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股市表现长期看基本面、短期看流动性。
流动性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市场上缺不缺钱,第二是手上有钱的投资者愿不愿意买入。
而流动性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买入意愿。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难了,我们只要搞清楚经济不好的时候市场缺不缺钱、投资者有没有买入愿意就行了。
经济下行的时候,政府基本上都会通过增加流动性甚至降低市场利率来刺激经济,所以经济下行阶段市场通常都不缺钱。
而投资者的买卖意愿取决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的交易,并不是交易对经济现状的看法,而是交易对未来经济的预期。
预期经济未来向好的投资者选择买入,预期经济未来更差的投资者选择卖出。
市场上两股相反的力量对决,看多的力量大于看空的力量,股市上涨;反之股市下跌。
今年三四月份的地缘冲突叠加Yiqing不良预期,看空力量远大于看多力量,引起了股市的一跌再跌。
四月下旬大家看到地缘冲突其实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Yiqing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调控(虽然是无奈的),经济会在Yiqing触底后迎来好转。于是在“最坏”的时候,预期迎来了反转,五六月份股市迎来了大幅反弹。
五六月份的反弹,交易的是对经济一定程度复苏的预期;之后进入了交易预期验证或者“预期差”的阶段。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播报M2(流动性供给端)、社融(流动性实际需求)、PMI(企业微观层面的投资信心)等数据和这些数据对经济复苏意义的解读。
如果复苏符合预期,股市波澜不惊、不涨不跌;复苏不及预期,股市选择下跌;复苏超过预期,则股市将会上涨。
所以股市实际上是经济的先行指标,或者说是经济的晴雨表,它会先于经济触底,在经济明显复苏前就开始上涨。
而经济体都是在衰退、复苏、过热、滞胀这样典型或不典型的周期中无限循环的。作为投资者个体的我们不可能感知经济和股市的精确底,但可以在投资者非常悲观的时段感知到大致的底部区间,并在这一时段分批布局,争取买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成本,为未来的投资获利打好基础。
所以我在上周中证全指成交额跌破7000亿元时选择“打光子弹”(4月下旬的底部就发生在前后两次跌破7000亿之间,今年以来跌破7000亿也仅有这三次),就是想让这部分资金获得较低的买入成本。
但细致的网友应该能够发现,“打光”的无非是6、7、8月份增量资金没有买完的部分,以及9月份的增量资金。
其实我们每个月都会有结余资金,可以一直逢低买下去。
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正好是播种的时候,可以获得大家都不要的廉价筹码;
而股市大涨的时候——通常只有10%不到的时段——才是我们收获的时候,大家争抢着买的时候,我们再淡定地选择卖出。
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