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孟正民先生

发布啦 0 0

落花时节悼恩师

昨天安静许久的高中同学群里突然发出一则噩耗:三十年前我们高三时的语文老师孟先生辞世,惊愕万分,彻夜难眠,于是,平素一直潜水的我在班群里罕见的为老师发了一句话:老师把他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家乡教育,当年的我们已经人到中年,我们因受教而获益,如今,老师已经远行,沉痛哀悼!群里一改平日的调侃,沉默不语!

我对三十年前的中学同学印象确实已经有些模糊,全然是因为我平日里很少返回家乡,没有参加过同学聚会,所幸我还没有被同学从群里剔除,平日里他们在群里各种炫,无论是官职高升,亦或是新房乔迁,又或者是相约牌九,总之感觉故乡的昔日同窗们,以公务员身份,兼着多种角色,他们中,已然有执掌权柄者,有巨贾富商者,有沽名钓誉者,也有投机钻营者,平日里可以豪情万丈,可以一掷千金,似乎家乡之小已经难以容身!踌躇满志,志得意满,一个个都是成功人士的模样。我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差距太大,加之我们的职业是众人嫌弃,甚或全民吐槽的职业,加之每每有聚会之际,我们还在万恶的补课中,冷不丁参加一次,竟然会大煞风景的问人家交会费不?要AA不?赚了点白眼和不屑,所以以后便很知趣的托辞不去。其实不是我们的同学出问题,而是我自己有问题了,这个职业已经把自己固化成了社交恐惧症了,每每见到同学热情的交流,内心便会时时忆起高三那年,广播里播放的笛子曲:催马扬鞭送粮忙!而我们的同学就开始把老师手刻蜡版,一张张滚印出的复习资料坐在教室里去复习,每个人的手指,嘴角,脸上都留有油墨。高三的时代里,我们仍然没有人谈恋爱,逃课,打台球,是因为三十年前普遍很穷,没有条件。

我进入高三之后,没有这种压力,我只是急切的希望赶快考试,然后我就可以离开家乡,去父母希望我去的苏杭,但是同学里,普遍很努力,至今我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一种急切的功成名就的思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家境尚可,没有紧迫感,但是其他同学则是要来县城,要学会县城话,会在县城吃住行,但是这些活动对于我们住在县城的人来说,早已经谙熟于心了,这样一来,养成了一个随遇而安的习惯,所以当年同学里但凡做出成就的都是那些学生时代就急于改变现状的同学,而我则是在随遇而安里平静的过到了中年。

孟老师是我们高三的语文老师,现在推算,当年他教授我们语文时刚好是人到中年,也可以说是盛年,所以在他经验最为丰富之际,精力充沛之际教的我们,而我们也没有辜负老师,当年的班上,一次性考走了四分之三,创下了母校的高考记录,我们的班主任因此而高升,后来荣升校长。但是我对班主任的感情不是很深,尤其自己入行二十余年,越发的体会到孟老师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他带我们走进语文的世界,无论诗词古韵,或者现代体裁,都让我们深深的爱上语文,尤其老师的博学多识,教我们时就已经是全咸阳地区第一个特级教师了,他当年白发,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他的年龄,今天我讣告中才推算出当年他教授我们语文时才四十七岁,之所以对孟老师一直心存感激,就是因为他除了教授语文的业务能力非常卓越,尤其是对待我们学生时,没有任何的势力眼,这比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强很多,或许正因为如此,孟先生一生也没有入仕,而我们会势力眼的班主任后来就一路高升,做到了副县级退休。

我在高三时,蒙孟老师青睐,爱写点东西,此前写作文,多为命题作文,情景模式已经固化,所以文字没有什么新意,后来,我写秦腔赋,受到老师红笔好评,这对我的激励至今难忘,他让一个心思细腻的理科生保留了对文学的情愫,就这样,高三一年里,我基本上都是交两篇作文,老师从来都是仔细批阅,给我不少指点。这对我驾驭文字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提高。尤其上了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我的文字能力一直都可以,没有给老师丢脸。后来因为高考录取的失误,我成了孟老师的同行,深感惭愧,多年来只是远远凝望,瞩目,尤其这些年俗务缠身,无有建树,更无作为,更加不敢再以孟先生门生自居,语文功底日见荒废,更无颜以对。平日里经常从官方微信号里能看到老师仍然为家乡的方言,习俗,诗词鉴赏,楹联撰写在义务培训,更加感到孟先生已经洞察语文之真谛了,没有功利,只有心灵净化,教化万民,与关学张载的思维不谋而合,或者说先生终身都在践行之。今日,我唯一可以告慰先生的是,我没有落下语文底子,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老师一样,教化大众,尤其知道如何树人,唯此,才可以有先生之风骨,气度,为人处世,先以正身正己,再说与人言善!

今天已经看到家乡的县级官微上公布的孟先生的讣告,和我一样众多孟老师的学生在一个诗词歌赋平台上写悼词,我已经久疏词牌格律,但感念老师的教诲,所以先写点文字,待内心舒缓后再整理韵脚格调。如是而已。

雨幕故乡遥,凄冷先生知,桃李满天下,清贫乐宣道,身正万民仰,后侪当自知!

伏惟尚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