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蒋介石在台湾家里来回踱步,手上正拿着一封从大陆寄来的信。
根据信中所述的内容,一场针对他的刺杀阴谋正在酝酿,杀手很可能已经到达台湾地界。令众人疑惑的是,这封信的发出者竟然是蒋介石的老对手——毛主席。
收到这封信的蒋介石五味杂陈,作为政敌,他没有理由相信共产党。但事实上,他本人对毛主席的心胸和诚意十分信赖和感激。
于是,他喊来蒋经国,将此事全盘托出,并委托他全权负责台湾的安保问题。
蒋经国接受任务后,开始在台湾布下天罗地网,得知凶手闻风逃到日本后,蒋经国派人悄无声息在日本反杀了凶手,化解了刺杀危机。
这个杀手是谁,为何要刺杀蒋介石?毛主席又为何知道这件事情呢?
蒋经国抓捕杀手 幕后雇主竟是“熟人”
1961年11月29日,日本地铁站,一个形迹可疑的风衣男子在站台不住地张望,此时,一个背着黑色书包的男子站在他后方。背包男子不断上前,最终凑到了风衣男子身后。
凌晨的站台上,没有几个等车的人,背包男子左右看了看,发现并没有人注视,于是他猛得向前伸手,将面前的风衣男子推了下去,瞬间,男子被呼啸而过的地铁压成了肉泥。
为了洗脱嫌疑,背包男子立刻用日语大喊:“有人卧轨自杀了”。害怕日本警方反应过来,该男子次日早晨坐上了前去台湾的飞机。
此人是蒋经国的手下,而“卧轨自杀”的男子正是刺杀蒋介石未遂的凶手。
得到父亲即将被刺杀的消息后,蒋经国交代手下的安全部门:“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情况一定及时汇报。”
刑警岳安和得知此事后,向蒋经国反映了一个情况:
“前两天有个多年未见的老乡找到我,说他要独自去龟山岛游玩,害怕遇到野兽,因此借我的枪防身,还时不时的提起总统的情况,我现在才觉得有点可疑。”
军人出身的蒋经国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他叫什么名字,现在住在哪里?”
“郑松涛,但是住在哪里我不知道,他刻意回避自己的情况”,岳安和回答道。
“好了,你可以回去了,一定要当作什么事情没有发生,千万不要打草惊蛇,如果郑松涛找你,一定要通知警卫队。”
很快,蒋经国凭借国民党完整的情报网找到了郑松涛的下落,虽然让他潜逃回了日本,但是其幕后主使——廖文毅渐渐浮出水面。
在蒋介石看来,廖文毅是个“熟人”,作出刺杀他的举动并不稀奇。
廖文毅本身并不是邪恶分子,而是出身富裕的饱学之士。廖文毅1910年生于台湾云林县,父亲是当地首富。
在家庭财力的支撑下,廖文毅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归后,廖文毅担任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国民党开始在台湾建设新的行政系统。
在挑选行政官员的过程中,身为台湾本地人的廖文毅受到了国民党的青睐,被任命为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局长。
深感日本治下的屈辱,廖文毅对于家乡回到祖国怀抱分外高兴。刚刚步入政界的他,满腔的政治热情,在多种场合强调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廖文毅先后创立台湾民族精神振兴会和宪政会,召集志同道合的同僚。
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前锋》,并在其上发表《告我台湾同胞书》,表达对于“两岸一家亲”的美好愿景。
在外人看来,当时的廖文毅是一个热情的爱国青年,但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满怀政治热忱的政界新秀,很快会走上卖国谋独的歧路。
政界新秀走上谋独歧路
1946年,廖文毅想要在政坛上更进一步,于是决定竞选国民党参议会议员。在他看来,凭借着优秀的履历和在群众心目中的支持,议员席位早晚是囊中之物。
但很快,他遭到了政治生涯的第一个打击。
40年代的议员选举采用间接划票的方式,廖文毅与另一名参选人打成了平手,就在他以为双方要进行公开辩论时,对方却指责廖文毅的选票字迹模糊,有作弊嫌疑。
在“公正”的判决下,廖文毅的最后一票被判为废票。最终,他以一票之差与心仪的议员席位失之交臂。
年轻的廖文毅不懂政治上的明争暗斗,决心参与第二场选举。同年11月份,廖文毅再次报名参与议员选举,却再度落选。
两次落选,浇灭了廖文毅的政治热情,也让他对国民党的选举方式产生了质疑。但此时,廖文毅并没有对国民党失望透顶,他仍旧在国民党内部担任政府官职,渴望着再次选举的机会。
直到二二八事件的爆发,廖文毅对国民党积攒的不满变成了仇恨。
1947年2月27日,执行公务的国民党警员与烟贩发生了口角,该警员认为烟贩忤逆了自己的面子,对其大声辱骂,并将烟贩的货物全部扣押,烟贩当然不从,与之在街头据理力争。
看着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国民党警员觉得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开始上脚殴打烟贩。
烟贩不甘示弱,躺在地上与之反击,就在二人扭打之时,警员手枪不小心走火,误伤了一名围观群众,该群众虽然被及时送到医院,但因为子弹穿过心脏,最终不治身亡。
这件事情传开后,台湾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向国民党政府讨要说法。而国民党警局不仅没有交出打伤群众的警员,甚至派出大量警务人员进行镇压。
愤怒的台湾民众开始攻击警局及其他政府部门,几天之内,台湾行政机构全部瘫痪。
为了挽救混乱的局势,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向南京蒋介石政府求援,蒋介石派出驻扎在上海的21军帮忙镇压。
在军队的武力干涉下,台湾行政机构恢复了工作,但蒋介石政府也因此失去了民心。
为了帮助死者讨回公道,以廖文毅为首的政府官员成立了“台湾二二八惨案后援会”,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廖文毅等人希望台湾政府以大局为重,公开处置涉事警员,并处罚管理不善的警备总司令,给百姓们一个交代。
但是,蒋介石政府并没有对其作出正当回应,甚至将带头“闹事”的廖文毅解除了政府公职,将他们列入通缉名单,无奈之下,廖文毅前往日本避祸。
廖文毅自觉“为民请命”的诉求得不到尊重,甚至沦为了流亡分子。本就对国民党抱有怀疑态度的他,开始公开反蒋。在日本人的影响下,廖文毅最终走上另起炉灶的谋独之路。
1947年,廖文毅竟然向联合国提出请愿书,建议联合国出手干涉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
他的这一诉求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希望能够借助廖文毅牵制老蒋这个盟友,但不知何故,美国最终没有出手,反倒是日本军国主义给予了廖文毅等人支持。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此时的台湾完全落入了蒋介石的手里,身处日本的廖文毅觉得返台无望,甚为忧心。
此时,部下看穿了廖文毅的忧虑,向他提出了刺杀蒋介石的想法:
“国民党之所以能统治台湾,全仰赖蒋氏父子的存在,如若能够刺杀蒋介石,其余国民党众人,必定作鸟兽散。”
之后,廖文毅重金寻求能够承担刺杀任务的勇士,自诩为郑成功后代的郑松涛毛遂自荐,称:“只要给我五百两黄金,我必将蒋介石的人头奉上。”
1961年10月1日,郑松涛以日本记者的身份潜入台湾,联系上了儿时好友岳安和。正当他为天衣无缝的计划沾沾自喜时,大陆情报部门已经截获了他们的暗杀情报。
情报部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上报给了党中央。当时两党仍然处在对立局面,为何我党主动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蒋介石呢?
我党通风报信的原因
其实,早在1954年,中央决定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两岸工作。我党从投降的原国民党军官中寻找了一批中间人,借助他们的身份与国民党保持微弱、敏感的联系。
周总理指示工作人员,不仅要关注国际社会“中、苏、美”大三角关系,更要照拂台湾“蒋介石、蒋经国和陈诚”组成的小三角,这也是“刺杀蒋介石”情报被查获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收到情报人员的消息后,立刻批示:“此件送蒋先生。”其实,主席作出这项决定,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五六十年代的国共两党在祖国统一的根本原则上有共识。
蒋介石一直希望“反攻大陆”,对于有野心的他来说,屈居在台湾不是他的目标,他做梦都想着以台湾为跳板进攻大陆。
因此,虽然有美国的极力撺掇,但蒋介石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提出过“谋独”的言论。甚至多次公开发表演讲,极力斥责美国人的分裂行径。
虽然国共两党在政见上诉求不同,但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却站在一条战线。
反观廖文毅,虽然早期的出发点是反对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但在后期却受美日挑拨,妄图将台湾分裂出去,对于这种汉奸,两党都想得而诛之。
所以,得知其刺杀阴谋时,我党自然不会让他的阴谋得逞。
第二个原因:借助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威信,谋求台湾的暂时稳定。
解放战争老蒋战败,但是他在国民党军中和政界仍然保持着极高的威信,而且,只要有他坐镇,国民党必然不会作出分裂的行为。
假如廖文毅阴谋得逞,国民党能否在仓促之间选择一个合格的继任者还是未知数,不仅如此,以廖文毅等人为首的谋独分子,会不会临时发难也不好说。
除此之外,日本对于1945年退出台湾本就心怀不甘,如若国民党群龙无首,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会不会再次图谋台湾也需要打个问号。
与其放任杀手行凶,不如出手帮助蒋介石一把,说不定还能借此缓和两党之间的关系,因此,毛主席决定将情报送给蒋介石。
当蒋经国得知廖文毅参与其中后,准备派遣海外特工刺杀廖文毅报仇,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但蒋介石却阻止了他。
蒋介石告诉儿子:“我们杀了一个廖文毅,明日就会出来十个,灭口只是下下策,我们要让他感到畏惧,也要让有此种想法的人感到畏惧!”
于是,才有了开头“日本地铁杀人事件”。其实,郑松涛的死亡只是一个警告,在外人看来郑松涛的死是个意外,对于知晓内情的廖文毅来说,他明白国民党已经得知了此事。
他认为:“蒋介石能够派人在日本悄无声息杀掉郑松涛,那么自己很可能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因此,廖文毅每天活在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因此住进了医院,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再次提过“反蒋自立”的言论。
不久,廖文毅收到亲戚来信,信中说蒋介石已经原谅了他,只要他收回之前的言论、回到台湾,那么不仅能够抹掉之前的罪名,甚至还可以官复原职。
廖文毅心动了,他知道蒋介石的手段,他害怕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但是,他也不愿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余生、老死异国他乡,于是,廖文毅立刻解散了非法谋独组织,冒险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
1965年5月14日,廖文毅回到台湾,而蒋介石也并没有食言,给了他一个水库筹建委员会副主任的闲差。
但是,返回台湾之后的他,21年间一直处在监视下,没有离开台湾半步,也算是为他前半生的罪过付出了代价。
结语
两岸和平统一是历史趋势和民心所向,任何谋求分裂的行径都是逆潮流而动,必将会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也必然会招致千古骂名。
我们也期待两岸真正统一的一天,虽然这条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但是,只要两岸人民“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台湾回家,翘首可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