完者勿想文绣。谨记贫有铁骨才能东山再起,富无傲气方可避祸就福的道理就可以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