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仁月饼,青春的记忆

发布啦 0 0

#记忆中最好吃的月饼#

打月饼,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五仁月饼,青春的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节未至,铺天盖地的祝福已不期而至。大街上提着礼盒的人越来越多,盒子也越来越精致了。月饼的味道,却似乎离记忆中的味道越来越远,我也早已失去了品尝的兴趣。

这辈子吃得最香甜的月饼,莫过于1981年我自己亲手打制的五仁月饼。也许是因为那时已经吃到了极致,所以才有后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漫不经心吧。

随着八一年七月高考的结束,我的学生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有自知之明的我,连考分都没有去查看,从此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

八月的时候,我父亲所在的供销社食品加工厂,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月饼加工。父亲便让整日不是昏睡,就是东游西逛的我去做临时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打工,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挣钱。

当时一起干活的人大概有十来个人吧,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男孩,我们比较投缘,在一起谈笑风生。剩下的,就是一群每年都会过来打月饼的叔叔阿姨。他们在一起嬉笑怒骂,粗俗而朴实,一天到晚玩笑不断。当然打打闹闹的,并不会耽误干活,相反倒是一个个劲头十足。这倒应了那句老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站,虽然感觉有点累,倒是非常充实、开心。

那个加工厂在当地口碑很好,主要是货真价实。每天上班,有师傅和面、拌馅,我们负责打月饼和烤月饼。当时的食品是绝对没有添加剂的,只做五仁月饼,具体方法我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是用白糖和油和面做皮。当时的馅料,与现在叫人眼花缭乱的多种多样可没法比,五仁就是核桃仁、花生仁、芝麻、冰糖和青红丝。馅里的东西不加工也都能吃,我们自然也少不了顺手牵羊地往嘴里塞上一口,以饱口福。

我们把包好馅的面团摁进模子里,压平整后再磕出来,一个月饼的模型就完成了。然后再把码好月饼的烤盘,推进架着柴火的大烤箱里。最喜欢每次炉门开启的那一刹那,缭绕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令人垂涎欲滴。一盘盘的月饼泛着金辉,仿佛是一排排带着灵气的精美艺术品,等着人来鉴赏。

刚出炉的月饼,闻着的人都难免迫不及待地想尝鲜,及至掰开来,更是香气扑鼻。烫手的月饼软软的,被忍不住的诱惑,吹呵着热气轻轻地送入口中。果仁的香甜,顷刻之间在口中萦绕,一边咀嚼,一边怕烫地翻滚着舌头,还不忘仔细地分辨着哪是花生哪是核桃。不小心咬到一块冰糖,会轻轻地咯一下牙,然后小心翼翼地嚼碎,和着果仁再细细品尝,那才叫一个又香又甜!不过这时候的月饼可不能多吃,刚出炉的月饼虽然香软,但吃多了会起腻。我们一般都是掰开一个,大家一起尝上一口。也有人贪吃这一口给吃伤着的,以后就再也不想吃月饼了。最好的口感是放上几天,等过了回油期再吃,那味道才会更地道,令人回味无穷!

打月饼期间最开心的插曲,就是和那个男孩一起调皮。我们总是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面皮拍成面饼,然后放进烤箱的边角上,出来的就是饼干,香甜酥脆。在当时,那可真是超级美味,比一般的饼干可好吃多了。这也是我俩最默契的小秘密,想吃的时候,只要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我负责拍片,他负责拿去烤。

一个月的时间在欢声笑语里真的如白驹过隙,中秋节到来的前夕,我们结束了这份工作。

五仁月饼,青春的记忆

一天一元, 一个月的工资有31元,比我半年后参加工作时挣得都多,我在正式上班以后,每月工资才能拿20元。记得当时我是毫不犹豫地,拿着自食其力的第一份收入,去商店买了那件早就被我看了无数遍的,最流行的尼纶衫。记不清是花了26元还是28元,反正没觉得心疼。至少我可以不用再跟父母伸手了,也明白了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个道理。或许,这也是父亲让我去体验生活的初衷吧。

五仁月饼,青春的记忆

中秋年年有,青春已不再。人生最美妙的时光,都是在回忆里的。就像这中秋节的月饼,日新月异可谓是琳琅满目,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各种味道也应有尽有,但是,遍尝大江南北,吃的品种再多、价格再昂贵,却很难再找到记忆深处里珍藏的那种香甜。转眼红颜已老,或许,我留恋的不只是那时的月饼,而是青春的味道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5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