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贫如洗到繁荣富强,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
虽然发展迅速,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探索发展时曾有过一段特殊时期,杨尚昆就曾这个特殊的年代被监禁了长达12年之久。
当杨尚昆重获自由,拿回当年被扣押没收的个人物品时,他第一时间去翻找一本《毛主席语录》。
杨尚昆同志
很遗憾,他要找的这本《毛主席语录》不知所踪,为此,杨尚昆还专程找到有关部门希望他们可以帮忙寻找。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
这本语录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让杨尚昆如此重视?原来这本语录不仅陪杨尚昆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而且上边还记录了一条很重要的信息。
杨尚昆曾在这本语录上寥寥草草的写过一个地址。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有个负责看守他的小伙子偷偷给他塞过一包糖,让饱受低血糖折磨的他平安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1965年12月10日,杨尚昆被派往广州工作。
为了更好践行毛主席说过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为了更好地了解民生,杨尚昆用一个月的时间,亲自考察了十几个县。
广东潮湿的环境,加上之前多年的操劳让杨尚昆落下了不少病根,他的关节炎开始发作,最严重的时候,他连续低烧一个多月。
年轻时的杨尚昆同志
除了病痛的折磨,妻子和孩子的突然失联更让杨尚昆心中惴惴不安。
1966年5月23日,百般无奈的杨尚昆向中央提出申请,希望可以换一个地方工作,尽管当时中央已经下发了关于他工作的文件,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5月30日,杨尚昆离开广东到临汾“上任”。这个新地方,杨尚昆待了还不足两个月,就被带走了,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监禁生涯。
杨尚昆(前左一)
在这里,杨尚昆的个人物品都被收缴,留给他的只有一本《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写不完的交代和做不完的检查。
尽管精神无时无刻都在饱受摧残,但杨尚昆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坚信党,坚信并等待着党实事求是传统的恢复。
精神折磨可以凭借着乐观的心态去缓解,但身体上的病痛仅凭乐观的心态却是无法消除。
杨尚昆的身体本就十分脆弱,在失去自由之前,他的右手因严重的关节炎几乎已经要抬不起来了。
而且在这里,杨尚昆一直吃不饱饭,这让一直患有低血糖的他受尽了折磨,他经常出现头晕目眩,严重的时候会眼前发黑几乎站立不住。
杨尚昆(左一)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精神上的坚持尚可依靠顽强意志,但身体上的坚持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此时墙里墙外,只有杨尚昆和一名站岗的战士。
杨尚昆把目光投向了那名战士。当他清楚地瞧见战士那一汪清澈的双眼时,他便坚信,如果托战士给他带包糖,战士一定会答应。
杨尚昆(左二)
放到现在来说,糖并不是什么少见的东西,如果想吃,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糖。但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糖算得上是一种稀罕物件了。
而且按照规定,看守战士是不能与被看守的人有任何交流的,否则会受到严厉处分。
当杨尚昆把需要一包糖的诉求告诉看守战士时,战士并没言语。第二天,战士来站岗,他在袖口抽出一包糖,悄悄塞给了杨尚昆。
杨尚昆(左二)
虽然不知道糖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那一定是杨尚昆吃过最甜最美味的糖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杨尚昆和战士会时不时地聊上几句,当战士无意说到自己的家乡时,杨尚昆便把这个地址记在了《毛泽东语录》中。
两人虽然每次都是很小心的交流,却还是被别人看到了眼中。之后给杨尚昆送糖的战士再也没有出现,没过多久,杨尚昆也被转移。
杨尚昆平反后,一直没找到那本语录,他记得那名战士的名字叫田政红,老家在张家口,却怎么也记不得具体地址。
杨尚昆甚至委托给部队,让他们帮忙在部队当中寻找叫田政红的人。
时间一点点流逝,转眼到了1985年,这一天,杨尚昆接到部队打来的电话,说是人找到了。
杨尚昆(中间)
原来田政红在退伍之后就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农民的生活,由于他的妻子身体不好,为了提高收入,田政红还托人找到了一份烧锅炉的工作。
就这样,田政红靠着种地和烧锅炉带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
当杨尚昆得知田政红家的具体位置后,立刻安排工作人员去接田政红,当时田政红的工友们都知道有大人物要来,都跑去看热闹,但田政红一直坚持在岗位上。
工作人员见到田政红后,跟他说明了情况。当听说要带他去北京后,害怕因旷工丢掉工作的田政红脑袋摇得像一个拨浪鼓。
直到工作人员再三保证不会因此丢掉工作后,田政红才同意去北京。
时隔多年,当初那个负责看守的小战士已是满面风霜,但他的眼神依旧是那么清澈善良。
来到北京后,杨尚昆把田政红带到了自己家中,和他聊着家常。最后杨尚昆用埋怨的口气问田政红:“你怎么不早来找我?”
杨尚昆
但其实杨尚昆知道,善良的田政红在塞给他糖时,并不是为了求回报。
在临别时,杨尚昆一直问田政红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杨尚昆想要报答他,但他却一直摇头。最后,杨尚昆把自己戴了多年的手表送给了田政红。
结语:
善良的人很纯粹,就像田政红那样,即使冒着被处分的风险,也要给眼前的“老头”送上一包糖。
但对杨尚昆来说这可不仅仅是一包糖,还是艰苦岁月中的一束光。
杨尚昆一直感谢这个善良的人,永远忘不了那束光,忘不了糖的味道。
或许这就是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好的诠释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