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秋,朝鲜战场的局势出现惊天大逆转,朝鲜人民军被美联合国军一路反制到鸭绿江边界。
10月1日,正值中国国庆佳节,朝鲜方面传来了“求救信号”,毛主席烟不离手,彻夜难眠,就增援朝鲜一事伤透了脑筋。
毛主席
当时,党内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支持参战,另一种是反对参战,双方都列举出了许多实质性的理由,毛主席也表示深刻理解。
从1950年10月2日开始,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阐明了美国企图在中国身上插“三把刀”的阴谋,最终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
从1950年10月1日朝鲜方面发送请求,到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毛主席仅用了18天时间。
毛主席
旁人很难想象在这18天当中,毛主席是如何“快刀斩乱麻”,从听取声音到商量对策再到组建志愿军的,总之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不打没把握张的仗”。
而就在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同志准备启程奔赴朝鲜之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极力请求入朝作战,而后不幸牺牲。
当旁人问起毛主席为何要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时?毛主席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毛主席和毛岸英
那么,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哪些“高干子弟”或是“杰出将领”参加了朝鲜战争?他们的最终结果如何?
20多载未见儿子,一见面就送上战场
除了领袖之子毛岸英入朝作战之外,从新四军走出来的一位中将田维扬,也将儿子田明升送上了朝鲜战场。
从田维扬将军的故事当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对国家对民族拥有信念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田维扬
田将军原名田文扬,祖上家境丰厚,在农民尚未觉醒之前,一直是资产丰厚的大地主阶级。
田家的没落,始于老田家有个“败家”的大哥,为了“碎银几两”,自私地将田家四分之三的土地变卖了个精光。
轮到田维扬担起生活的重任时,他们家已经从“大地主阶级”, 沦落至租种其他地主家的土地过生活。
“家里已经供不起你读书了,以后就跟着爹一起种田”,田老爷子充满无奈的语气,使得田维扬倍感挫败。
当小小年纪的田维扬放下书包,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锄头时,便在心里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干出个名堂,让我的孩子有书读能出人头地”!
可光靠种地,又如何能在那个混沌的年代里出人头地?直到1927年秋收起义的风暴席卷至湖北枣阳,老田家又迎来了新的契机。
秋收起义
据悉,当时的田老爷子跟中共在枣阳的领导接触上了,并成为了村子里的赤卫队长。
随后,田维扬便跟着其四个手足兄弟,成了父亲手下的赤卫队员,可遗憾的是秋收起义的结果最终失败了,田老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清乡派打死。
田维扬的四个手足有三个都被抓进大牢,他本人后来在我党同志的带领下,从湖南逃往武汉寻找党组织。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要做共产党员,要让农民翻身做主人,是要被杀头的,因为那时候的国军和军阀,只团结资产阶级,根本没有意识到农民的力量有多重要。
1928年,田维扬在湖北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五兵团,后来又被编入了独立第15旅,次年12月又参加了“大冶起义”,随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至此跟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之旅。
从巩固苏区革命根据地,到5次反“围剿”,再到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抵达延安,田维扬从小小的排长晋升到营长,再成为骑兵团和75师第225团团长。
田维扬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田维扬来到抗日军政大学深造,离家已近10年的他,早已不知家中妻儿老母是否健在...
时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田维扬终于抽出时间,回到20多年前的老家。
可那间矮矮的旧房屋里早已朱门紧闭,只有一个黑瘦干练的身影,远远地站在草垛边,注视着这位身着军装的第41军副军长。
抗日军政大学
“你是明升伢子吗?我是你父亲”,田维扬突如其来的一番话,惊得田明升目瞪口呆,二人虽然是父子,却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正在征召志愿军入伍,田维扬果断让儿子报名参加。
三年后,田维扬在北京迎接儿子回国,却发现儿子已经是个装着木头“假腿”的残疾人了。
1955年,田维扬被授予中将军衔,当所有人以为田维扬一定会给受伤的儿子一些补偿,或是留在身边好好养护时,田明升已经谨遵父亲的教诲,不给国家添负担,回到老家继续种地了...
神炮手的儿子在朝鲜战场牺牲,他说:“死得其所”
除了田维扬将军的儿子上过朝鲜战场外,匡裕民中将和他的儿子都在朝鲜战场上有过杰出的表现。
匡裕民1909年出生在江西,曾于1927年参加过农民起义,而后又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苏区帮助我党巩固革命根据地。
匡裕民
当年匡裕民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天空上曾经闪过一道天雷,那时匡母就有一句神预言:“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炮筒子”,结果多年以后,匡裕民真的成了军中的“神炮将军”。
1930年春,匡裕民来到军委警卫团工作,主要负责红军总部和首长们的安全工作。
他肩宽体厚,颇有将领风采,当时军委主席项英一见到他,便直言:你这体格适合去“放炮”!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匡裕民当真被调到红一军总部的炮兵连里当职。
项英
1931年5月,红军在苏区展开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当时红军被国民党的机枪火力压制在山腰间进退两难。
这时,炮兵连的兄弟们接到任务,要帮助红一军主力开道,结果他们向着敌人所在的山头连放好几枚炮弹,一发也没能打中。
匡裕民见状,顿时“急火攻心”,只见他袖子一挽,将追击炮往肩上一甩,“砰的一声”,顿时击中了敌人的机枪主力。
这时,积聚在半山腰上的红军,赶紧“趁热打铁”,爬上山头,直接歼灭了敌军一个团。
事毕,匡裕民神清气爽地回到炮兵连,此时的连队好像过年那般热闹,人人见了他都道一声:“神炮手”。
就连朱老总也忍不住称赞道:“你小子的炮真神,一炮就端了蒋介石的机枪班,可要注意敌军报复你呦”。
匡裕民龇着一口白牙,咯咯地笑着,竟然还有些害羞了...
朱德
后来,匡裕民的炮技越发精准,直接引起了彭老总的注意,于是,彭老总便向红一军“要人”,匡裕民随后又去了红三军当职。
每当红军在反“围剿”的途中遭到敌军的火力压制时,只要彭老总一声吼,匡裕民“砰砰”就是几炮,直接解决问题。
再后来,红军历经了长征,在抵达延安之时,只有4个炮兵连还顽强地“屹立”着,这离不开匡连长的功劳。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重新组建炮兵营,匡裕民任营长,主要职责便是带领营队保卫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在此期间,匡裕民曾经指挥炮兵团第一连,去山西抗日前线,与八路军第115师配合作战。
在阳石公路附近的伏击战中,一举歼灭敌军400多人,缴获日军战马300多匹。
战后,日本军人在反思这场战斗时,还曾感慨过:“要是八路军没有炮兵该多好,我们就不会损失如此惨重”!
可惜没有如果,在此后的战斗中,我们不仅有炮兵营,还有培养出无数像匡裕民这般厉害的“神炮手”。
1939年10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匡裕民从军委特务团参谋长一路晋升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兼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
匡裕民凭借精准的技法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我军赢得了多场胜利,同时也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炮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决定派兵增援朝鲜,面对敌我装备悬殊如此之大的局面,只能尽可能地从各个部门调取“精锐”将领,奔赴朝鲜作战。
而炮兵部队的首选将领自然是匡裕民了,当时毛主席决定组建志愿军时,就成立了炮兵司令部,匡裕民担任副司令兼参谋长。
虽然匡裕民是个副职,但由于主职将领尚未到任,炮兵部的所有指挥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手中。
此次入朝,匡裕民并不是一个人,他将自己的大儿子也带到了朝鲜战场作战。
就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匡裕民的大儿子不幸被敌军的炮火击中,战死沙场。
匡裕民
匡裕民听闻,只是默默地摘下军帽,低头唉声道:“他是为国家而死,为朝鲜人民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父子失散多年,最终在战场“相遇”
除了两位将军的儿子参加过朝鲜战争之外,还有一对军中父子一起参与过朝鲜战争。
其中,父亲颜伏曾经参加过反帝大同盟,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土地革命、反围剿作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颜伏
颜伏有个儿子名叫颜邦翼,1929年出生在重庆梁平,后来,颜伏为了干革命,生怕连累家中妻儿,在1932年公开登报,与颜邦翼的母亲离了婚,一家三口至此分散。
解放战争初期,颜邦翼经过多方打听,得到了颜伏还健在的消息,于是便收拾起几件破衣烂衫外出寻找父亲。
谁知,这一去非但没有找到父亲,还被国民党的人抓去充了军,那年颜邦翼16岁,被迫成了国军内政部第2警察总队的一名警员。
内战末期,国军大势已去 ,颜邦翼所在的部队“揭竿起义”,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先后参与了地方剿匪等任务。
时至1951年4月,颜伏担任志愿军炮兵第7师团师长,来到了朝鲜,那时的他也在思念那个不是否健在的儿子。
同年9月,颜邦翼也跟着志愿军部队来到了朝鲜,一入朝便经历了13天的急行军。
在行军的过程中,颜邦翼跟随部队白天休息,晚上行动,偶然遇上敌军投下来的照明弹,连夜晚也明亮的如白昼。
有时候,颜邦翼躺在用干草和树杈铺成的“床”上冥想:“不知这一生究竟还有没有机会见到父亲。”
一想到自己出来4年所经历的一切,颜邦翼不禁感慨道:“我终于懂得父亲,为何可以为了革命“放弃”家庭,有时候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
1951年10月,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展开防御战,同时中朝双方也在积极地争取与美志愿军进行谈判。
一日,在战争间隙期间,颜邦翼突然收到了连队指导员递来的一封信,并得知这封信是其“失散多年”的父亲颜伏所写。
颜邦翼有些错愕,同时心里也嘀咕着:“难不成,父亲也在朝鲜战场上?”当他打开信件之后,一切都变得明朗了...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颜伏并没有见过颜邦翼一面,除了那封信,也没有给过儿子任何联系方式。
颜邦翼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只道是能在战场上多杀敌,能有机会活着回国,与父亲好好诉一诉衷肠。
1953年,颜伏回到国内担任山东省军区炮兵司令员,其子颜邦翼在回国之后则跟随部队在辽宁营口学习,随后复员。
颜伏
其父子二人阔别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济南,当时颜伏一见到儿子就问:“当年你收到我在朝鲜给你写的信了吗?”,颜邦翼道:“收到了,我找了你好多年...”
时至1961年,颜伏同志因为工作出色,被授予少将军衔,颜邦翼则听从父亲的话回到地方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直至退休。
他们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中,最平凡的爱国者,也是亿万中华儿女争相学习的表率。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