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长得真像啊,太像了,尤其是下巴上那颗痣。”
这样的话对于孔东梅来说很是常见,甚至可以说丝毫不陌生,自孔东梅小时候起便有人开始这样形容孔东梅与毛主席的关系。
但虽然与毛主席很是相像,但孔东梅很是清醒,她认为若是自己想要闯出一片天地,自然地,靠借自己的力量才是根本,而不是靠借外公的影响力。
那么,孔东梅的生活又是怎样度过的?不愿靠借外公光环的她又做了哪些成就?
孔东梅
排行老三的毛家孙辈
孔东梅是孔继宁的妹妹,李敏的女儿,也是毛主席唯一的嫡亲外孙女,更是毛家后辈中排行老三的唯一女辈,从孔东梅的名字中便可见毛主席对这个外孙女的喜爱。
毛主席名中有“东”字,加上毛主席最是喜爱梅花,故而名字也便取名为“东梅”。
孔东梅出生于1972年,但因为母亲李敏繁忙的缘故,可以说童年的孔东梅的生活一直与贺子珍度过。
虽说孔东梅的名字是外公亲自取的,但祖孙俩实际上从未见过面。
贺子珍
从小的孔东梅便是依靠墙上毛主席的画像来幻想自己的外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别人夸赞毛主席的时候,小小的孔东梅便会想若是自己见到外公,那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场景。
渴望见到外公便成了孔东梅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但此时的毛主席身体已经抱恙,在孔东梅不过四岁的年纪,毛主席便离开了人世。
孔东梅对外公的印象也只剩一张照片罢了。
在上海生活的孔东梅对书籍很是感兴趣,且贺子珍也是教育孔东梅女孩子就是要多读书,读书总是没坏处。
在贺子珍的教育下,孔东梅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小时候更是尤其喜好文学类的书籍,这是孔东梅枯燥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乐趣。
虽然孔东梅与贺子珍一同住在一起,但年迈的贺子珍因为年轻时积攒下的病症令其晚年生活得很是痛苦,故而孔东梅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人员的看管下进行活动。
加上母亲李敏与父亲孔令华很是忙碌,小时候的孔东梅的孤独感总是似有若无地出现在身边,即使偶尔外婆贺子珍会陪伴自己。
孔东梅童年的愿望便是渴望能够像普通孩子一样,父母亲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也可以随意地到处去玩耍,但这样的生活对于孔东梅来说便成为了奢侈。
孔东梅
所以读书便成为了孔东梅排解心中烦闷的唯一方式,这也为其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奠定了基础。
孔东梅六岁的时候被李敏接回到北京,准备上小学,本就对书籍很是感兴趣的孔东梅在母亲的影响下,对于学习有了更新的认识。
长大后的孔东梅一次向记者表示,自己如今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源于母亲和家庭的教育。
且在母亲的教育下,孔东梅受俄罗斯古典艺术的熏陶较多,大概是因为李敏自小在俄罗斯生活过的缘故,所以孔东梅对于俄罗斯古典艺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李敏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孔东梅的学习能力。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阶段,孔东梅便是班上的优等生,只要是学校举办比赛活动,其中便可以看到孔东梅的身影。
1992年,孔东梅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录取,她曾经表示相比较其他专业,自己还是对文学专业更为青睐,并且自己曾经幻想自己开书店生活。
而自己每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并且养一只小猫便是自己幻想的惬意生活。
在大学的孔东梅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参加演讲比赛,做文案编辑等等,孔东梅对文学很是热爱。
且在母亲李敏的教育下,孔东梅很是低调与谦逊,班上的同学从未有人知晓她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只知道她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
且在大学毕业的年龄,孔东梅不愿靠借外公毛主席的光环,选择与万千毕业生一样,开始投简历,找工作,绝不愿意靠借家中的人脉一步。
毕业后的孔东梅决定去到一家初创的保险公司进行工作,孔东梅觉得自己要靠借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前进。
从端茶倒水到打杂,孔东梅没有一句怨言,加上专业又不对口,但孔东梅并未有任何的抱怨,可以说,孔东梅几乎在各个部门都干过,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孔东梅还是很清楚的。
孔东梅
后来这家初创的人寿保险公司越做越大,孔东梅的能力也越加深厚,不过在其最巅峰的时候,孔东梅选择了重新读书。
“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希望自己能够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1999年便是孔东梅人生的第一个岔口,孔东梅有着办企业的梦想,希望能够自己做生意,这也是其为何选择在一家初创人寿保险公司从最底层做起的原因。
不过此时的孔东梅遇到了一个出国学习的机会,但孔东梅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两难的抉择也便在孔东梅这里摊开来。
孔东梅决定询问母亲李敏给自己出意见。
李敏、孔东梅
李敏认为无论如何,路都是自己选择,不管选择哪一条,为人父母便是要支持儿女,只要孔东梅觉得不悔便去做,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都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能做的便是将每一个选择变成正确的,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最渴望的选择走。
孔东梅留学了。
1999年,孔东梅去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究生。
也是这一年父亲孔令华去世,父亲的离开令孔东梅有些措手不及,正是准备去到国外的间隙父亲去世,孔东梅有些措手不及。
也是因此,孔东梅与李敏的关系更亲近了。
李敏、孔东梅、孔令华
孔东梅最初答应李敏,自己只去三个月,却不曾想自己一去便是三年。
也是这段在美国上学的日子,孔东梅对“红色经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传承“红色经典”的毛家后人
去到国外的孔东梅发现西方的年轻一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程度都非常好,孔东梅发现当地的年轻人不仅对各界总统的经历很是熟悉,且对于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反战题材的电影很是感兴趣,上座率也是极其高。
这样的现象令身为毛家后人的孔东梅来说开始思考这其中的意义,自己国家的红色经典文化又该如何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让年轻人从内心真正的接受和喜欢呢?
孔东梅
就在这时,母亲李敏寄来的一本回忆录深深触动了孔东梅并决定要以身作则传承红色文化。
李敏到底寄来的是什么书?
《我的父亲毛泽东》
这本回忆录中记录了大量从李敏视角回忆的事情,其中包含着大量孔东梅不知道的历史。
也便是这本回忆录让孔东梅开始对传承红色文化有了初步的计划。
回国之后,孔东梅便开始一边走访一边写书,并在2001年注册成立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
孔东梅的动作很是迅速,她要带头传承红色文化,她想让世人了解那段历史。
孔东梅开会时以研究、宣传出版、传媒为业,做起了文化传媒的工作,这项工作的的完成自然也是得到了母亲李敏的帮助。
在李敏的帮助下,《翻开我家的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等书籍相继问世。
而孔东梅的身份也是在200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正式被外界所知。
当孔东梅介绍自己身份的那一刻,下巴上那颗痣与毛主席极为相似,眼前这个侃侃而谈讲述毛主席那段往事的女子自然也让人信服其是毛家后人。
孔东梅
此外孔东梅一边为传承红色文化而努力着,另一边选择继续在北京大学读博。
为何要去到北大,孔东梅是这样表示的:“北京大学一所与毛家有缘分的大学,外公的岳父杨昌济在这里讲课,外公在图书馆就职,姨妈又在历史系毕业,舅妈在中文系毕业。”
孔东梅认为北大的精神影响着外公,而外公又重新塑造了北大精神,在这之上,完善并完美毛家的精神便是身为毛家后人的责任。
在众人知晓孔东梅的真实身份之后,孔东梅在传承红色文化上便更加认真起来。
为了寻找当年的一些足迹,孔东梅还特地招待毛主席的表侄孙女王海容一起“回忆”那段有关于毛主席的历史。
后来便将这段回忆编写成了那本《改变世界的日子》。
除去写书,孔东梅还办展览。
孔东梅曾经承办的《领袖家风》的展览轰动整个京城,令众人对毛主席的认识也是更加深刻。
两百多幅照片,数十件文物,毛主席和亲人之间的留影照片以及来往书信等等,孔东梅用自己的力量为世人展示着那段外界无从知晓的家庭温暖。
孔东梅也实现了从一个“毛主席的外孙女”到“红色文化传承领导者”头衔的转换,尤其是其开办的“东润菊香书屋”,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一同前往。
孔东梅
孔东梅有在认真地靠借自己的力量将红色文化介绍给当代的年轻人。
只要是孔东梅出席的发扬红色文化的场合,便是人山人海。
随着名气得越加响亮,孔东梅决定转战公益市场,其认为这是作为毛家后人应该做的,李盈帮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5年,孔东梅创立东润公益基金会。
主要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更好的待遇,走出大山,迎接崭新的人生。
孔东梅
另外在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期间,孔东梅也是首当其冲,带领志愿者走在支援的第一线。
这个毛主席唯一的嫡亲外孙女,这个将毛主席家风发扬光大的外孙女,孔东梅在用自己的力量发扬毛家的文化与思想。
她不止是毛主席的外孙女,更重要的她是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承人,向孔东梅致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