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作为唐朝的创始人,在战火纷飞的隋朝末期,揭竿起义,不得不说,他留下的丰功伟绩为唐朝后来的繁荣与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抛弃他的成绩不谈,没有一个帝王能逃出权力的手掌心,光看他四个儿子的名字,就能看到他的政治野心以及对权力的渴望与追求。想要了解李渊的生平,还要从他初建唐朝时说起。
南下建唐,扫除壁垒
李渊出生于贵族家庭,由于其父母在北周时期便身份显赫,他一出生就自带光环。北周建立后,李渊的父亲李昞,仕北周为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在李渊父亲去世后,他也顺位袭封唐国公。在隋炀帝大业时期,李渊成为太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后来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地方百姓怨声载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也大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李渊在奉命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招兵买马,积攒实力。
事实上,真正促成李渊起兵反隋的关键人物还有一人,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在起兵反隋的队伍风起云涌,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将起兵等大小事宜谋划完成后,才告诉李渊全部的计划。这也迫使李渊不得不踏上起兵反隋这条路。
后因刘武周发动兵变,隋炀帝因此要惩治李渊,李渊心灰意冷,外加所有的客观条件已经准备就绪,李渊便以讨伐叛乱,防备突厥南下作为借口,派遣李世民到各地招募兵马,一月之内就已经团结了数万人,起兵势力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他与突厥可汗达成联盟,佣兵三万,起兵晋阳。并将自己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分派各处,替自己扩张势力。隋朝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得到关中亲属的大力支持,李渊带领自己兵马入主中原,是民心所向。
李渊一众人马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领了中原地区,势力空前扩大。在江都之变中,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恭帝将皇位禅让给李渊,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史称唐高祖,唐朝的历史由此开始书写。但由于李渊初登帝位,根基不稳,统治范围也大大受限,便不断派遣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出征拓展疆域,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
不断施策,稳固江山
称帝初年,李渊吸取前朝教训,从多方面收拢人心维系皇位。收复霍邑之后,李渊论功嘉奖,对招募而来的奴隶和百姓一视同仁。但是军中的官吏却觉得他们不应该与军中的士兵享有相同的待遇,认为这不符合规矩。
但李渊为了得到百姓支持,毅然决然的摒弃了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并强调说在战场上打仗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大家既然都付出了,那理应得到奖赏,所以他坚持论功行赏。这也为李渊之后的统治打下了群众基础。而后他又动员当地的壮丁积极参军,帮助自己收复疆土,扩大疆域。
而对于那些想要归田还家的军中士兵也予以认同,并赐予他们相应的品阶官职,从而保证自己及家人今后的生活。恰恰是因为看到隋朝时期皇帝就是没有知人善用,吝啬权力的下放,才导致统治难以维系,最后崩盘。
李渊力排众议用官职来收拢人心,这也是李渊的政治策略。在统治期间,李渊也积极纳谏,虚心采纳多方建议,并对直言进谏的人给予奖赏,以证明自己的纳谏诚心。
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积极的举措,有效的稳定了社会秩序,李渊在位期间,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显然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
看到了李渊这些独树一帜的政治策略,大家也许会觉得这样的好君王去哪里找,可每一个君王在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它们大都隐藏在外人容易忽视的地方。
观其儿名,暗藏野心
看看李渊儿子姓名的含义,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出李渊的真正的想法。李渊一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李建成,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子,顾名思义,“建成”代表的就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称霸四方,不仅父亲如此,儿子也要子承父业,千秋万代坐稳盛世江山。
二儿子秦王李世民,“世民”也有统治万世之民,有济世安民之意;三儿子李玄霸,早年就已经夭折,在李渊戎马半生的岁月里应该是存在感最弱的一个儿子,但“玄霸”代表的就是称霸宇宙,独霸天下的野心,这样的野心也绝不会随着儿子的夭折就消失。
至于四儿子齐王李元吉,“吉”蕴含的就是胜利期盼成功之意吧。将这四个儿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不难发现李渊身上隐藏的野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渊起兵反隋具有必然性。就从他给儿子起名这件事上讲,就有一定的政治深意。他身上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政治的追求,使得他并不甘于在隋炀帝昏庸的统治下潦草一生,碌碌无为。
结语
对于唐高祖李渊的评价,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建立唐朝,开拓疆域,绵延了唐朝的千里江山,为唐朝后世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是也有人觉得他这个开国皇帝也不过如此,统治时间竟如此之短。可无论怎样,李渊最不缺少的,就是历代帝王都具有的政治野心,相比于其他帝王君主的野心外露,李渊倒是以一种格外隐晦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雄心与抱负,让自己的实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