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诚哉斯言,一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以历史的大视野观之,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化和工业化就已然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面对全球化潮流带来的历史大变局,中国明清以降的历届政府的应对措施要么是失之于保守性而失去先机,要么失之于买办性而为人作嫁。因此,国势陵夷,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逐渐沦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二十世纪中兴的中国,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全球化和工业化进行了唯物辩证的解读和考量:中国是一个丧失了国际话语权且人均资源禀赋极差的、后发现代化的原住民国家,全球化的潮流虽然不可逆转,但是融入全球化必需以工业化为前提,否则全球化的马太效应则一定是我们无法承受之痛。
因此,新中国在外交上倒向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推行有限全球化战略;军事上坚定维护主权尊严和发展利益,推行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的战略,甚至采取不惜与美西方国家一战图存的政策就是极度有远见的宏图大略!
推进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以维持和升级工业体系的正常运转。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的新中国政府历史地选择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依托全民动和全民奉献硬是托举起了一个足以支撑大国崛起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这个全民为祖国创业的非凡历程中,毛泽东同志无疑居功至伟。他以非凡的胆略决策出兵抗美援朝,不仅打出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而且夯实了中苏同盟的战略基础。中国的工业化因此得以顺利推进。
毛泽东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凝聚起了全民团结统一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共识。亿万国人在他的领导下,节衣缩食,战天斗地奇迹般地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壮丽凯歌,从而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工业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大国的基础和地位。在此基础上,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和尼克松访华的成功便顺理成章般地接踵而至。由此,中国的全球化(改革开放)便加速到来。融入全球化潮流的成功无疑反映出了工业化奠定的雄厚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无疑是新中国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开拓者。事实胜于雄辩,那些指责毛泽东不懂经济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另有怀抱,要么是自己不懂政治经济和内政外交之间的辩证关系。桀犬吠尧,蜀犬吠日,何足道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