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和家长更不会对教材产生质疑。
正是人们如此相信教材,以至于“毒教材”被沿用多年,好在有关部门及时出手,出版社以及相关负责人均受到惩罚,新学期开始后,中小学生已经使用新版教材。
社会在发展,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今的教材,很少能看到70、80后曾经的内容,教材内容推陈出新可以理解,不过翻看如今的课本,里面改动的内容让家长难以接受。
比如语文教材,很多经典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被删除,增加的却是一些国外不曾考证过的人物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并了解外国的文化风俗以及相爱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前提是做好我国的文化传承。
经典课文《刘胡兰》重回学生教材中,课文内容被改动引起争议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政策的改革中,教材内容同样如此,很多70、80后上学时期的经典文章,早已看不到踪影,比如《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可谓是十分经典,可这篇文章被认为有引导学生早恋的倾向,索性直接删除。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将沉重的父爱完美诠释,却被质疑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于是将其删除。再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然要求背诵,但学生却乐此不疲,里面有很多爱国情怀,如今也消失不见,删除原因是因为作者没有去过岳阳楼,课文内容是从朋友那你听来的。
此外像《谁是最可爱的人》、《刘胡兰》、《雷锋日记》等经典文章,均没有逃过被删除的命运,好在有关部门听到大众的呼声,有部分文章重新回到学生课堂中,比如经典课文《刘胡兰》。
说起来可能有些可笑,当初《刘胡兰》被删除时,给出的原因是,这篇文章内容所发生的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再加上内容比较惨烈,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难道学生不应该学习并铭记历史吗?在众人的议论声中,这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重新回到教材中。
不过家长还没开心多久,就发现这篇课文内容却有明显的改动痕迹,原文章中,收买刘胡兰的敌人曾说过一句话“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银元”,被刘胡兰直接拒绝。
不过在新版课文中,直接改成了“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如今的一百块钱,和那个时代的一百块银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敌人用一百块钱收买共产党员,难道是在贬低人?
家长直言:这样更改等于在胡闹
其实课文更改单位,可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毕竟没有几位学生了解“银元”,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还需要对此进行讲解,教材编排者可能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索性将“一百银元”改成“一百块钱”。
不过语境与意思却完全变了,要知道在当时的时代,一百块银元是个不小的数目,按照当下的货币计算,相当于当时的3万多元。在那个年代,3万多可是罕见的巨款,可即便如此,刘胡兰依然不为所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出共产党员的意志品质,也告诉学生什么叫“视金钱如粪土”。
但是更改后的教材,完全看不出当时的语境,在当下,100元对于学生而言非常常见,更别说一位英雄般的人物,可能想要收买小学生都存在困难,因为除了能买一些零食外,几乎做不了什么大事。
对此有不少人直言:这样更改教材,简直在胡闹,不仅失去了课文原有的味道,也是对抗战英雄的不尊重。
经典教材回归是一件好事,但改动之前还需三思
文化需要传承,教材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多年以前的教材,里面可能会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当下,为了不让经典埋没,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更改,但改动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最好征求社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其实《刘胡兰》这篇文章,并没有更改的必要,语文课本就比较枯燥,如若学生对“银元”不了解,正好老师可以从这里入手,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改动之后的内容,确实通俗易懂,却背离了原文章的本意,教材内容稍加改动可以接受,但要保持本意,尤其是细节方面,要多加斟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速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