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07年3月26日,一位已到中年的台湾商人,来到位于辽宁的沈阳大帅府。
沈阳大帅府
哪怕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这座府邸巍峨依旧,只是故人不在,里里外外也早已换了一番模样。
中年男子来到景区门口,近乡情怯,他心潮澎湃。
可重回故土,却已是时过境迁,黯然神伤浮上心头,于是他笑着对售票员说了句:
“我就不买票了吧!”
虽是笑着对售票员说的,声音却如鲠在喉,满是藏不住的沧桑落寞,说完,他感到鼻头酸涩,眼含热泪。
售票员惊诧地望着这位中年男子,上下打量着。
虽身着一身墨黑,衣质却不是廉价之料,言谈举止更是稳中有定,气质敦厚,不像是爱贪小便宜的市井之人。那他又为何要说不买票呢?
售票员正要礼貌地回绝时,中年男子却再次开口,“你们这儿的负责人是谁?我想见他。”
张闾实
究竟,这位中年男子的身份是什么?他为何敢理直气壮地说不买票呢?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想要见景区的负责人?
疑窦丛生的背后真相,是一个家族为国为民取大义,忍辱负重几十载的佳话传奇。
四处零落的后人
当这位中年男子提出要见负责人,且语气神情非常笃定,不像是在开玩笑时,售票员知道,此事对于他来说一定非同小可,忙不迭地向大帅府馆长张力,通报了此事。
张力得知后,将他引进了接待室,事情的真相就在两人的对话中,徐徐展开。
原来,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张闾实,出生于澳门,他的父亲是张作霖的第六个儿子张学浚。
(中:张作霖,左:张学浚)
张闾实来到家族故居沈阳大帅府,除了故土重游外,还为了还伯父张学良一个夙愿。
在张闾实小时候,父亲张学浚对于家族之事,一向都是讳莫如深,直到他长大后,才知道家族背后承载着多么厚重的历史。
张闾实对于伯父张学良的初始记忆,是在举家从香港迁往台湾后。
自此以后,每逢过年过节,他们一家都会前往张学良被软禁的地方,去探望他。
张闾实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大伯张学良的情景。
那会儿他不过六岁左右,正是顽皮的时候,饭才吃到一半,他就不愿意继续吃了。
父母拿他也没法子,张学良便将他抱到身边,拿着他的饭碗,和声细语地说:
“快吃饭,吃完了就有冰淇淋吃。”
张学良
在张闾实的幼时记忆中,大伯张学良一直都是一个慈祥可亲的人,可稍微长大一点后,他就慢慢开始发现事情的不对劲。
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张闾实其实并不知道大伯张学良被软禁的事。
因此,每当要去伯父家时,他就会疑惑地问父亲:
“为什么每次都是我们去大伯家?大伯怎么一直都不来我们家?是他不喜欢我们家吗?”
面对孩子天真单纯地发问,张学浚总是笑着摇头。
他知道,那些深入龙潭虎穴的明争暗斗之事,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即使说了他也未必懂,只是徒增感伤罢了。
张闾实长大懂事后,学会了察言观色,也渐渐从家中长辈的只言片语和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了被家族尘封的真相。
在家中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老照片,尽管被擦拭得一层不染,却难掩岁月的痕迹,已经开始泛黄。
张作霖
照片上的人身着军装,拿着指挥刀,眉宇间不怒自威,颇有大将风范。
每当张闾实站在照片下,抬头凝望时,母亲都会蹲在他身边,拉着他的手,郑重而又严肃地告诉他,那是他的爷爷。
从那时候起,张闾实就隐隐地感到,自己家族的过往一定不简单。
在张闾实的记忆中,每到春节,他去大伯张学良家拜访时,张学良都会给他包一个大红包,金额为两百元。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两百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连续二十年,台湾的物价飞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张学良每年给的压岁钱,依旧是两百元。
张闾实知道,大伯张学良完全被与世隔绝了,对外界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并没有概念。
随着张闾实的逐渐长大,他从亲人的口中和各种书籍中,知道了自己家族的秘密,也渐渐明白,笼罩在大伯张学良身上的无可奈何。
1990年,张学良被解除幽禁。
此时的他,已有八十九岁的高龄,虽然人身自由得以恢复,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却终究是一去不复返。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从意气风发的一代枭雄,到白发苍苍、两鬓染霜的耄耋之年,中间丢失的五十二年,是张学良与社会脱节的五十二年。
自1995年起,张闾实作为儿孙,经常去探望远在夏威夷的大伯张学良。
晚年的张学良很喜欢去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这些地方,总有新奇的玩意,吸引着张学良的目光。
每当大伯张学良在一个地方驻足,向他问起某个东西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时候,张闾实都会耐心地向他解释。
望着眼前这个弓腰驼背,苍老已经在他身上遍布痕迹的大伯,却仍像个小孩子一样求知若渴,四处张望问询,张闾实心底泛起一阵阵酸涩。
张学良
他也曾是民国年代最时髦的年轻人之一啊!
作为一个少帅,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气壮山河,出入赛马场、各色舞会,是常有的事。
他当时的身份地位,令多少人难以望其项背。
如今,时过境迁,天上人间,早已换了一番模样,他的大伯张学良风华不在,垂垂老矣,那被偷走的五十二年,将他永远困在了原地。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不断向后退去,可留下的印记,却是永远无法被磨灭的。
作为张氏子弟和后人,张闾实一家搬去台湾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影响。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父亲张学浚出去找工作,处处碰壁,当父亲回到家中,向母亲说及此事时,母亲抬起手抹了抹眼角的泪。
张闾实
张闾实本人也是深受其扰,他的爱情,也因为他作为“叛将之后”而受阻。
当时,他和一个空姐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当对方的母亲得知张学良是他大伯后,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场恋爱最后以无疾而终收尾。
显赫的家世背景,并没有给自己一家,带来荣华富贵和一帆风顺的生活。
相反,他们一家一直在历史的遗留问题中,摸爬滚打,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生路。
想要回到大陆看看
张闾实退役后,在台湾花旗银行工作了15年,因不甘平凡,开始自主创业。
他先后创办过高尔夫杂志和新闻报,也是“少帅茶”品牌的创始人。
图源网络
在从商的路上,命运似乎格外地眷顾他,中间虽偶有坎坷,但大体看来,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在他手上做得风生水起。
张闾实一家长居在台湾,在自己的努力下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祖国大陆,在历经那么多世事后,于他们仿佛永远是一块无法踏足的禁忌之地,已然成为了一块时时折磨着他们的心病。
随着张闾实步入中年,每当夜深人静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总有一个声音,在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回去看看吧,回去看看...
张闾实去夏威夷探望大伯张学良时,经常能看到他独自去往海边,一呆就是良久。
望着遥远的天尽头,大伯张学良沉默不语,夕阳残照,洒在他的身影上,苍凉落寞。张闾实知道,大伯这是想念家乡故土了!
人到老年,总是希望落叶归根的,祖国大陆这片热土,永远是张学良无法企及的眷念。
晚年张学良
张学良自1946年离开祖国大陆后,就被秘密送往台湾,解除幽禁后又辗转于美国夏威夷,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他一直身不由己,从未踏足过大陆。
祖国大陆,是他的出生地,见证过他的崛起辉煌,也见证了他的没落衰败,他在这里,画下了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学良在异国他乡,至死都没有回到祖国故土,他只身遥望故土的背影,一直深埋在侄子张闾实的记忆中。
身有所依,心却无所凭,回去看看,总是有必要的。
2007年,已经40多岁的张闾实,带着大伯张学良的那一份夙愿,踏上了祖国大陆这片土地。
对于家乡,张闾实是很陌生的,只知道沈阳大帅府这一线索,因此他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家族故居。
馆长张力确定了张闾实是张家后人这一身份后,热情地招待了他,首先就带他去参观了家族旧居——大帅府。
张作霖与儿女的合影
沈阳大帅府由张作霖主持,始建于1914年,在1916年正式完工。
在短短五十三载的生涯中,张作霖一共娶了六位夫人,育有八子六女。
后来,家族人数不断壮大,现有的房子已经不够用,便在后花园兴建了两座楼房,分别名为“大青楼”和“小青楼”。
从1916年到1928年,张作霖的衣食起居、工作会客几乎都在这座规模宏伟的府中度过。
被称作“东北王”的张作霖,出身草莽,在官场之路上步步为营,节节攀升。
最后权势滔天,掌管着北洋奉系军阀,将东三省纳入麾下,成为人人艳羡的“张大帅”。
他所居住的府邸也因此被称之为“大帅府”。
他的荣光曾使这座府邸熠熠生辉,他的没落也使得这座府邸辉煌不再,黯然生尘。
任何的交换都是平等的,当张作霖不愿满足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时,他便沦为了一颗弃子,惨死于火车爆炸中。
皇姑屯爆炸事件
极致处,是深渊,扶持合作者能将你抛上高台,也能让你万劫不复,丢掉身家性命。
父亲张作霖死后,作为长子的张学良在紧要关头,无奈成为家族的领袖,继续带领着家族在乱世中生存。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包围大帅府,成为了张氏家族流离漂泊的开始。这座大帅府的主人,也随着世事的变化,不断易主。
“九一八事变”后,大帅府被日本人占领;伪满期间,这里成了“满洲国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和“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沈阳大帅府,成为中共在东北地区的最高权力中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图书馆、档案馆及一些政府机构,相继入驻大帅府;
近些年,历经风云变幻的沈阳大帅府,经过有关部门的重新清理、修葺,已经成为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瞻仰缅怀。
百年沧桑,“胜者昌,败者亡”,这亘古不变的真理,让这座大帅府,俨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张闾实站在大帅府前,拾级而上,仿佛穿越时光,关于家族往事的一点一滴扑面而来,芬芳馥郁,却又让他潸然泪下。
“想必这几级阶梯,家中的长辈们,已经走了无数遍吧?”张闾实心中这样想着。
世事无常,后来这些阶梯被无数人走过,其中却再也没有张家人。
走进屋内,红木家具、毛毡地毯、恢弘穹顶,摆放的小物件,一切都尽入眼底,古色古香。似乎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样,却又什么都变了。
他来到老虎厅,这是爷爷张作霖日常工作会客的地方,透过时光,张闾实仿佛看见了爷爷坐在椅子上的身影,时而侃侃而谈,时而蹙眉凝思。
老虎厅
走过饭厅长廊,他仿佛听见了当时还作为孩童的父亲,和伙伴们嬉戏打闹的欢声笑语,仆婢们忙碌空隙的窃窃私语。
哪怕时隔多年,屋内的每一寸都遗有家族生活的痕迹,张闾实小心翼翼地感受着家中的一切,生怕再错过什么。
参观完毕后,张闾实走出了屋子,待要离开时,他眼含热泪,最后回望了一眼。
从1916年的建成搬入,到1931年的被迫逃离,中间15年的时间,这座府邸见证了张氏家族的衰落史。
归乡祭祖
张闾实本次归乡的目的是祭祖扫墓,但因为行程限制,只能作罢,决定几天后,专门返程祭祖。
4月2日,张闾实从北京直飞沈阳,稍作休整后,由馆长张力一行人,陪同他前往,位于辽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的张氏墓园。
到达目的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张学良亲自提笔书,写的“张氏墓园”四个大字。
向内遥望,时值冬春之交,目之所及,荒草丛生,枯草断茎在呼啸的北风中摇荡,一派枯黄,倍感萧瑟凄清。
这里一共有11座坟墓,包括天祖张永贵、高祖张发、曾祖张有财等。有的已经成为了荒冢,除了一块碑之外,就剩下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张家祖墓,张闾实触景生情,几度哽咽落泪。
祭拜完毕后,一行人继续前往,位于凌海市驿马坊张作霖墓园。
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的死讯突然,他在生前为自己选址的陵墓“元帅林”并未完工。
张学良遵从父亲,想要安葬在“元帅林”的意愿,将父亲的遗体暂存在大帅府,继续修建“元帅林”。
陵墓修建好后,易学大师又指出张作霖的灵柩,不能用火车运输,必须用汽车。
可陵墓附近并没有马路,他们又花了三年时间修建马路。
待到1936年,所有墓葬事宜都已安排妥当,只差下葬,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家全家仓皇出逃,张作霖的遗体被留在了大帅府,落入了日本人手中。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其父张作霖的遗体作为要挟,要求张学良与其合作。
在民族大义面前,张学良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挟。
奸计落空,张作霖的遗体,对日本人来说已经失去了价值,他们想过将遗体毁尸灭迹,奈何担心激起东北人民的群情之愤,只得作罢。
由于张作霖的死,是日本人在背后一手谋划的,他们并不愿意将张作霖的遗体,安葬在宏伟显赫的“元帅林”,便将他的灵柩从大帅府转移到了一座荒庙中。
远在南方的张学良,得知此消息后,悲愤交加,又无法返身回乡处理,便让朋友张景惠帮忙。
在张景惠的层层运作下,曾为北洋奉系军阀首领的张作霖,在去世九年后,遗体终于入土为安。
下葬的地点是凌海市驿马坊,荒凉偏僻,与气势雄伟的“元帅林”相比,天壤之别。
曾为一代枭雄,身后之事却如此仓促简陋。
张闾实来到爷爷张作霖坟前,认真摆放好鲜花和花圈,将一杯黄酒洒落在墓前,随后深深地鞠了三躬。
山风大作,祭奠的花圈和鲜花的包装纸,被吹的猎猎作响,如泣如诉。
待要离开时,张闾实蹲坐在地上,搂着爷爷张作霖的墓碑,久久不愿离去。
结语
从被称作“东北王”的张作霖,到沦为“阶下囚”的张学良,再到被冠上“叛将之后”头衔的张氏后人,一族三代各有各的境遇。
庞大的张氏家族,在历经种种事端变故后,有的远居异国他乡,有的居于台湾,再未踏上过祖国大陆。
张学良晚年
但家乡的那一片热土,最抚凡人心,慰离人愁,在外漂泊了半个多世纪,总是期盼回家看看的。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张氏家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对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其间的是非曲直,既不妄加评论,也不断章取义,任何东西,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