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发布啦 0 0

1965年6月,周总理带着中国代表团,坐飞机前往非洲小国阿尔及利亚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外交部长陈毅随行。

但飞机飞到一半,中国代表团突然被告知,阿尔及利亚发生了政变,时任国防部长的布迈丁宣称阿尔及利亚总统本·贝拉搞独裁统治,把他赶下台并且软禁起来了。

此时距离原定的会议召开时间只有几天了,可会议的举办国阿尔及利亚突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会议还能不能如期召开。周总理思虑再三,决定先去埃及,然后视情况再做出其它应对。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陈毅与周恩来

到了埃及开罗以后,周总理一边跟国内联系,一边派陈毅外长去阿尔及利亚打探情况。

结果陈毅去了阿尔及利亚之后,却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顿时把中国置于尴尬的境地。

这件事引得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冲陈毅大发雷霆,当面批评他:谁给你的权力?

那么,陈毅到底说了什么,为何一句话就引得周总理大怒,还差点损害中国国际形象呢?

中国外交破局的唯一希望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的近300多位外交官齐聚印度尼西亚,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由于这次会议是在印尼山城万隆举行的,所以又称“万隆会议”。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陈毅夫妇

万隆会议成功举办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剧烈反响,参会的第三世界国家意识到,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可以抗衡美苏压力,避免被他们卷入冷战漩涡。

因此,何时举办第二次亚非会议就成了众多第三世界国家所期待的事情。包括中国、印尼、埃及等亚非国家,都在积极地推动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举办。

但由于美苏两国从中阻挠,一直到了1964年,在多方努力之后,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会才在印尼召开。

此次筹备会上,确立了于1965年3月在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最后通告》。

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时,周总理代表中国参会,并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赞誉。但那时中苏关系正亲密,亚非会议对我们来说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可到了60年代初期,随着中苏关系破裂,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爆发以及冷战的影响,新中国在国际外交上彻底被孤立起来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联合排挤就算了,还有印度这个“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一直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形象。

在这种背景下,1965年举办的第二次亚非会议就几乎成了中国在外交上突破围堵的唯一希望。因此对于这次会议,我们是高度重视的。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陈毅出席外交活动

但谁也没有想到,陈毅去了阿尔及利亚却闯出一个“大祸”。那么,当时陈毅外长到底说了什么呢?

从元帅到外长

作为战功赫赫的元帅,陈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作为新中国的外交官,却是被“赶鸭子上架”的。

1949年2月,随着“三大战役”全部结束,解放战争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而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开始为建国以后的事情做准备。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陈毅与周总理出席外交活动

当时外交人才紧缺,因此毛主席打算从开国将帅中选一些人,让他们开始学习参与中国外交事宜,于是向来以胆大心细著称的陈毅元帅就被毛主席选为新中国外交部长的候选人。

但陈毅元帅本人最开始对此是非常忐忑的。1955年,军队授勋完成后,毛主席正式提出让陈毅转到外交部门工作的想法。

陈毅听到毛主席的安排后,立刻找到毛主席,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毛主席与陈毅

陈毅:“主席,您知道我这个人性子直,脾气又不好,干什么事都喜欢直来直去,外交工作恐怕搞不好啊。”

毛主席听了他的话,笑着说:“谁说的?直来直去挺好,正好可以向帝国主义,展现我们大国国威”。

毛主席都这么说了,陈毅元帅也就不再推辞,脱下戎装,开始参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从1955到1958年,周总理几乎是手把手地带着陈毅元帅,让他熟悉外交部门的各项工作。

3年过后,由于周总理长期忙于其他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再加上陈毅元帅也熟悉了外交工作,于是陈毅正式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长一职。

他担任外长期间,中国和尼泊尔、柬埔寨、蒙古、阿富汗等邻国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跟美苏两个大国的外交关系中,也有理有节的维护了中国的利益。甚至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会能够举行,陈毅也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但正是由于深知这场外交会议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因此陈毅外长比谁都要迫切地希望第二次亚非会议能够成功举办。

然而随着阿尔及利亚的政变,本来确定的事情却横生枝节,事情的发展逐渐超出了掌控。

周总理派陈毅前往阿尔及利亚打探消息时,陈毅外长的内心是很焦虑的。他担心这次会议一旦不能如期举办,自己一年多的心血付之东流不说,新中国也就失去了一个绝佳的外交突围机会。

1965年6月19日,陈毅来到阿尔及利亚。当他进入原本确定好的会场时,发现来自各国的外交官们正乱成一团,而东道主阿尔及利亚却根本没有负起举办会议的责任。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其它亚非国家外交官看到中国外长入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样,纷纷围上前来,询问他会议到底办还是不办,应该怎么办?后续的事情要怎么处理?

此时陈毅元帅急脾气上来了,他想到这场会议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猛的一拍桌子,大声地开口:“会议一定要开,而且要开好”。听到这话,到场的各国外交官心内一定,在他们看来,中国作为亚洲的大国,在国际和外交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连中国的外长都这么说,那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但陈毅却没有料到,自己一时的口舌之快却差点给新中国引来一场外交风暴。若不是周总理应对得当,第二次亚非会议破产不说,中国的国际声望也要大受打击。

那么,陈毅简单的一句话为何会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呢?

流产的第二次亚非会议

众所周知外交无小事,几十个国家,数百名外交官商量了一年多才确定下来的会议,自然是应该想尽办法的成功举办,而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流产”。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本·贝拉

但当时阿尔及利亚发生了政变,国防部长布迈丁软禁了总统本·贝拉。因此阿尔及利亚政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国防部长布迈丁手中的。

如果中国执意要举办第二次亚非会议,那么就得跟布迈丁操纵的政府打交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承认了布迈丁的政变。

而本·贝拉这个人是阿尔及利亚的革命领袖,在非洲国家声望很高。布迈丁发动政变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其它非洲国家的支持。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因此,一旦按照陈毅元帅所说,不顾一切地举办第二次亚非会议,那么至少有两大危害。

首先违背了此前中国不干预其它国家内政的外交准则。

其次,政变之后的阿尔及利亚政府内部混乱,已经不具备召开国际大会的客观条件!因此即便陈毅说出了大话,也不可能兑现!如此一来,堂堂中国的外交部长当着第三世界各国的外交官放空话,这对我国薄弱的外交底子是多么大的打击,更是会让那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外交信任毁于一旦!正因如此,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才异常生气。

但话说出口如覆水难收,陈毅虽然发表了不当言论,但他代表的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周恩来总理虽然生气,但也不得不立即进行补救!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周总理一边紧急与国内联系,跟毛主席商议干脆主动提出这次会议延期举行。一边跟非洲和我们特别友好的坦桑尼亚等国领导人积极接触,表明中国绝没有干涉阿尔及利亚内政的意思。

当时非洲各国领导人对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胸怀还是非常佩服的。因此周总理解释后,打消了非洲各国的疑虑,虽然大家最后都遗憾离场,但并未因陈毅的不当言论而对我国有任何的不满!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而回到国内以后,陈毅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心虚之下主动找上周总理承认错误。

周总理多么和蔼的一个人,看到陈毅进来也不理他,继续伏案工作。陈毅看到周总理这副样子,更加紧张和愧疚了。

他等了半天,周总理还是不开口,他只好主动向周总理做检讨,说自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此次犯下的错误,以后一定加倍注意,绝不再犯。

周总理直到处理完手上的工作,才一拍桌子站起来,大声批评道:“你知不知道你一句话对我国国家形象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临走之前我再三嘱咐,有事一定要多商议,你怎么做的?简直无组织无纪律。”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总理生气的,其实不是陈毅外长说错了话,而是他这种当将军时养出来的急脾气和遇到紧急的事情擅自做决定的习惯。

作为领兵大将,这种果决是优势。毕竟战场情形瞬息万变,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向上报告,但作为外交部长,很多事情却可以缓着来,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而经过这件事情,陈毅外长也充分地吸取了教训。在以后的外交工作中,虽然性子还是直来直去,但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脾气,再也没有犯相似的错误了。

结语

1965年在阿尔及利亚发生的这场外交风波,其实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遇到的众多坎坷中的一颗“小石子”。

陈毅外长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虽然有他个人的缘故,但更是因为当时中国真的太需要这么一场会议了。

1965年陈毅外长在国外擅自表态闯大祸,周恩来大怒:谁给你的权力

但现实是残酷的,阿尔及利亚一场无法预期的政变使中国一年多的外交努力付之东流。与其说陈毅外长是做错了,不如说他是太着急了。急着要为共和国打破美苏的外交封锁,急着让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得稍微好一点儿。

而周总理对他的批评则从侧面印证了新中国能够走到今天有多么不容易,那真是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不能犯,必须时时刻刻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而正是有了他们当年的各种努力,才有了如今中国外交的各种成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5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