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一个人的品性,要比他的智力更重要

发布啦 0 0


叔本华:一个人的品性,要比他的智力更重要


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质,无论好坏,都是内在天生的。


一样良好的品性就可以盖过并抹去智力上的严重不足。在了解一个人具有某种优秀品质以后,我们会耐心迁就这个人智力上的不足,和岁数大了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愚钝和孩子气。一副明显高贵的品性,哪怕完全缺乏智力优点及智力修养,仍然呈现出无所欠缺的样子。


相比之下,就算是至为伟大的思想头脑,一旦蒙上了严重道德缺陷的污点,看上去就始终配受责备。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阳底下会显得苍白和毫不起眼,同样,优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还有漂亮的外貌,都会在与善良心灵的比较中黯然失色。


一个人所显现出来的高度善良,能够完全弥补智力素质的欠缺。


我们甚至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因为我们竟然为这个善良的人欠缺智力素质而惋惜。甚至最有限的智力和出奇丑陋的相貌,只要它们与非同一般的善良为伴,那这些就仿佛得到了美化,就像围了一圈属于更高一级美丽的光环,因为现在一种发自他们良好的品性比智力更重要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质,无论好坏,都是内在天生的。

总的来说,改进和改良的范围只局限在认知方面。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动因以必然性发挥作用,但这些动因却必须先通过认知这一关,因为认知是动因的媒介。而认知是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扩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得到矫正。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试图通过言词和说教来消除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并从而改变这个人的性格,改变这个人的内在道德,就完全等同于试图通过外部的作用,把铅变化成金子,或者试图通过精心栽培,让橡树结出杏子。


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巧妙、精心培养以后的结果,也不是偶然所处的环境的产物,而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


个体的性格在孩提时就露出苗头。在这时候,在这小孩所做的小事情上面就已显现出将来他在大事情方面的表现。


所以,尽管两个小孩在极为相似的环境下长大并受到了相同的教育,但这两个人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人的美德与劣性,其种子深藏在这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里面,深藏在这个人的这一真正内核。

期望一个人在同样的处境下,一会儿做出这样的行为,另一会儿又做出另外完全不一样的行为,就犹如人们期望同一株果树,在今年夏天长出樱桃,在明年夏天则长出梨子。


从我们所做,我们才知道我们所是。人们所做出的公正行为与真正的内心诚实,两者间的关系就犹如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礼貌与真正对邻人的爱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或恶,首先是从这个人对待他人的根本态度和心情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这种态度、心情要么带有嫉妒,要么带有同情的特质。出于纯真目的的每一善良行为都宣告了做出这一行为的人是与这一现象世界互相抵触的。


在这一现象世界里,他人与自己是完全分离的,但做出善行的人却把他人和自己视为一体。并不发自私心的每一善良行为都是神秘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要勉为其难地对此做出解释,人们就只有找出种种的借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6464.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