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可能已经在人生错误的方向上走了太久

发布啦 0 0

没有目的的人生就像随波逐流的树叶,在茫然中被动地漂流。被生活的洪流推到的地方,可能充满了痛苦和遗憾。在路途中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甚至付出代价,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生活不是彩排。”如果犯错,就只能承担结果,没有绕开的办法。无论是个人职业上的发展,健康,爱好,还是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选择造成了今天的结果,即使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我们很可能已经在人生错误的方向上走了太久

没有人生目标,就很可能走在错误的方向

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中国的创始人,李开复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2009年李开复从谷歌正式离职并成立一个天使投资和创新平台,名为“创新工场”,开辟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的一个新模式。

2013 年 ,李开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众视野。阔别 公众17 个月后,李开复携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发表了演讲,讲述了自己患癌之后的人生感悟:

“我工作的时候总是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我从来没有想到当面临死亡,当面临癌症的时候我心中闪过的每一个思念都是和我的工作丝毫没有关系。有一位护士看了很多病人,得到最大结论是什么?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有足够的时间。而从来没有一个临终病人是后悔自己事业没有达到巅峰。这样一个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临死才要想到吗?”

很多人都习惯于埋头猛干,却意识不到他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并非在目前前进的方向上。如果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的指引,我们就很有可能在最后才发现,已经在错误的方向上走了太久。

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与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又被泛滥的信息海洋所淹没。把握方向变得更加艰难。与路线图相比,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愿景或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罗盘。

我们很可能已经在人生错误的方向上走了太久

以终为始: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结束

海伦·凯勒在《如果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时我想,也许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结束。带着这种态度生活,生命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我们本应该怀着纯洁的良心和激情过好每一天,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生活品质却更像年复一年,这些品质往往会被时间冲淡。”

这种生活态度其实就是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一种思维模式,指的是凡事要有目标和计划,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总是先看见终点,然后奔向终点。做每一件事都如此,都必须先明确目的——也就是终点。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所说,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否则,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就可能会误入歧途,白费工夫,甚至导致悔恨之事。

在充满迷茫的人生当中,也应当有这样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让我们找到正确的航向,安全出行。

以终为始的极至就是以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事情要不要做的标准。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价值观、原则来决定。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并能激励自己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向前。

我们很可能已经在人生错误的方向上走了太久

撰写人生的使命宣言

1943年,IBM董事长托马斯·沃森预言,世界上也许只要5台计算机就足以满足市场的计算需求。但仅30年后,比尔·盖茨在创立微软时就大胆提出,要“让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事实证明,盖茨的宏大愿景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之后,盖茨与妻子一起创办了比尔与马琳达·盖茨基金会。目标都很宏伟,比如让疟疾从世界上消失。盖茨在2007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这样说:“对于马琳达和我来说,挑战是一样的:怎么用手上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盖茨的目标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他始终都用远大的理想激励着自己。

所以,践行以终为始的关键就是确定长期目标,以此做为自己人生的使命宣言。

针对人生当中的关键角色,一一订立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反映你的价值观、独特的才干与使命感。这样的目标就是你真正想要去往的方向。

比如,在我的使命宣言中,我为每个关键角色确定了简单而明确的长期目标。

丈夫——我要兼顾事业与家庭,认真对待老婆的抱怨,学会更好地爱与被爱,和老婆携手前行。

父亲——我要支持儿子追求幸福和意义,体验丰富的人生。

儿子/兄长——我给予父母和妹妹亲情的温暖。

终身学习者——我每天都学习让自己及身边的人过得更好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能力的边界,达己成人。

我们很可能已经在人生错误的方向上走了太久

从人生的终点开始

人们都不想虚度光阴,对一天而言是这样,对整个人生也是如此。问题是,大多数人都忙于完成一个个任务,解决一个个问题,而无法停下来问自己:“这一切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我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结果会发生什么?”

看清最终我们想要到达的终点,才能找到对于自己而言正确的方向。这就是以终为始的思维。否则我们就有可能会到达自己并没有选择的目的地,或者至少是自己不那么喜欢的目的地。

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故事,某个名人在大病一场或经历一场人生变故之后,完全改变了人生重心。可为什么非要等到得了癌症、面临死亡的时候才后悔不已呢?

我们需要把人生电影快进,找到结果。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就追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在离世之时,我希望他人如何回忆我?以此为灵感,撰写人生的使命宣言,激励和引导自己前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4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