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有一座历史长达千年的古墓,就位于温州市苍南县城里的一个小山村里。千年以来,当地百姓一直将这座古墓称为“皇帝墓”。
这座主墓与主墓与山坡背向而建,其下便是1到4米的明堂。当地百姓说,这种明堂属于四级明堂,是专门供大家祭拜凭吊的。
每逢过节,这座墓便热闹了,村民都络绎不绝地过来祭拜,以祈求福祉。村民们都说村子里数百年来之所以风调雨顺,都离不开这座墓的庇佑。
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座墓依旧相当敬畏,时常虔诚祭拜。不过也曾有人因为觉得此处风水极好,竟然将祖坟悄悄迁到“皇帝墓”旁,结果非但没有讨来好运,家中反而祸事连连,在邻居的建议,他赶忙将祖坟又迁走了,这才消停下来。
那么这座墓里面真的埋藏着一个皇帝吗?如果是真的,里面埋藏的是哪位皇帝?
可是诡异的是,当地百姓也不知道里面的“皇帝”是谁。
莫非所谓的“皇帝墓”只是当地百姓的谣言?可是这座破败不堪的墓,却看起来年代久远,仅有的石墙和土包依稀彰显着当年建造时的宏伟气魄,颇有“皇帝墓”的味道。
而且还有一个线索绝不能忽视——这里建造墓地的石头是从外地运来的。
要知道哪怕在当代,从外地运运石头也是个浩大的工程,在古代,其中的耗费和周折则更不必说了。因此不得不说,这座墓还真有点“皇帝相”。
至于这附近的村民百姓,应当是这附近的守陵人。历史中,这个做法倒也不算少见,不少皇帝陵附近都会有守陵的村庄和百姓,甚至有些皇室,会将守陵作为他们的祖训。
而一座墓至今已有一千年,时间这么久,连村民本身都忘掉自己的使命也不必大惊小怪。
那么这墓主人究竟是谁?
在2007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里,考古专家们通过严谨的讨论,终于揭开了谜题的答案:墓主人就是吴越国的末代皇帝钱俶。
可是在谜底揭开的一瞬间,远在洛阳邙山的一座墓瞬间尴尬了——据《宋史》记载,钱俶应该与李煜一样,被葬在洛阳邙山!
到这里,故事就有点扑朔迷离了,莫非洛阳邙山那座墓是衣冠冢?如果真是如此,为何会有一座真墓,一座假墓呢?
在浙江南头村,有一座墓被当地村民称为“皇帝墓”,村民在此地守陵千年
一.名气不大却很怂的亡国之君
提起“钱俶”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漠然一愣——这个人是谁?
五代时的亡国之君,大家可能对李煜更熟悉一些。毕竟他虽然不是个称职的国君,但在文学领域的确出名,写得一手好词。
他失败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词中有不少都在哀叹世事无常,宣泄亡国之愁痛,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其中的经典。
最后在被改封为“陇西郡公”期间,李煜猝然在开封一座住宅中一命呜呼,死因不明,享年不过四十二岁,这不免引起了大家对宋太祖的怀疑——李煜是否是被宋太祖毒死的呢?
李煜是五代时期比较有名的亡国之主,在做“陇西郡公”期间,李煜猝然在开封一座住宅中一命呜呼
其实钱俶本人同样作为亡国之君,也死得不明不白,只是因为名气比较低,没有获得那么多的关注。
那么这是个怎样的人呢?好听点说是“识时务”,难听点便是一个字:怂。
当然,这一点很大程度是由其所处的地盘影响的。钱俶所在的吴越国,辖境只有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苏州,地方本来就不大,后来虽然其占有了福建福州以北,但北界与宋朝隔江相望,宋朝只需要将大军派过去,很快就能将其荡平。
除此之外,钱俶的怂还有家族上的原因,我们后文会提到。
所以面对宋王朝,钱俶始终是低头哈腰,一口大气也不敢出。名义上,钱俶向宋称臣,被赵匡胤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行动上,钱俶也始终唯赵匡胤马首是瞻。
相比之下,李煜虽然颓废,却稍微有些胆气。他名义上向宋朝称臣,主动向赵匡胤请示,不要叫他什么“唐国主”之类的,直呼其名即可。
可是他之所以如此做,却是为了保存最后一丝底线——保留南唐的属国地位。
李煜之所以向赵匡胤称臣,是为了保存最后一丝底线——保留南唐的属国地位
赵匡胤自然该统一还要统一的,不会满足李煜这个愿望,于是南唐和宋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了。于是赵匡胤告诉吴越国过来的使臣:南唐国主显然不是很配合,你们不要听什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们也训练训练军队,一起过来打他们吧。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刻意命人在薰风门外造了一个大宅子,有几个街坊那么大,宏美无比,并告诉吴越国使臣:他可只建了这么一座“礼贤宅”,李煜和他谁先来,这宅子就赐给谁。
这一招“囚徒困境”玩得聪明,赵匡胤这个话一传过去,钱俶立刻毫无二心地配合,李煜给他去信讲唇亡齿寒的道理,钱俶非但没听,还立刻将这封信上交给赵匡胤,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并拉着自己的五万大军过去助阵了。
面对这位“天下兵马大元帅”,赵匡胤十分满意。其实赵匡胤真缺那五万兵马吗?肯定不缺的,如此做无非是一试钱俶的忠心。
不过到这里,赵匡胤对钱俶的“求生欲测试”还没有结束。他告诉钱俶平定南唐之后,“暂来与朕相见”。
这次测试,才是对钱俶真正的考验。这一招赵匡胤也对李煜用过,李煜知道自己一去必然是回不来了,所以没有答应,赵匡胤考验钱俶的也是这一点——他若并非舍不得自己这吴越国,便不是忠诚服从,与李煜也没有什么区别。
赵匡胤为了试探钱俶的忠诚度,便让钱俶平定南唐之后,“暂来与朕相见”
不过结果是,钱俶真就带着自己的妻儿过去了。因为他比李煜配合得多,所以赵匡胤给了他最为隆重的礼遇,还把之前说好的那座“礼贤宅”赐给了他。
其实亡国之君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哪怕到了这种程度,赵匡胤依旧对钱俶不放心。明面上,赵匡胤给他的恩宠等级越来越高,许他“剑履上殿、书诏不名”,还破例封他的妻子为吴越国王妃。
很显然,赵匡胤是在试探钱俶此时的反应。可是钱俶很懂规矩,从不越雷池半步,而且将大量的黄金和绢送给赵匡胤作为回报。
有次赵匡胤带着请他参加自己的家宴,还让他和两位弟弟(赵匡义和赵光美)行兄弟之礼,吓得钱俶冷汗直流,当即叩头哭着请辞。
面对赵匡胤一次又一次的“求生欲测试”,钱俶都不越雷池半步
饶是钱俶如此小心,但在李煜死之后过了十年,钱俶却在欢度自己六十大寿之后,当夜和朝廷派去的使者喝到傍晚,当夜立刻毙命。
说到底,赵匡胤还是对他不放心。不过相比于李煜而言,起码他的待遇是更优厚的,即便身死,也依旧保有王爵,并荫及后代子孙;而能活到六十大寿,相比李煜四十二岁就离开人世,的确也幸福得多。
二.想回却回不去的家
到这里,我们可以锁定一个关键词——“王爵”。
没错,虽然钱俶暴卒,且大概率是死于赵匡胤之手,但他的王爵起码是保留下来了。这也是为什么这座墓会被称为“皇帝墓”,而且格局如此宏大,达到了四级明堂的级别。
实际上,与《宋史》记载不同的是,民国《平阳县志》明确记载:“钱王墓在归仁乡松山,世传为钱王冢。”那么这两个史料何者为真呢?
一个是官方史料,一个是地方史,似乎比官方史更靠谱一些。但据黄正瑞等人考证,早在公元967年,钱俶便曾经在现五凤乡所在的松山一带巡视过。
钱俶曾经在现五凤乡所在的松山一带巡视过,目的是找寻自己的死后归所
他来这里是为了什么呢?钱俶找了一位法号“愿齐”的名僧,曾在这里悄悄把王陵的所在地给敲定下来了。
到了980年的时候,这座皇陵偷偷建成,988年,钱俶在六十大寿当夜离世,他的孩子和亲信便偷偷将他的灵柩护送回了家乡,终于能够在死后了却回归故国的遗愿。
话说回来,当年经赵匡胤各种折腾,钱俶确实是怎么也回不了故国,好不容易回去了,又被叫了回来。
上文曾提到,赵匡胤曾给钱俶发了一则消息,即平定南唐后,“暂来与朕相见”。到了赵匡胤身边,赵匡胤是各种给钱俶求生欲测试,钱俶是根本不敢直接提回家的事,只是给赵匡胤送金银珠宝,表明自己的忠心,希望能借此平安回家。
可是钱俶越这样,赵匡胤的求生欲测试就越停不下来,搞得钱俶一直心神不宁。
有一天,赵匡胤忽然对钱俶道:“天气快热了,你可以早些回去。”
钱俶一听,内心惊喜交集,可是脸上却不敢过于喜悦,只是感激地对赵匡胤表示,以后会每三年来朝见一次。
赵匡胤却很宽容,淡淡对钱俶道:“路途遥远,还是等我下诏再来吧!”再留下了他的儿子惟溶。
临走的时候,赵匡胤微笑赐给钱俶一个包袱,包袱是密封的,赵匡胤特意叮嘱他路上再悄悄打开。结果钱俶一看,却把他吓了一跳:好家伙,这包袱里全是奏章,都是请求将他留下,不要让他回家的。
没想到赵匡胤竟然顶着群臣的压力让他回家,此等大恩,真是难以报答,心里对赵匡胤一阵感激。
不料才过两年,钱俶又被赵匡胤叫到朝里了。没错,这比钱俶当初所言的“三年朝见一次”要还要短一年。
钱俶恐怕到这时才醒悟过来一件事:皇帝所说的“等我下诏再来”不是宽容或恩泽,而是对自己“三年一见”的拒绝。
赵匡胤说的“等我下诏再来”不是宽容或恩泽,而是对自己“三年一见”的拒绝
那么这次赵匡胤把钱俶叫过去干啥呢?
其实是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因为在赵匡胤心里,装着的一直都是统一大业,正当钱俶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土产礼品到达朝中后,却发现还有一个人同时入朝了——也就是陈洪进。
陈洪进是五代时期的闽国君主,和钱俶一样是亡国之君。他这次入朝做了一件事:向朝廷献出漳州和泉州。
钱俶可一点不傻,他知道自己再不行动,恐怕就危险了,而且这一刻,其实自己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于是钱俶立刻主动向赵匡胤提出:
撤销自己封地以及吴越国王的身份,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更是不要了,自己愿意将所有兵马交给朝廷,只希望以布衣之身生活。
钱俶得知陈洪进将漳州和泉州献出后,立刻也将吴越之地全部献出,赵匡胤的统一大业便接近尾声
不过这一请求却碰了个钉子,被赵匡胤回绝了——想回家?兄弟,你在吴越国当了这么久国君,势力和根子都在这,你想回家?
钱俶无可奈何,没想到自己以布衣之身回家,皇帝都不放心。也是,一个帝王心里想的永远是实实在在的统一,眼里揉不得沙子,想回家反而是幻想。
于是钱俶只得将所辖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统统交了出来。宋太宗立即恩准,封钱俶为淮海国王,钱氏子弟和下属都厚加封赏,看起来荣极一时。
没错,只是看起来。所谓的“淮海国王”,只是一个让钱俶永远无法回家的枷锁,让他生时全无自由。
三.守在墓前的后代子孙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能理解一件事——钱俶是真的想回家。
不过这个愿望在他活着的时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所以只有借由后人,在死后偷偷将他的墓建在这里。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地村民才不知道所谓“皇帝墓”中所埋何人。若是让人知道了墓里竟是钱俶,赵家王朝能饶过钱氏子孙吗?
而且相关人员在“皇帝墓”附近查探了很久,也没有发现墓碑等任何文字资料。一座如此宏伟的“皇帝墓”,却连个墓碑也没有,恰恰证明了钱氏子孙想要掩盖墓主人身份的意图。
一座如此宏伟的“皇帝墓”,却连个墓碑也没有,恰恰证明了钱氏子孙想要掩盖墓主人身份的意图
到了这里,答案就揭晓了,《宋史》和《平阳县志》其实都不是假的,只是其中一座墓是衣冠冢,另一座才是真墓。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赵家王朝眼皮子底下做到这件事的呢?
其实对于钱王回乡的路线,相关人员专门有对应的研究。钱氏子孙准备了两个棺材,一个装着钱俶的衣冠,并依照朝廷规定发往洛阳,另一个则是真正的钱俶灵柩,这一路则由钱家的亲信先经杭州送到南雁,而后再走莒溪从而停在五凤南山头。
关于此,黄正瑞等人也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如在蒲门入海口,就建有两座忠懿王庙,在风水上与这座墓恰恰互相呼应。
通过专家们一年来的严谨讨论,最终断定,这皇帝墓的墓主人是吴越国末代皇帝钱俶
除此之外,钱王家族还出资在莒溪建了普照寺和沉香塔。那么这两座建筑是用来干什么呢?据相关人员猜测,这里应该是用来停放钱王灵柩的。
除此之外,宋代最早的十个书院之一——为钱俶桥墩鹅峰书院,建成时间为988年到1003年,钱家子弟有不少人也在此就读,可能是一种为钱俶守孝的方式。
而在这个地方,生活着祖祖辈辈的钱氏子孙,而且还有钱氏后人留在松山守墓。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现在南山头村的村民就是钱氏后裔。
在浙江南山头村,生活着生活着祖祖辈辈的钱氏子孙,而且还有钱氏后人留在松山守墓
记者曾经在当地进行过访问和调查,发现在“皇帝墓”边,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叫张廷吞,他说这座墓大家都不知道是谁的墓,只说是皇帝的陵墓,所以这个村还被大家称为“皇帝墓村”。
而关键在于,他们祖上原本也不是本地人,而是因为一些原因从外地迁来的,结果迁来之后,他们祖上不知为何,多了一些祭祀上的规矩。祭祀的时间,通常选在清明或除夕,祭祀的目的也非常含糊。
浙江南山头村已经七代延续着对钱俶的祭祀了
这个规矩,至今已经延续七代人了,如今依旧如此。可是直到今天,他们也不知道祭祀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在懵懂地延续着这个传统。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不难判断,在这个村落里的人在延续着一种祭祀的传统,且不知其由。这应该是因为钱氏既想要祭祀钱俶,又不想做得很声张。
除此之外,当地还有一位村支书告诉记者,这个村落的村民多数是从二百年前迁过来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这座墓才有了“皇帝墓”的 叫法。
四.赵匡胤和钱俶的大一统共识
不过钱俶死后虽然归了乡,且有子孙后代为其守墓,但毕竟是死后之事。钱俶生前不能归乡,实在是他一生的憾事。
然而这件事虽然遗憾,却实现钱家祖代相传的三大忠君祖训:
“第一,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第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第三。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千戈,即所以爱民也。”
内容有三条,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件事:以国家的统一为第一要义,不可为一己私利而伤及黎民社稷。
此等格局,着实不简单。
钱俶的家族流传下来的祖训强调着一件事:以国家的统一为第一要义,不可为一己私利而伤及黎民社稷
其实我们站在赵匡胤的角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何他无论如何也不肯让钱俶回家,乃至将其毒死。
别看钱俶已经沦为了赵匡胤的阶下囚,但只要他还活着,“钱俶”的金字招牌还在,依旧在吴越地区拥有相当的号召力。
而需要注意的是,钱俶统治吴越期间,可谓是励精图治。虽然他在争霸方面非常“怂”,可是他在治理吴越上,一直奉行着“民本”思想,尽量减缓民众的负担,还安置了数千人前往松江辟土而耕,将当地的荒田都开垦了出来。
953年,吴越境内发生了非常少见的大旱,许多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甚至为此卖儿卖女,生活状况非常惨淡。
钱俶了解到这件事后,竟然下令官府,用锦帛将被卖的儿女全部赎回,并且大放粮仓,对当时的灾情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作用。
在当时的时代,其他地方都在打打杀杀,到处都是尸体,几乎血流成河。可是吴越国呢?总体上却相当和平安定,因此钱俶在吴越深得民心。
面对如此深受百姓爱戴的君主,赵匡胤对其不可能放心,钱俶只要存在对国家统一大业就是一个威胁
而面对这样深受百姓爱戴的君主,赵匡胤能放心得了吗?显然不可能,可以说,钱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统一的道理,钱俶也懂。所以他哪怕已经隐隐猜到,向赵匡胤投降多半凶多吉少,但还是遵照祖训,选择归降大宋。《新五代史》中便记载道:“宋兴,荆楚诸国相次归命,俶势益孤,始倾其国以事贡献。”
而最终,在赵匡胤和钱俶的这种默契下,中国终于实现了统一。这背后,是我国自秦始皇以来,甚至更早时候便已经形成的“中国必须一统”的家国观念,是华夏子孙心中浓烈的赤子之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