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特赦!”
1952年10月,前国民党12兵团中将副司令兼任85军军长吴绍周,被毛主席等党高级领导人提前特赦,成为新中国的普通公民。
这让很多人疑惑,因为新中国直到1959年才迎来第一次战俘特赦,其中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10名国民党高级军官才能够恢复自由。
吴绍周为何能够提前7年被特赦,是什么原因让他受到党中央的“特殊照顾!”
这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中,身在战俘营的吴绍周精心考虑,向党中央提出了两条对付美军的妙计!
这两条计策极大地提升了我军的攻守优势,接触到方案的支援军指战员更是拍手叫好,毛主席看后直言:提前特赦!
那么,吴绍周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提出的两条妙计具体又是什么,这样一个被囚于功德林的国民党战犯,对抗美援朝的战场又产生了那些影响?
吴绍周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国民党将军生平的最后一战----淮海战役,从中知晓此人的性格与底细。
一 吴绍周被俘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序幕拉开,中野、华野在淮海总前委指挥下,将60万国军打得落花流水。
蒋介石急得团团转,立马将驻扎在河南确山、驻马店的黄维兵团调到淮海战场支援。
12兵团为国军嫡系中的精锐部队,其部队装备好、机械化程度高,且兵力多达12万人,下辖第10军、14军、18军、85军和一个快速纵队。
值得一提的是,除吴绍周的85军属桂系外,其他部队均为陈诚旧部。
黄维接到命令后,立马率领大军朝着宿县一带进发。不过其抵达赵家集一带,发现解放军已在南坪集一线隔河对峙,挡住他们的去路。
黄维下令18军配合20辆坦克向解放军阵地发起进攻,可迟迟没有任何进展。
同月24日,遵照上级部署,我军主动放弃南坪集,向东北地区推进。黄维见状大喜,以为解放军被打退,开始狂妄自大起来,并对我军“乘胜追击”。
双堆集战役
但黄维哪里知道,他的12兵团已走进我军布下的“口袋阵”,待到他反应过来时,我军将“袋口”缩紧,整个兵团被围困在双堆集附近。
前有黄伯韬第7兵团被我军全歼,没过3天,黄维兵团又被围困,蒋介石急得团团转,立马调兵从蚌埠、徐州南北对进,以解救黄维兵团。
然而,蒋介石的南北援军均被我军阻隔,黄维始终孤立无援,成为瓮中之鳖。
眼看着包围圈越来越小,黄维兵团已陷入了粮草紧缺局面,不少官兵只能吃野菜、杀骡马充饥,甚至自相残杀。
其中吴绍周的85军已军心涣散,他们的粮草早已吃完,士兵们人心惶惶,已生起怯战之意。
其实,吴绍周早就有起义的想法。
刘伯承
1948年春,吴绍周的老上司张轸同曾秘密和中共地下党员杨章武见面,探讨起义一事。杨说:“张司令,你是个明白人,谁胜谁负这不明摆着吗?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不过,当时张轸还没能下定决心,刘伯承知道后,特意让杨章武带了毛主席的两本书,并支持张轸起义。
经过慎重考虑后,张轸决定开始行动起来。
他先是做通上层军官的思想工作,可没想除了跟随他多年的吴绍周等人,其他军官要么不表态,要么不同意,特别是鲁道源,本以为两人感情甚笃,可再三劝说,鲁道源始终不答应。
就在此时,张轸辖区的吴绍周、胡琏、罗广文部被派往徐州支援,势必和我党一决高下。这一命令,让原本想起义的张轸傻眼。
张轸发表演讲
而吴绍周得知后也不愿意参加淮海战役,他曾对张轸说:“张司令,若能留下,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可见,此时的吴绍周已厌倦了国民党,也对国民党的前途和命运不抱希望。
随即,张轸请求蒋介石用鲁道源换上吴绍周,但因吴绍周部战斗力最强,老蒋始终不松口。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5月15日,张轸率部2.5万人在金口宣布起义,回归人民的怀抱。吴绍周得知后心情郁闷,作战上更是没有积极性。
同年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下达《促黄维立即投降书》,可黄维却将其撕得粉碎。见其仍困兽犹斗,我军组织南集团发起对敌军的最后歼灭战。
在解放军的雷霆进攻下,12兵团如同惊弓之鸟四处逃散。而黄维、吴绍周、胡琏等人趁机乘坐战车逃离,可还没逃出多远就被解放军抓捕归案,
可以说,吴绍周尽管早有起义的想法,可他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命运,只能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同人民作对。
众所周知,黄维在战俘营内不愿接受改造,直到1975年时才被特赦。
而一同抓捕的战俘吴绍周却能在1952年提前释放,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还源于他在抗美援朝期间针对打击美军而提出的2条关键计策。
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一份《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报告,该报告为6万多字,系统明确地介绍美军战略战术,为志愿军打击美军提供宝贵意见。
很快,这篇报告被送往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办公桌上,毛主席仔细阅读后大为赞叹,因而特别关照吴绍周,让其提前恢复自由。
毛主席
其实,吴绍周之所以能提出让主席赞叹的计策,还源于他本身优秀的军事素养,在台湾一份档案中。
这么记载:吴绍周参军以来,几十年未曾因私返家……实可算是一个模范军人,尤其是他身经百战的丰富经验,更是难能可贵……
而吴绍周早在抗日时期就已有“常胜将军”、“抗日名将”之美名,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抗日名将吴绍周
吴绍周是苗族人,1902年出生于贵州天柱县,家庭曾因贫困而租田种地,但在吴父努力下,开设饭店、售卖杂货,使得家境慢慢好转,使得吴绍周也有了学堂读书的条件。
吴绍周从小就聪明伶俐,酷爱文史地理,不过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他开始转变方向,决定弃文从武。
中学毕业后,因家庭变得贫困,吴绍周放弃继续读书,并报考贵州学兵营,一边学习一边参军。也正是这一次转变,使得他走上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
1923年,吴绍周从贵州讲武堂毕业后,加入黔军第2师第4混成旅。
每次作战时,他都会总结作战教训、积累经验,避免下次战斗再出错。
正是在他精益求精的军事素养下,其职位也开始节节高升,一年后晋升为连长,1926年时就已是国民革命军第10军12团2营营长。
之后,他又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围剿红军等,在数百次大小战役下,他的军事经验愈发丰富。
南口战役
1937年日军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很快占领平津,紧接着又派出精锐师团板垣师团朝着南口一带发起猛攻,只要拿下南口,那敌人将大举南下、势不可挡。
板垣师团战斗力惊人,且装备精良,拥有各式新式大炮、飞机、坦克。蒋介石知道此战艰难,立马要求汤伯恩率13军守住南口,而此时吴绍周为13军89师参谋长。
战争一开始,日军就将上万发炮弹轰向南口守军阵地,且很快占领车站。国军只能退守铁路两侧高山,继续同日军顽强抵抗。
按理说吴绍周作为89师参谋长,其主要任务是在指挥所为师长王仲廉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但吴绍周见前线损失惨重,主动请缨前往前线作战。
就这样,吴绍周率领部队穿梭于敌人的炮火之下,沉着和敌人迎战,始终固守阵地。
因南口战况危急,蒋介石下令让傅作义、卫立煌、孙连仲等人派兵驰援,以解13军之危。但左等右等,迟迟没能等到国民党援军。
相持数日后,日军大本营又增派3个师团赶往南口,这使得南口防线遭受重创,几近崩溃。蒋介石得知后,立马下令突围。
可当时的吴绍周陷入敌人重兵中,且粮弹不多,突围并不容易。
但吴绍周急中生智,他让旅部副官制作十多颗气象灯,拂晓时一同拿到阵地前放飞。
在风向作用下,这些气象灯如同一道道流星划破黎明前的黑暗。
日军还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吓得不敢轻举妄动。见鬼子士气受挫,攻势松懈,吴绍周趁机率部突围成功。
同年8月26日,因各路援军没能及时到达,南口最终失陷。
但吴绍周因运筹帷幄、主动请缨、稳定战局,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
鉴于吴绍周指挥能力出色,很快就被调任265旅旅长,看似降职,但从杂牌军调入王牌军,手握实权,足以证明他已被上级重用。
不久后又晋升为110师副师长,因师长张轸是老军阀出身,思想顽固,平时不管军事,因而军中大小事务均由吴绍周亲自负责。
台儿庄战役打响后,李宗仁指挥29万大军同日军对抗,而110师负责守住台儿庄西北翼,吴绍周接到军令后,率全体官兵和日军激烈拼杀。
因日军战斗力顽强,攻势凶狠,110师多次被逼上绝境,死伤惨重,最后更是缺粮缺水。
在这一艰苦环境下,吴绍周仍鼓舞士气,并下达一条死令: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亡。
不过在台儿庄战役后,日军将徐州一个德械大炮营包围,迟迟无法突围。
上级立马让110师接应大炮营突围,吴绍周当即率部再度和日军交手,并使得重炮营得以保全。
1943年,因战功卓越吴绍周晋升为85军军长,并兼任郑州河防守备司令,固守黄河。
当敌人得知黄河对岸是吴绍周部时,望着黄河南岸,数月不敢越雷池半步。
两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侵华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可就算如此,日军依旧困兽犹斗,在多个战场疯狂反扑。
1945年4月,吴绍周得知数万日军从南阳进犯镇平,要不了多久就可抵达西峡口,他立马要求23师张振坤率68团前往内乡伏击,阻滞敌人进程;并命令23师主力在西峡口西南、55师在西北高地建造防御工事;再由唐夔甫团驻守老界岭。
经过一番部署后,吴绍周在西、北、南三地各布置一个口袋阵,只要日军到来,那就能来个瓮中捉鳖。
同年5月9日,日军朝着西峡口北部高地发起了猛攻,不过提前埋伏的55师一部和23师69团迎头痛击,将日军打个屁滚尿流,没多久阵地上已堆满鬼子尸体。
日军见步兵损失惨重,又让坦克部队朝着西峡口寨子炮轰,但战防炮队早已等待多时,不到一刻钟,就重创敌坦克部队,致使其仓皇撤离。
但日军仍不愿放弃西峡口,又接连组织数次进攻,但每次都要损失惨重。
吴绍周见日军不肯撤离,决定扩大战果,他先是让部队撤离阵地,再来个南北、前后夹击,将日军围困在圈子内。
随即,他又派23师撤离至重阳店南、55师撤离到重阳店北伏击日军。
果然,日军不知是计,离开西峡口后又立马朝着重阳店进犯,企图将其当成跳板进入陕西。但当他们抵达重阳店后,遭到吴绍周部的南北夹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只能狼狈撤离。
西峡口战役中,85军全歼日军两千余人,俘虏3000多人,缴获数千支枪械和战车。因吴绍周战果辉煌,被授予三等云麾勋章。
可以说,整个抗日期间,吴绍周一直和鬼子作战到底,因而足以称得上“抗日名将”。
他在作战上有个特点,那就是作战前会进行紧密的策划,作战中高度关注战场敌情,战后再召开战斗心得,检讨得失。正因如此,他的部队越战越强。
三 积极配合改造
解放战争时期,吴绍周走上反人民道路,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
他本以为作为一个罪犯将难逃一死,甚至还会被折磨一番,却不知我党对待敌俘一直宽大处理。
1949年1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来到战俘营,看望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
当他们来到黄维、吴绍周住处时,发现黄维正和吴绍周下棋,两人你冲我杀,十分激烈。
刘邓两人对在场的被俘军官进行了询问,并阐述我党“宽大处理”的对俘政策,这让吴绍周等人十分感动,他们没想我党竟如此宽容大度。
随后,陈毅从吴绍周手中接过棋子,和黄维对弈起来。
期间,吴绍周充当黄维参谋,为其指点一二;邓小平也站在一旁,为陈毅指点。
很快,棋局就形成淮海战役那样的大对战,彼此寸步不让、时时紧咬。
但就在这时,邓公说了句“将军”,一招就让黄维棋局满盘皆输。
黄维
黄维输得心服口服,恭敬道:“战场上不是你们的对手,没想棋盘上也是如此……甘拜下风啊。”
邓公笑道:“爱国不分先后,贡献也不分早晚的!”
邓公这句话看似是玩笑话,可其实也是告诉黄维、吴绍周等战俘,不管过去怎么样,只要继续为国家做贡献,那就可以早日释放出狱。
一时间,吴绍周精神恍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积极配合改造,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造机会。
在战俘营里,吴绍周对共产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对共产党印象也大为改观,尤其是阅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精神更是大振,他这才知道为何国民党会倒台,也知道人民力量的可怕。
四 毛主席:提前特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打响,随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预战争,且将战火烧到鸭绿江,严重威胁我国边境安危。
毛泽东和党中央研究后,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很快数十万志愿军纷纷奔赴朝鲜战场。
然而,当时新中国成立仅一年,百废俱兴,和美军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并不小。
不少国民党战犯听到后开始幸灾乐祸,认为解放军不是美军对手,届时蒋介石再趁机卷土重来,他们就可以“自由”了。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秉持着家国大义,对美军的无耻行为感到愤懑不平,不愿意再看到中华大地再卷入战火。
吴绍周显然是后者,而他脑海中回荡着邓小平曾说的“贡献不分早晚”,决定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志愿军出谋划策,随即加入美军战术研究班。
吴绍周曾指挥的85军为美械师,因而他对美军枪械性能十分熟悉。
而后,他就美军作战特点以及美械装备性能等,提出了2条妙计,均被志愿军采纳。
第一个妙计就是夜战!
当时美军的武器性能最为先进,且有着用不完的弹药、武器,志愿军的小米加步枪自然不是美军对手。
一旦志愿军和美军正面对抗,那必然损失惨重。
不过吴绍周发现,当时夜视技术还没有普及开来,美军的先进武器一到夜间就成了“瞎子”。同时,美军军事管理更人性化,白天打仗、夜间休息,这样才能长久作战。
这样一来,美军在夜战方面没有什么经验。
吴绍周
反而志愿军战士多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游击经验十分丰富,且经常夜间偷袭作战。
因而,志愿军夜间作战可扬长避短,在战术上占领先机,也可追评装备上的差距,使得美国的飞机大炮无用武之地。
正是吴绍周的这一战术思想,使得志愿军在战场上赢得多个胜利。
而英军王牌“皇家陆军双徽营”、韩军“白虎团”均是在志愿军夜战下全歼的。
还有一次,一名志愿军在夜战时俘虏63名敌军。
第二个妙计是避开远距离作战,利用掩体靠近敌人,近距离射击爆破。
众所周知,美军武器比较强大,飞机、坦克等重火力武器杀伤力大,而这些武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作战射程远、覆盖面积大。
一旦我军和敌人正面交火,那将难以逃离敌人的大炮射程。
不过,吴绍周认为,这些重武器只适合中远射程进攻,近战反而没有什么优势。
志愿军可以建造四通八达的防御工事,做好自身掩体的同时,和敌人近距离作战,如此敌人的坦克大炮就成了“哑炮”。
这一战术也给了志愿军启迪,且多次在战场上力挽狂澜、改变战局。
如第五次战役中铁原战场,美军仗着火力优势对志愿军188师疯狂炮轰。
为了化解美军进攻,188师打造了一条四通八达的防御阵地,并靠着这条防线,顶住美军持续数日的火力,摧毁数百辆装甲车、坦克,还保证后勤运输的贯通。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累计挖掘出1250公里坑道,上演了多场神出鬼没的运动战、游击战,且进可攻退可守,让敌人防不胜防、头疼不已。
很快,这2条妙计被写入《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中,并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肯定和认可,并将这些战术经验传达到志愿军各部。
而吴绍周的这2条计策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悉,1951年时,联合国杀死1名志愿军需60发炮弹,可1952年时杀死一名志愿军需660发炮弹。
正是吴绍周这两条战术计谋,为志愿军取得战争胜利创下了巨大功劳。
其实,吴绍周一直重视现代军事学习,他常常对官兵称:“此身一息尚存,报国之志,决不稍懈现代科学进步,一日千里,军事亦随之演变,今后甚愿获一机会,出外深造!”
鉴于其立下的战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经过讨论后,决定对其宽大处理。
1952年10月,在毛主席的特别批示下,战俘所中积极改造的吴绍周提前释放,恢复了自由身,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
释放后,吴绍周回到家乡长沙定居,并分到了农田,依靠种地、织布自食其力。
一次,陈明仁来到湖南老家探亲,特意前来拜访老同僚吴绍周,他发现吴绍周因常年作战,身体早已伤痕累累,无法从事太劳累的工作,且其视力不太好,特意向湖南政府反映此情况,希望能给予特殊照顾。
湖南政府得知吴绍周自幼就酷爱文史,文字功底了得,因而聘用他担任湖南省文史馆员,参与史料编纂工作。
吴绍周
期间,吴绍周写下《自传》、《西峡口》、《蒋军第八十五军在淮海战役中被解决的经过》、《汤恩伯述略》等珍贵资料,后又担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不过,1966年时吴绍周因中风病逝,终年64岁。观其一生,前半生励志报国抗日,为中华民族立下大功。
尽管他曾走了弯路,和人民对抗,但却能把握重生的机会,为祖国抗美援朝献出良计,和平年代又撰写大量文史资料,其人生每个阶段均不负光阴。
2008年,吴绍周将军骨灰被迁往故乡天柱县安葬,迁葬当天,当地的百姓纷纷赶往现场,以敬仰和感恩之情恭迎其魂归故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