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让我说,人的身上哪一种品质哪一种最珍贵,那我立马说,乐观精神最重要,而且是没有之一。一个人的善良的品质也很最重要,但善良对付不了喜怒无常的生活现实,善良不能让一个人笑对人生的得失,善良更不能让一个人坦然自若的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
也许现在我的这种想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大家可能认为乐观精神是一个人不断克服生活困难后形成的人生态度,我如今还不到三十岁,算是个刚踏入社会生活的小青年,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大风大浪,没有体会过世间冷暖,更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与悲欢离合。也许此类说法是对的,也许是不对的。乐观品质可以是先天具有的,也可以是后天不断形成的。一个人看淡社会的名利场,看淡生活对自己开的恶作剧,他有可能遁入空门,而不是笑对生活接纳生活。甚至有人忍受不了生活的残忍,以自杀结束本不该结束的人生。
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在没有失去生命之前,不管遭受多么大的生活折磨,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依然期待明日将会发生美好的事情,依然坚信自己的境遇明天会变得更好。世界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意义的,是我们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而意义不过是永远对生活保持热泪盈眶,就像普希金所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里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的人生是非常短暂的,而且其中苦乐参半,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对生活充满乐观,生命终将会逝去,为何不让它对世界充满期待,为何不让它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念。
乐观的人其实还有一股生命力在其身上流动,因为乐观让一个人轻易对生活失去希望,对社会及所谓的社会充满绝望,所以不会去消极对待人生,甚至不会选择自杀逃避生活。在面对可怕的天灾人祸时,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的人是最值得敬佩的,这样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地位,哪怕是街边的乞丐,我依然认为他是生活的强者。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何必去佩服一个饥寒交迫的社会边缘人,也许说的感性——乞丐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因为很可能其他人对生活充满绝望从而弥散这消极的思想和末世的言论时,乞丐是生活的先知,他很可能会感染其他人,让人们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人不是生活在知识中,也不是生活在金钱和权力中,更不是生活在欲望中,人其实是生活在希望当中,生活在追逐梦想与实现梦想当中。如果世界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的话,那是因为我们对世界充满希望。就像北野武在电影《坏孩子的天空》表达的那样,生活和世界充满随机性和偶然性,生活就像高高在上的上帝,他对人世间的悲欢无动于衷,他不怜悯世人,也不设置相应的程序指引我们,更没有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他冷漠地——不,应该是客观的或中立地置身其中,毫不关心人类的生死存亡。所以,生活的核心是希望,而宗教的本质不是神、不是奇迹、不是教会、不是天堂与地狱,而是希望。
余华在小说《活着》结尾处写到,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什么主义或信条之类的活着。活着如果没有奔头哪还有什么意义?富贵一生历经生死与悲欢,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为什么最后依然与老牛在田里劳作着?也许是本能,好死不如赖活着——一股战胜理性计算和自毁情绪的生命力。但更可能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生的乐观,是对人生阻难的蔑视,是对消极人生的嘲笑,是对无序生活的嘲讽,是战胜虚无的凯旋之歌,是对未来的赞歌。试问,遭受一切苦难,难道生活就不继续了,难道明天的太阳就不照常升起了?我们若想对得起生命,那我们要活着,而且要活的更好。这不是为谁,而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对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勇往直前的勇气。一切意义皆在自我的蓬勃乐观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