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麒阁史观
编辑/麒阁史观
1953年2月20日,毛主席乘坐军舰“洛阳号”,在长江流域进行考察。不知不觉到了安徽安庆地带。
毛主席视察(旧照)
看到独秀山时,毛主席忽然想起了陈独秀。于是问身旁的安庆市委书记傅大章:
“安庆有一座独秀山,陈独秀是因山而取名,还是独秀山因人而得名呀?”
傅大章回复道:“独秀山很早就得名,应该是陈独秀因山而取名。”
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到:“是啊,陈独秀原来叫陈庆同,他改名大概是为了纪念家乡的山。”
此时陈独秀已经不在人世,他的两个儿子也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毛主席不禁悲从中来。
“陈独秀的家人在常年在安庆居住,他的家中还有什么人?”毛主席问道。
傅大章说:“他们家人接二连三都去世了,只剩下陈独秀的小儿子陈松年。这些年他在窑厂做工,日子过的比较艰难。甚至连陈独秀在北京《新青年》编辑部的房子都卖了!”
毛主席听后黯然神伤:“哎!何必卖房子呢!陈独秀的后人有困难,我们要照顾的嘛!”
傅大章急忙说道:您说的是,我们一定赶紧落实!
陈松年是陈独秀的三儿子,他虽然没有像父亲和两个哥哥一样走上革命的道路,但是他的一生也极具故事性,且颇为艰难。
01出生时便遭遇父母离异
1910年,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出生。
陈松年的母亲是陈独秀的原配妻子高大众。此时,陈独秀已经与妻子已经离异,与高大众的妹妹高君曼一起离开了安庆。
高君曼(旧照)
幼时的陈松年一直与母亲和祖父母,住在安庆老家,他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很少,有关父亲的一切事情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
陈松年很少受到父亲的照拂,却险些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丧命。
在他3岁那年,袁世凯命令自己的亲信倪嗣冲和众多打手一起,追捕陈独秀等一批知识分子。
然而当时的陈独秀已经不在安庆,袁世凯的手下为了逼他现身,于是便去抓他的孩子,并且叫嚣着要斩草除根。
此时的陈松年的爷爷陈昔凡刚刚去世,灵柩还在家中存放着。一批打手突然冲进陈松年的家中。他们将陈家的珍藏的古董字画全部抢走。继而准备活捉陈松年兄弟三人。
陈松年的两个哥哥听说官兵要抓人,于是赶紧带着弟弟翻墙逃走。年幼的陈松年跑不快,在翻墙的时候不慎跌入到邻家的澡盆中。
幸运的是,陈松年的母亲乐善好施,是个热心肠,与邻里的关系相处得很好。
陈松年在落入澡盆的时,邻居刚好看见了,她赶紧假装在给在自己的孩子洗澡,帮助陈松年躲过了一劫。
陈延年与陈乔年考上了上海法语学校攻读法文,之后又一起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
1919年,陈松年的两个哥哥一起奔赴法国读书,开始信仰马克思。
在父亲陈独秀的教导下,两位年轻人的对革命的认识逐渐加深。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贡献着青春的力量。
而小儿子陈松年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没有和哥哥一起去外读书,而是被母亲养在身边。自从懂事起,母亲就教导陈松年读书识字,让他接触进步思想。
然而在当时那样动荡的时代,再加上他特殊的身份,陈松年没有机会像哥哥们一样去外国留学,他仅仅上到大学毕业就停止读书了。
从小就梦想着与兄长一起并肩战斗的陈松年,却没想到一生都没能实现这样的夙愿。
02两次为兄收尸未果
1927年,蒋介石发起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陈延年受组织受命,急忙赶到上海恢复和重建党组织,与敌人开展了生死搏斗。
不幸的是,1927年6月26日,陈延年遭到国民党军警逮捕,陈延年坚决不向敌人下跪,凶残的敌人恼怒至极,被乱刀砍杀。29岁时,英勇就义。
图|刑场上的陈延年(剧照)
噩耗传到家中的时候,全家人都哭到昏厥。17岁的陈松年与长姐赶去上海为大哥收尸。
然而,蒋介石却下令不许陈延年的家属为他收尸。姐弟两人只能在兄长牺牲的地方偷偷焚烧纸钱,痛哭流涕,不能自己。
1928年,二哥陈乔年在上海被敌军杀害,两姐弟再次赶往上海收尸。又被敌军拒绝了。姐弟两人回家后,一直隐瞒着二哥去世的消息,不敢将这件事告诉母亲和奶奶。
两个弟弟接连去世后,长姐陈玉莹伤心欲绝,回家后更是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
1930年,母亲高大众也随之去世,享年54岁。
年仅20出头的陈松年,小小年纪就要眼睁睁看着至亲一个个离开自己,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他趴在母亲床前痛哭不止……
短短几年间,家中就只剩下了陈松年一个人。但是,生活对他的折磨还远远没有结束。
03与父亲初次相见
在母亲去世两年后,就传来了父亲陈独秀入狱的消息!
陈松年一直都想亲眼见见父亲,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第一次与父亲见面竟然是在牢狱中。
众所周知,陈独秀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自然也是国民党的众矢之的。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所抓捕,之后被押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 这是陈独秀第五次入狱。而且这次入狱不同寻常,陈独秀在狱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生命也很有可能就此终结。
得知了父亲下狱的消息后,陈松年赶往狱中探望陈独秀。
直到这时,陈独秀才从前来探监的陈松年的口中,得知发妻高大众去世的消息,他默哀良久,一字一句地对儿子说:“你母亲是英雄的母亲!”
陈松年一直都只是在报刊和照片上见到过父亲,他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但此时的陈独秀,已经被牢狱之灾折磨得不成人样,无比憔悴。
看着父亲从容枯槁的模样,看着自己唯一的亲人,被关在监狱受苦,陈松年忍不住泪如泉涌。
陈独秀看到小儿子后非常的激动。他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流泪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男子汉就要经受得起挫折!
这句话让陈松年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成为了他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
往后的日子里,陈松年经常往返于安庆与南京之间,常去狱中探望父亲,给他送来衣食。
1943年,日军侵略者到了安庆,他们四处搜刮钱财,百姓们苦不堪言。陈松年为了保护家中的钱财,将家中绝大部分的钱财都移到了乡下的祠堂。
可即使这样,陈松年的家中还是遭遇了日军的搜刮。他们将陈家老宅洗劫一空,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就连陈家祠堂都惨遭破坏。
无奈之下,陈松年带着妻女去武汉看望父亲。陈独秀被国民党一直监禁在大牢中,饱受折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急需任用人才,想将陈独秀收入麾下。
蒋介石特批释放陈独秀,并且出资10万元请他在国民党政府当官,但是他拒绝了。
04移居江津
陈独秀年事已高,只想家人团聚。陈松年夫妇,与父亲陈独秀和继母一起渡江去往重庆江津生活。
毛主席听说陈独秀出狱后在江津居住,特意派人去请他回延安。
周恩来、董必武等人还特意前去看望了他,并代表毛主席请他回去。他们希望陈独秀能够放下个人的成见与固执,到延安任职。
不过,陈独秀思索了一番之后还是婉拒了毛主席的好意。
他无比悲伤地对周恩来总理说:……我落后了,年纪也大了,还能做些什么呢?”“李大钊去世了,连延年、齐年都先我一步去世了
周总理看到勾起了他的伤心事,便没有强求,嘱咐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便离开了。
从1938起,直到去世,陈独秀都一直隐居在江津。然而,一家人在江津的日子并不好过。
陈独秀不肯担任公职,全家人收入仅仅靠着,陈松年在江津对岸的德感坝九中教书获得的一点薪金,和陈独秀一些微薄的稿费来维持生计。
在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以后,王明和康生等人还揪住陈独秀昔日的过错不放,对他大加攻击。
这是陈独秀最难熬的一段日子,他一边承受着精神压力,一边承受着生活的折磨。很快身体就扛不住了,开始卧病在床。昂贵的医药费对整个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陈独秀唯一的慰藉就是还有家人的陪伴。年轻时候的陈独秀刚毅果断,到了老年反倒特别害怕寂寞。儿子的陪伴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陈松年既没有参加革命,也没有上战场杀敌。虽然他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却是个大孝子。他尽心照顾着父亲,直到父亲离开人世。
1942年,为革命奋斗了一生的陈独秀与世长辞。
落叶归根,陈独秀想让儿子将自己葬在老家安庆的土地上。
然而当时正值战乱年代,陈松年只能将父亲暂且安葬在江津,甚至连碑都不敢立。
由于害怕国民党干扰父亲的安宁,陈松年不敢没有在父亲的棺木上写“陈独秀”这三个字。
而是用了“陈乾生”一名,这是陈独秀在参加科考时曾经使用的名字。幸得陈松年没有为父亲立碑,才使得陈独秀的灵柩躲过了文革的浩劫。
后来陈松年带着家人回到了安庆老家,但是他一直记挂着父亲的遗愿。1947年,陈松年托人将父亲的灵柩从江津运回了安庆。在外奋斗了一生的陈独秀终于长眠于自己的家乡。
陈松年回到安庆后,因为父亲复杂的身份而再次遭遇了不少的磨难。为了维持生计,陈松年在教过书、当过会计、修过铁路。即使他拼尽全力工作,家中的经济状况却依旧不容乐观。
陈松年坚持让自己的儿女上学,为了让他们好好读书。他与妻子甚至落魄到去窑厂里干苦力活。
夫妻俩白天上工,晚上糊火柴盒,过的十分艰辛。
然而不久后,陈松年的妻子就积劳成疾,阖然离世。这对陈松年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击。他伤心欲绝,一夜白头。但是为了孩子他必须挺下去。
陈松年忍痛将家中的房子卖了,给儿女换做学杂费。自己则依旧省吃俭用,在窑厂帮工。
05苦尽甘来
幸运的是,1953年,毛主席在安庆考察的时候,偶然了解到了陈松年一家的特殊情况。当即让安庆市委书记对陈独秀的后人给予照顾。
安庆政府之后每月都会给陈松年的家中,发30块钱的救济金。陈松年对毛主席与政府的恩情感激涕淋。他握着这沉甸甸的30块钱,说: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毛主席之所以会让政府关照陈松年,是因为他们一家人都为革命奉献了太多。而且毛主席对陈独秀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初陈独秀在离开北大到上海避难时,毛主席还特意前去拜访了他,并向他请教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问题。
这次拜访,毛泽东记忆深刻,
他说:“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谈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松年靠着这笔补贴,将家中三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小女儿没有读成大学,但是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图书馆工作。并凭借出色的能力,被任命为文物管理局的副局长。
长子陈长琦,是合肥工业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带头人,长女陈长玮大学毕业后,在一所钢铁设计院任职,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工程师。
陈松年的一生无比坎坷。好在有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帮扶。更重要的是,无论命运给了他多么残酷的考验,他都没有因此而轻易低头。
左二为陈松年(旧照)
幸运的是,他终于穿越了寒冬,收获了幸福,得以安享晚年。
如今的陈松年,也终于替父亲与两个哥哥,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