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简直太像了”毛主席的女婿、李敏的丈夫孔令华,流着泪说出了这句话,然后向着前方跪倒下去,
这是是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保国农场内,这里有着一尊外形酷似已故领袖毛主席半身仰卧头像的花岗岩山峰,这里也是全国第一座“毛公山”。
自从1991年被人发现以来,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前来瞻仰,人们自发地向毛主席致敬,
抒发对毛主席的怀念,他的精神,他的思念,如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意外发现
“不可思议,就像是大自然留下来的一样”
时至今日,当初海南农垦局的一名员工发现这处鬼斧天工的自然“遗产”时,仍感到匪夷所思。
人类的一切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仍旧是显得那么渺小,大自然以其特有的独特方式,描绘出一幅幅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观。
1991年,海南农垦局的黄卫,来到了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保国农场检查工作,保国农场就在保国山的山脚下,勤劳能干的海南人十分善于利用地势。
秋天的大山里,茂密的树林布满山头,风吹来透着一股凉意,阳光比不上夏天那么刺眼,柔软且温和。
黄卫十分喜欢这里的气候,这天,他交待完工作,顺势来到了楼顶,准备眺望一下远山,偶然转身瞥见身后的保国山,一霎那间自己就呆住了,
“这座山,怎么这么像毛主席?”黄卫心中一激灵,再三确认之后,就是毛主席仰卧躺平的姿势,他立即用手机拍了下来。
回去之后,黄卫久久不能忘怀,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浮现出大山的轮廓,他翻出毛主席的照片,同手机上大山的照片作起了比对。
简直一模一样!巍峨的山峰像极了伟大的毛主席,他激动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上级领导,领导起初不太相信,只到亲眼看过之后,也连连感叹“简直一模一样”。
此起彼伏的山峦,像是毛主席的身体,平斜的山体,搭配着枝繁叶茂的树木,构成了毛主席的脸部形态,突出的一块巨型岩石,则象征着毛主席的额头。
最为形象的是,在两座山峰连接处,也就是被称为“头部”和“身体”的衔接处,有几棵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的树十分突出,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像是点在下巴上的“痣”。
整个画面就像是毛主席静静躺在这里,和这土地融为了一体,在他有生之年,没能踏足海南,这是否是他心中的遗憾?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保国山出了个‘毛主席’”的消息不胫而走,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村民,纷纷慕名前来,为了一睹这一奇观。
一传十,十传百,从保国农场到整个乐东县,再到全国和海内外,无数仰慕毛主席的人来到这里,考察、参观、旅游、瞻仰,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
海南省各级领导和研究学者、专家组成的考察评议团,国家有关部门领导,港澳同胞,英国、加拿大、朝鲜等外国朋友,都来参观这一自然“奇迹”。
海南省旅游局趁势将此地改造成了一处旅游景点,红色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为了纪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特意将保国山的名字改为毛公山,
从此,一生从没来过海南的毛主席,却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沉睡于海南岛上,不由得令人想起那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供人瞻仰
人们在感叹毛主席的伟大精神人格照耀万世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大自然地巧夺天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感受到神奇。
人们常说:大自然是有灵性的。也许是海南的这片土地,感受到了毛主席心中所想,为没能率领全国人民完成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而抱憾。
和对祖国大地和中国人民的热爱,幻化出了这样一个“绝世景观”,“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用一生,指导着中国前进,
毛主席的女婿,李敏的丈夫,孔令华就听闻了这一消息,亲自来到了这里,一是为了抒发心中思念,二也是来确认一下是否和毛主席十分相像。
当孔令华拖着年迈的身体,来到这座毛公山的时候,眼泪一瞬间就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像,怎么能不像呢!简直太像了”。
没有人可以比毛主席的亲人更能了解毛主席的面貌了,得到了孔令华的亲口承认,毛公山的名气越来越发响亮。
或许是触情生情,孔令华和李敏在毛公山山脚下,迟迟不肯离去,山里的寒风吹得人彻骨的冷,孔令华和李敏相依而坐,
说起了毛主席的一件件往事,最令李敏难以忘怀的,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爸爸”的情形,在那之前,她只能由别人口中听得这位“爸爸”的形象。
1948年,12岁的李敏被接到哈尔滨,从小在苏联长大的她,印象里已经记不得毛主席的模样,当贺子珍指着毛主席的画像,告诉她这就是她的爸爸的时候。
李敏犹豫了,她不敢确信,又忍不住地想和“爸爸”联系,思来想去,她用俄文写了一封信寄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大家都是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也没见过您,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
当这封俄文信递交到毛主席的手上时,毛主席迫不及待地叫来翻译,问清了信上的内容后,给李敏写了封回信:
“娇娇(李敏的小名),看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现在一定长高了吧?爸爸想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的身边来。”
随后这封信被吩咐加急发出,1949年,俩人终于在北京香山见了面,高大魁梧,又满脸慈祥的笑容,和画像上的一模一样。
毛主席迫不及待地抱起了女儿,亲了起来,这个时候,毛主席不再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的毛主席了,而是一个柔情满满的爸爸。
孔令华也永远忘不了和毛主席的见面,1959年,已经和李敏确立关系的孔令华,第一次被带到毛主席家里。
不同于李敏,第一次见面同主席见面,孔令华觉得十分紧张,毛主席见状安慰道
“小孔吧,早听娇娇提起过了,快坐,在家里就是家人,别那么见外。”
然后就问起了孔令华的家庭情况和工作学习情况,“哦?小孔的父亲原来是孔从洲将军,我知道他”。
面对亲切的毛主席,孔令华也不再拘谨了。
这年夏天,毛主席亲自主持了李敏和孔令华的婚礼,邓颖超等人也来参加,那天,毛主席和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吃了顿便饭,还看了场电影。
婚礼很简单,“新人们”甚至连个新房子、新家具都没有,只是将平常的床单被褥通通洗得干干净净,身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早就遗传了毛主席的品格。
毛主席的睡衣,用了整整20年,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一块又一块的补丁堆叠在一起,等到实在不能再补的时候,衣服上面已经补了73个补丁了。
他的拖鞋,从建国的时候就开始穿,穿了几十年,几次都被身边工作人员当作垃圾丢掉,毛主席还是坚持捡回来,打上补丁继续穿。
一双袜子,烂洞的地方剪掉,加一层再用,经常变得不伦不类,五颜六色,可毛主席都舍不得丢,他常对工作人员说“袜子破了补一补还可以穿嘛,现在国家穷,不能浪费。”
毛主席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俭朴的生活本色,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面“不忘初心”,他的精神品格也影响到了耳融目染的儿女们。
从小就被毛主席教导,“身为主席的女儿,应该和大家一样,不要搞特殊”,李敏在上学的时候,总是和其他人一起到食堂里去吃大锅饭,
有一次,毛主席的司机看着几个孩子整天饿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偷偷地把她们拉回家里,让厨师给他们“加点餐”。
毛主席知道了严厉地批评了司机,还将几个孩子都送了回去,说“绝不能开这个头,伙食是多少就是多少,以后不准加餐,我的儿女不能搞特殊。”
毛主席的儿女们
熬过了艰辛的日子,李敏也渐渐明白了爸爸的用意,其实毛主席吃的也只是“稀粥、馒头、咸菜”老三样,并没有和普通人有太大的区别。
在李敏的家里,家具都是清一色的“老古董”,烂菜舍不得扔,硬邦邦不好吃的根部,她嚼得比谁都香,直到现在,她都过着节俭的生活。
她总说:“以前困难的时候,比这还要差的条件,我们都过来了,现在又有什么,我是毛主席的女儿,怎么能给他老人家抹黑呢?”
与李敏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不同于姐姐李敏从小住在国外,她一直待在毛主席的身边,从小内心的李讷,不爱说话,喜欢读书。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毛主席十分喜爱的一句话,李敏和李讷的名字皆源于此,喜欢看书的李讷,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毛主席为此十分高兴,自己编了一本“教材”,让李讷自己学习,还经常教她一些历史典故,毛主席的文化素养,也给了李讷很大的启发。
毛主席一代伟人,依旧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他的品格,影响着自己的儿女和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永远的伟人
现在的毛公山,因为特殊的地形构造,罕见的自然景观,已经被列为了自然保护区,在毛公山的周围,前有一村为“解放村”,后有一村为“东方红村”,
1993年,李讷和丈夫王景清慕名来到了毛公山,也是非常激动,连声说“太像了,太像了,挺像我爸爸的形象。”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毛主席嫡孙毛新宇,每一个来到毛公山的人,都会直呼相似,就连外国友人,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瞻仰毛主席。
“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在1944年写下这铿锵有力,笔墨浓重的4个大字,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了毛主席的口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
毛主席说:“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队伍,是完完全全地为着解放人民,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中国有一句老话‘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比泰山还要重。”
“因为我们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别人批判,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努力奋斗,有奋斗就会有牺牲,但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历史,毛主席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人,总有人称呼他为“教员”,我想这是有道理的。
他指导着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良的品格,为所有中国人树立着一面精神的旗帜,
毛主席尽管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那伟大而坚毅的面容,依旧留在中国的土地上,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毛公山的奇观就是一个象征,除了海南之外,青岛的毛公山也被人们所纪念。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毛主席的身影;每一个山头都可以发现毛公山的痕迹。
将人民的冷暖和百姓的疾苦,将炎黄的尊严和中华的崛起,通通装在了自己的心中,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毛公山”的出现,是中国人民誓死不忘毛主席的教导,学习毛主席的思想,传承毛主席精神的体现,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如毛主席所言: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