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战是明代历史上第一次皇帝与王爷之间的内战。在这次战争中铁铉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他又为何会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铁铉,也被称为“铁公”。在“靖难之役”中,铁铉成功地抵御了燕王朱棣的几次进攻。铁铉辅在巩固建文帝朱允炆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最终战败被俘,但他对皇帝的忠诚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
但就是在这次的战争当中就是他这样的表现出他的宁死不屈,我认为也是一种“愚蠢的忠诚”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思想,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因此,他的“忠诚”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的忠诚只对于皇帝一个人,在当时或许是对的,但是他的这种行为亦是在自掘坟墓,随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的保护他所保护的建文帝。
如果到最后守住了也没用,因为民心已经失去了,这是封建时期统治的大忌,所以说失败是必然的。
明太祖朱元璋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抉择还是让四儿子反了,还是让朱棣把江山抢了过来。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决定是在燕王发动靖难之前,把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后来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幼聪明孝顺。父亲朱标去世后,朱允炆悲痛欲绝。
朱元璋所以认为这是个至纯至孝的好孩子啊。
此时,朱允炆的身份是皇太孙。朱标死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从历史上我们知道,朱允炆的一些成就是无法追溯的,主要是由于文献档案的破坏,以及一些零散的民间记录被取缔。然而,我们知道的是,朱允炆的一个心腹是方孝儒(又名方文正)。文官中,方孝儒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但不得不说他原则上比我铁铉哥还秀,已经打破了记录,直接让朱棣把他的十族都给杀了,说实话这老头自己是出名了,家人的活路他是一点不留,这种人是不咋地的。
朱允炆在位期间,他经常在幕后给建文帝出谋献策,写书,朱允炆还任命方文正为自己的文官一把手。在武将当中建文帝更加的相信铁铉,但是人家一开始却不是干这个的。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还没来得及捂热皇位,就在朝廷老臣黄子澄(朱允炆的老师)和兵部大臣齐泰的劝说下,开始灭藩。要知道,“他才当了几天皇帝,啥也不知道就开始大胆改革,对巩固新体制极为不利。
在周王被俘、湘王自焚之后,燕王朱棣已经盘算好自己会是下一个牺牲品,于是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最好笑的就是这里了,要是一开始把最强的朱棣杀了,说不定削藩就成功了,非把boss留最后,给他时间发育,还一次又一次的把他逼得不得不反)。
1399年,朱棣造反。他接受黑衣宰相道衍的建议,提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举起“勤王”的旗帜,“战斗正式开始。(其实朱棣真正决定造反,这道衍可是出了不少力的,但是他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造反,朱棣胜利后他不求名也不求利,不知道是为了自保还是真的不识人间烟火。)
我们知道,铁铉是元代色目人的后裔。他是明初一位著名的大臣。此人性格刚直,聪明敏捷,其过人的才干和胆识,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建文帝即位后,他被提拔到山东参政。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拉开了靖南之战的序幕。严格地说,皇室内部的王位争夺战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因为朱元璋没有传位给儿子,为叔伯之间的斗争埋下隐患,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建文帝上台后就开始削藩,这是明目张胆地要除掉朱棣这个叔叔,这是出乎意料的。所以,对于无情的朱棣来说,这怎么可能被容忍,所以这才有了这场战争。
征战之初,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防守朱棣的军队,山东参政铁宣负责后方补给。随着李景隆50万大军的战败,河北和山东北部的士兵全部投降了。建文二年四月,朱棣大军包围济南城。此时,指挥官盛庸正在济南守城。铁铉和盛庸誓死捍卫济南。因为济南高大坚固的城墙,朱棣多次进攻,伤亡无数,但都失败了。
朱棣随即下令围攻济南,逼迫铁铉投降。前后攻城数个月,此时城中百姓又没了粮食补给,城中饿死了无数百姓,城中百姓想逃出去找吃的,铁铉怕朱棣大军进城,不肯打开城门,逼得百姓都互相卖儿子卖女儿,做“米肉”而吃。
期间,铁铉心生二计,让朱棣从心底愤怒,不还手。一种是欺骗性的投降。铁铉命令守城的士兵把他写好的信绑在箭上投入朱棣的军队。朱棣拿到投降书大喜,率军进城。就在朱棣刚刚骑过吊桥时,城中突然放下了断头台,受伤的朱棣被手下不顾一切救回军营。二是把皇帝朱元璋的画像和灵牌挂在城首。朱棣拉好弓搭好箭了,但是在父亲的画像面前而放肆呢?恼羞成怒的朱棣只能恨而归。
打了这么就还是没有结果,让朱棣很苦恼。最后在姚广孝的提议下,朱棣认为前往济南的路线是错误的,于是班师回到北平,再图个长久之计。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改变进攻策略。这一次,他避开了防守严密的济南,从侧翼和后方走东徐州路线,攻破了都城的城门。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战役中阵亡。有人说他逃到南方去出家了。还有人说他是被烧死的。总之,就在这个时候,朱棣已经称帝了。此时得知消息的各地市府官员纷纷投奔朱棣。但铁铉仍然拒绝投降,并准备保卫济南。此时,城内的军民都愿意投降,拒绝抵抗。此后不久,济南沦陷,铁铉在逃亡中被俘。
都听说朱棣这个人心狠手辣,也知道铁铉的忠诚。以为那年朱棣给了铁铉机会,让他投降,他不但没有倒下,还耍了朱棣,这口气怎么能让永乐帝忍气吞声,最终,铁铉被朱棣押往南京,凌迟身亡。
忠臣不侍奉二主,输了战争不输人,但这样的“忠义”是值得肯定的
世人从铁铉保卫济南城的决心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国家的忠臣,也是大臣的典范。自古女子不侍奉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被俘的铁玄面对朱棣残酷的惩罚,总是面无表情,心平气和。
铁铉死后,他的父母也被发配了,儿子被送去参军,妻子和女儿被卖到妓院。直到明神宗初年,铁铉才被免罪。自古以来,忠臣烈女不在少数,他们表现出的正直让人敬佩。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现在在济南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铁公庙”,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不屈的意志建立的,他的精神和气节,让人肃敬。但很难对铁铉的行为不有所不解。在战局紧张的时候,铁铉没有考虑到人民的生死,以一己之利,把人民的利益置之不顾,对于这种“忠诚”,不是批评,也是铁铉一种自私的表现
有时人们会想,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有多少会被历史铭记。我觉得更多的牺牲只是战场上的牺牲品,甚至只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尘埃。
想铁铉这样流传千古的人是少数,更多的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无名英雄,也许他们的死没人记得,甚至他们的枯骨也并不知道埋在何方,但他们仍是英雄,即使他们的性命无人知晓,但是他们的精神将经久不衰,就像漫天的星辰在黑夜的笼罩下才有迷人的光芒,铁铉也许也是为了那些战死的军人,他不能因为他一个人的决策而否定了他们牺牲。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