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背后
◎马兆光
美味,人人爱吃。可是有些美味,真的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不知道从何时起,人类发明了香精、色素、防腐剂。这些催生出更多可以长时间保存的美味。
三十多年前, 我还在上幼儿园,当时的零食远不如现在丰富。我记得很清楚,我和哥哥好不容易攒下一元钱,便迫不及待去小卖部买了两包方便面,那是我们向往已久的美味,也是平生第一次接触人工提炼香精。
接下来的,是一根令我们吃了还想再吃的香肠,更是把我们的味蕾带到了香的极致。后来才知道,鲜嫩的肉红色是色素,鲜香味是香精,还有亚硝酸盐。可惜,在当时,我们小孩子并不知道。误认为是绝好的美食。就这样,这两样东西一直伴随我们好长时间。
夏天,又到了吃冰棍的季节。当时的冰棍种类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老冰棍是最常见的。孩子们远远看到卖冰棍的,早馋得不行了,闹着缠着父母掏钱买一块。拿到冰棍,嘻笑着美滋滋地去一边吃了。若是父母心情高兴,再赶上刚收入一笔钱。说不准,还能再吃一块呢。殊不知,冰棍里面添加了糖精钠。
儿时的我也会和伙伴一起勾兑汽水,用刚打上来的凉水与糖精、醋放一块搅匀了,汽水就做成了。酸甜凉爽。真是驱暑的美味。在我们看来。那是在分享劳动成果。其实,是在饮糖精钠。是在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唉!小孩子,哪知道。
母亲炒菜时,也会放上一些味精。那是晶体颗粒,周身泛着白光。这些是人工合成的香精。人们觉得是给菜调味。有时会加很多。更滑稽的是,竟把味精误当成盐或糖,放错了也就放错了,至多,再加些其他调料,没有谁会因此把菜倒掉。
如果说,上面这些有害合成体的食用是误食的话,那后来的社会发展,竟是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风气,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铤而走险,有意往食品中过量添加这些合成体。祸害人们。而善良的人们竟感恩戴德、心甘情愿地掏钱去吃,追求所谓的味蕾刺激。迷恋其中。真是活生生的“飞蛾扑火”。
几年前,我和妻子打算卖凉皮。自己又不会做,便联系了一家凉皮加工店。每次拿回来的凉皮都是油腻腻的,我们诧异,又不好问什么。由于我们没要他家的调料,味道一直出不来,生意始终好不起来。后来,和同行聊天。他笑着说,现在的人,嘴很刁。味不好,人家还不买呢。没办法,都往里加香精。我干笑着说,这样做,不是害人吗?他奸笑一声,冷冷地说,这不是为了挣钱吗?第二天,我就把凉皮摊撤了。
这只是凉皮,最简单的食物。复杂的就更多了,大哥养过鸡,从购回来鸡苗开始,每只鸡就吃特制的饲料,几乎天天打针。这样养的鸡,不仅很少有鸡瘟,还五十天出圈。试问,经济效益是有了,这样的鸡还能吃吗?猪也一样。再则,就是超市里的西红柿,个大鲜红,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硬,用刀切果肉有绿色,炒熟吃一块,酸掉牙了。这个西红柿用了膨大剂、催熟粉,完全改变了西红柿成熟的自然规律。对健康没有一点好处。
父亲卖菜时,也曾用燃烧并冒有白烟的硫磺熏过大姜。当时问他,只是说,为了外观好看,卖个好价钱。更有不法商贩,用药液浸泡陈年土豆,使其外观鲜嫩,谎称是新土豆。成本低、利润高,猛赚了一把。对消费者的危害可是不小的。这让我想起了,“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地沟油”、“用福尔马林液泡的海鲜”、“用机油拌的大米”等等,一次次,一件件事件,触目惊心、丧心病狂。现在看,这种情形是愈演愈烈啊。
班车路过夜市,小吃一条街上早早挤满了小贩,更有很多年轻人围着购买。那些名吃,哪一个没加香精?或许,会放一些罂粟粉呢,让人吃上瘾。这不是危言耸听,真有这么做的。买着吃,怎能让人省心?再就是,超市里各种味道的零食,哪一样不含防腐剂、甜蜜素、香精?而零食恰恰是孩子们的最爱,辣条、火腿肠、雪糕、脆脆面首当其冲。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每路过写有“共同努力,建设食安烟台”的广告牌,再看看不远处琳琅满目的小吃,我只觉得,那是一句空话。国人自欺欺人的把戏还少吗?但愿,人们会尽快觉醒,商人自律,消费者也及早远离这些所谓的美味。还中国一个干干净净的食安环境!
【作者简介】
马兆光,79年生,祖籍山东菏泽,现居烟台。2015年加入烟台芝罘区作协,2016年加入烟台散文学会,作品散见于《烟台晚报》《齐鲁晚报今日烟台》《今晨6点》《齐鲁青未了—齐鲁壹点》公众号以及其他知名微信公众号。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