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井冈山时期开始,林彪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三大骁将之一,建国后又名列十大元帅,威望和影响力都可圈可点。
但在他因身体状况不佳养病期间,与他家有所走动、前往探望他的人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除了经常关心林彪病情的毛主席周总理外,较常去看望的主要是罗荣桓、刘亚楼、黄克诚这几位。
这与林彪其人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征都有关联。
林彪其人的两面
法学博士周敬青教授在《解读林彪》中,用了两个最突出的性格侧面来概括林彪其人。
一面是极富打仗的才能,在军事领域成就极高,另一面则是个性中的孤僻与自负,这使他并不容易与人相处合作。
林彪从小教育底子不错,又曾经在黄埔军校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军事理论基础。
之后的战争岁月中,他凭着实践战斗中不断吸收更多的知识与经验,展现出善思考多谋算的过人能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指挥风格。
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因永新和龙源口之战的亮眼表现得到毛主席的特别关注,与伍中豪、黄公略并称“三骁将”。
毛主席《渔家傲》中有一句非常提气的“前头捉了张辉瓒”,当时身任“围剿”总指挥的国民党中将张辉瓒,就是被林彪麾下红四军活捉的。
之后的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等重要战斗中,林彪都有着令人瞩目的高光表现。
但与此同时,他的个性偏向褊狭自负的类型,往往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向于把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性格特质就使得他不容易与人共事,尤其是和政工干部之间的协作总是磕磕绊绊。
林彪担任团长的红28团改为第一纵队之后,与党代表谢唯俊的合作就难得顺畅,最终以谢唯俊走人告终。
直到第一纵队又改成红四军,罗荣桓成了红四军的政委,才终于出现了两方全力协作的良好局面。
罗荣桓专注于部队建设,把政治工作、宣传、训练以及后勤都搞得井井有条,林彪干脆就专注指挥和战术钻研。
两人的合作无间传到毛主席耳里,他还专门夸奖过“罗荣恒跟林彪团结得很好”。
然而即使是这样善于与人协作的罗荣桓,也曾经私下表达过,与林彪共事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其他将帅如聂荣臻、刘伯承等人,也都多少提到过林彪“个性孤僻”的特点。
改变人生的一枪
这就决定了那些能够和林彪长久走得比较近、甚至发展出不错私人关系的人,往往都出在他的工作伙伴中间。
再加上林彪曾经经历伤病,养伤养病用去了大量时间,也对他的性格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导致与他人的交际关系进一步走向疏离。
1938年3月2日,林彪率师司令部部分人员经过山西阎隰县千家庄时,被阎锡山的晋军开枪击中。
关于这次出人意料的受伤,背景情况相当复杂。
当时正是林彪、聂荣臻指挥八路军第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之后几个月,蒋介石曾经两次致电慰勉,阎锡山一方面指望八路军针对盘踞山西的日寇,另一方面也对八路军心怀忌惮。
正是由于这一重忌惮之心,阎锡山对八路军在山西的行动定下了不少限制,在“活动范围”之外的县就不允许八路军活动。
林彪中枪的阎隰县,正是八路军受到限制的地区之一。
当时,林彪正计划率部队向晋西南挺进,途经的阎隰县不属于此前约定的活动范围,因此八路军事先与驻防此地的第十九军取得联络,以便顺利通过。
出问题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晋军内部信息传递有漏洞,有人认为是当时林彪身穿缴获自日军的黄呢子大衣造成误会,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林彪骑的是缴获的洋马,这才导致他挨了一冷枪。
总之这次受伤之后,林彪就被护送到医疗条件相对好些的延安去接受治疗。
不幸中的万幸,这一枪并未致命,子弹也没有留在体内。
但是延安的大夫很快发现,肉眼看上去林彪的伤口恢复正常,七八天就长得差不多了,但身体却仍然时时感觉到疼痛。
原来这一枪虽然距离动脉、脊柱都不远,好在并未击中这两个要害,否则人非死即残。
虽然不至于致命,但枪伤留下的后遗症依然十分严重。
于是,林彪只能离开抗日战场,乘飞机到苏联去接受治疗。
病势再度沉重
在苏联的三年时间,虽然林彪身体上的病痛确实有所好转,但性格层面的孤僻却仿佛更加严重了。
有传言说林彪在苏时期,正是狩猎运动十分流行的时候,苏联也不缺好猎场,但林彪却从来没出门参与过此类活动。
从苏联回国没几年,解放战争紧锣密鼓拉开战幕,这是另一件令林彪耗费极大心力的事。
曾经给林彪做过司机和内勤的楚成瑞老人回忆,1945年十万人马抢占东北,从大战略上是妙招,但对于部队和林彪个人来说,却实在是险象环生。
苦熬了三年,东北的局面才渐渐打开,地盘和兵员都有大扩充。
国民党名将杜聿明曾经高度评价过林彪的部队,认为其兵力、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斗力都是全军之冠。
然而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下,林彪的疾病却也再度恶化到了惊人的地步。
林彪的失眠症状十分严重,为了睡好觉他自己看医书配药吃,甚至某一次吃了自己配的药发癔症,半夜只穿一只鞋跑到冰天雪地的户外去,警卫员拉都拉不住。
林彪与罗荣桓指挥第四野战军获得辽沈战役胜利后,又率领百万大军进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一起打下了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逐步进入收尾阶段,这也奠定了林彪被任命为中南局书记的基础。
然而从1950年开始,林彪的病情愈发严重,基本只能挂名兼职,没办法实际进行日常工作了。
主席和总理的关心
从林彪在山西负伤那次开始,毛主席便非常关心他的健康,曾经亲自安排林彪赴苏养伤。
五十年代初期林彪又添新病,毛主席也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关注。
他派出了曾经救过自己一命的“红色华佗”傅连璋亲自主持林彪的病情会诊,特别是要按住林彪那种“病急乱投医”、自己配药抓药吃的高危操作。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手书了曹操的《龟虽寿》送给林彪,表达对他病情的劝勉和开导。
林彪在北京养病时,周总理也经常前往看望。
林彪身边工作人员就曾经回忆过一件关于总理的细节小事。
原来,林彪病重期间一贯怕光怕风,但长期关闭在不见天日的房间里,显然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
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尽量劝林彪出门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但户外必然会有风,于是工作人员便申请能不能在门口搭个棚子,四面用布挡住风。
想法汇报到来访的周总理那里,他很快就安排工作人员到位,按要求搭起了给林彪晒太阳用的棚子。
为了治病养病,林彪曾经第二次前往苏联求医。
回国后为了寻找更有利健康的休养地,曾经待过颐和园、北戴河、苏杭等地。
据工作人员回忆,林彪病到最严重的时候,既怕冷又怕热、既怕光又怕风,头痛腰痛加失眠,几乎每天都无法安静休息,到了晚上症状尤其厉害。
因为生病的缘故,林彪在北戴河所住的别墅选得历尽波折,既要求要有海边新鲜空气,又不能看到海水、听到波浪声。
他所居住的房间要用三层厚窗帘,挡住光线遮住风,外人进入必须动作轻缓,否则动作也会带起“风”。
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之下,林彪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生病这件事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心情去关注人际交往、发展新的社交圈子。
于是在养病期间关注探望林彪的,仍然基本上只有那些在此前革命道路上和工作共事中彼此熟悉、结下情谊的人。
老战友罗荣桓
较常去看望林彪的,还有他的老战友罗荣桓和刘亚楼。
罗荣桓与林彪自井冈会师时相识,1930年开始在红四军共事,直到八年后林彪因枪伤返回延安,中间只有两年时间罗荣桓不在。
再加上东北四年,两人在战争年代共事时间有十年之多。
尽管两人个性并不算十分相投、待人行事的风格也多有出入,但多年下来,双方关系还是比其他人要近很多。
当初林彪意外受伤需要治疗,毛主席和军委参谋长滕代远便发电让罗荣桓暂代林彪职务。
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曾经回忆,在建国初期,自己家和林彪家之间的走动还是挺多的。
林彪长女林晓霖在北京时,受到罗帅夫人不少照顾。
有时候林彪夫妻闹了矛盾,也靠罗帅家里帮他们劝解、缓和。
罗东进在回忆文章里写道,父亲之所以能和林彪和谐相处,一是由于他不计较得失的性格,二也是因为两人一贯分工明确,互不干扰。
林彪生病的时候,罗荣桓常常抽时间去看他;后来到了1963年罗荣桓重病住院,林彪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去探病,就委托了妻子前去。
罗荣桓逝世后,林彪还书写了“良师益友”四个字送别这位多年的老战友。
“爱将”刘亚楼
刘亚楼在解放战争期间与林彪共事,也与罗荣桓的鼎力推荐分不开。
刘亚楼与林彪相识虽然也很早,但由于他先后担任抗大教育长、被派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来又进入苏军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因此直到解放战争前夕才重新回到自己的部队工作。
当时刘亚楼先遇到了正在大连养病的老上级罗荣桓,由他推荐给林彪,很快就通过了林彪的“考察”,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后来三大战役期间,四野发出的电文往往署名“林罗刘”,三人的数字代号也顺次分别为101、102、103,这就足以看出刘亚楼在林彪麾下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刘亚楼转向致力于空军建设,为我国的空军培养发展贡献颇丰。
外界一般认为刘亚楼是林彪的“爱将”之一,证据有传说中的“敢夺下林彪揍人的马鞭子”等等各种轶事传闻。
但即使传闻轶事难以证实,林刘两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常常互相走动则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1965年刘亚楼病重,林彪三次携家人前往探病,并在刘亚楼逝世之后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仪式。
大将黄克诚
除了以上几位相处时间较长、交情较为特殊的之外,还有一位将军也常常去探望林彪,他就是开国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与林彪的交集和罗荣桓、刘亚楼都不太一样。
1945年9月,黄克诚正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在两淮地区作战,但他敏锐地注意到盘踞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正在溃败,蒋介石对于和平毫无诚意,而大部分国民党军队尚未开始动作。
黄克诚认为,这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根据地的绝佳时机,而且这样的窗口期很可能稍纵即逝。
这位后来被毛主席评价为“最爱提意见”的“老实人”,便直言不讳将自己的看法提了出来。
很快,他的看法得到毛主席的赞许和支持,就在拿下淮安的第二天,他接到任务率部前往东北。
就这样,黄克诚与林彪开始了协作共事。
他们在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建设工作中都曾经协作,由于黄克诚的性格极为直率务实,有什么看法想法往往直言相告、不绕弯子不迂回,这使得他与林彪的相处并不算特别和谐。
建国后,黄克诚将军曾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等职务,与负责中南局的林彪仍有不少交集。
不过由于当时林彪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妙,比起聊工作细节,倒是黄克诚去看望林彪病情的情况更多一些。
对于林彪当年向毛主席写信提出疑问的做法,黄克诚认为这表明他“不隐瞒自己的态度”,即使看法是错误的,但这种态度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到了1984年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黄克诚又一次直言快语,他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正由于黄克诚始终将实事求是放在第一位、视为做事的原则,才决定了他对于林彪的能力和作用保持着客观一致的评价。
参考资料:
《我给林彪治“怪病”:夜半飙车不颠就难受》;央视国际;
《我的父亲罗荣桓》;辽宁人民出版社;罗东进著
《毛泽东与林彪》;东方出版社;叶健君著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