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80年5月14日,邓榕在跟随父亲邓小平前去蔡妈妈家祝寿时,曾好奇地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父亲,这一辈子您和谁的关系最好?
邓小平淡淡笑了笑,然后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三个名字,还说他们之间虽然并无血缘,但
几十年来共同经历风风雨雨,早已经亲似兄弟。
邓榕听后会心一笑,她是料到的,因为父亲与这三位亲密战友的革命事迹,她早有耳闻。
那么,邓公口中的那三人分别是谁?
- 【视同兄长,终生敬重周恩来】
众所周知,邓小平很少用极富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发表对他人的看法,唯独对周恩来,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不论是小女儿邓榕问及自己和谁的关系最好,还是旁人问他留法众多人中和谁的关系最为亲密,邓小平放在第一位的回答,永远都是周总理。
一次,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邓小平更是毫不遮掩对周恩来的夸赞,他深情地说:对我来说他(指周恩来)始终是一个兄长,他是我和人民都很尊敬的人。
而他们二人之间的革命友谊,早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
邓小平与周恩来相识于1923年的法国巴黎,当时周恩来25岁,邓小平19岁。虽然相差6岁,且性格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出于振兴中华的共同抱负,二人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后来,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周恩来先行回国。等再次与邓小平重逢,已到了1928年。
彼时周恩来已经是党的领导核心之一,在他的举荐之下,回国后的邓小平开始担任中央秘书长一职,主要任务便是协助周恩来处理日常工作。
早期留法时的共同经历,使得二人在工作上配合十分默契,相知相助。不仅如此,私下里他们也经常见面,相处得十分融洽。甚至邓小平在与第一任夫人张锡援结婚后,还将新房地址选在了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的楼下,与他们成为了邻居。
后来,国民党特务在上海大肆搜捕中共残余,周恩来与邓小平等人便是他们的头号抓捕对象。在危机四伏的上海滩,他们二人相互支持相互掩护,多次帮助对方死里逃生。
而在这一次次九死一生的逃亡经历中,做事果断、沉着冷静的邓小平深得周恩来的称赞。在后来党的工作中,周恩来几次大力举荐邓小平,先是派他去指挥前线,后又提出将邓小平调到总政治部工作。
“派邓小平同志去!”
“总政治部工作很需要这样非常能干的人!”
这是彼时周总理嘴边常交代的几句话。
而邓小平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几十年间坐镇西南、剿匪安民、指挥前线、立下汗马功劳,一步步成长,在解放后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虽说这离不开邓小平个人的机智与努力,但也与周恩来的提携与庇护密不可分。
对于邓小平,周恩来从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建国初期,一次在与薄一波聊天时,周总理被反问道:对邓小平与刘伯承这二人的工作方法怎么看?
只见周总理认真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他们两人工作方法各有特色,邓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刘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
而当被继续问及他更喜欢哪一种工作方法时,周总理则坦率地回答:“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邓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通过这简单的对话便能看出,邓小平在周总理心中有着极高的分量。
周总理对于邓小平的照拂远不止于此。早在周总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他便向毛主席提议和交代,希望能够安排邓小平接自己的班。
后来在1975年9月下旬,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周总理临上手术台前,更是特意将邓小平叫到跟前,拉着他的手向众人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明眼人都知道,周总理的这两句话不仅是讲给邓小平的,更是讲给全党、全国人民听的,这是他在用生命的最后力量,给予邓小平巨大的支持。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病逝,享年78岁。自此,党与人民永远地失去了这位好总理,而邓小平也永远失去了这位帮助他、庇护他、鼓励他、与他情同手足的好兄长。
这么多年周总理对于他的帮助,邓小平又何尝没有铭记于心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每每被问到他与谁的关系最好时,他才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句:周总理,我一直把他看作兄长,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最长。
- 【亲似一家,主持悼念李富春】
而邓小平口中所说的第二个人,便是李富春。
邓小平与李富春之间的友谊,也是在法国留学期间开始的。
李富春比邓小平大4岁,于1919年10月赴法勤工俭学。后来在1922 年,李富春与周恩来、赵世炎一起成立了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执行委员一职。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与邓小平相识。
那时候,他们众多革命工作者白天做工糊口,晚上通宵搞党的工作。身居陋室,条件十分艰苦,一群人常常挤在周恩来住的小房间里开会,床上桌上都坐满了人。为节省开支,他们甚至连蔬菜都吃不上,能偶尔喝上一碗蔡畅大姐煮的面条,就是为数不多改善生活的日子。
解放后,蔡畅回忆起那段岁月,还多次笑着对邓榕和邓楠说:“你爸爸最小,我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弟弟、小胖子。他可爱吃我煮的面条了。”
在彼此的相互依靠、互相搀扶下,他们一起熬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对于他们来说,那段岁月使他们从亲密无间的战友,变为了血浓于水的亲人。
后来,李富春夫妇与邓小平在赴苏联学习后,又相继回国投身于国内的革命中,回国后的他们虽说在不在同一岗位上战斗,常常几年才能见上一面,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会互通书信,相互鼓励和倾诉挂念。
而作为“兄长”,李富春对邓小平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
1939年,邓小平在延安与卓琳成婚时,为了使邓小平不被灌醉,李富春偷偷弄了一瓶白水充酒,掩护了这位老战友。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富春与邓小平同时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7年搬进中南海的时候,李、邓两家人更是同住在了庆云堂,成为了前后邻居。
在邓榕的记忆中,从小父母便经常带着他们去李伯伯、蔡妈妈家玩,而她的父亲也常常会与在场的叔叔阿姨们一起打麻将、切磋桥牌,有的时候玩的晚了,便在李伯伯家中直接吃了晚饭再回去。
1975年,李富春因病去世,邓小平亲自为这位如兄长般的老战友主持追悼并致悼词,并对李富春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之后,邓小平还常常派人去探望李富春的妻子蔡畅,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她生活上的帮助。蔡畅80大寿的时候,邓小平更是带着全家祖孙四代,亲自为蔡大姐送上了一束鲜花。
正如花开得那般鲜艳,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也仍如在法国那般的深厚。
- 【异国同乡,与聂荣臻72年的革命情谊】
邓小平口中所说的这三位战友,便是聂荣臻。
邓小平与聂荣臻的渊源更是不浅,二人不仅同是四川老乡,同去法国勤工俭学,同为毛主席的左膀右臂,甚至还同在93岁高龄辞世。
而论交往时间,邓小平与聂荣臻的交往时间也是最长,长达72年。
邓小平与聂荣臻之间故事也是始于1920年的法国。当时,年仅16岁的邓小平与其他83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一同怀着美好的憧憬踏上了法国这片陌生土地,并在这里结识了四川老乡聂荣臻。
在异国他乡遇到自己的同乡,二人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与高兴,再加上后来共同在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工作的经历,很快,二人便结下了非同一般的情谊。
后来回国后,他们又共同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以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长征路上,邓小平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而聂荣臻担任红一军团政委,一路上,聂荣臻负责领导,邓小平负责宣传,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二人的情谊逐渐上升为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关系。
1936年年底,在行军过程中,邓小平因长时间的劳累再加上衣着单薄,不慎感染了严重的风寒,接连几天都食不下咽。眼看着生命危在旦夕,聂荣臻在旁边急得是来回踱步。
此时正好东北军方面的张学良送来了两车慰问品,还没等组织上进行分配,聂荣臻便二话不说地把里面的罐装牛奶全都给邓小平送去。也正是这些来之不易的牛奶,才使得邓小平顺利地度过了此次的危险。
对于这件事,邓小平一直心怀感激,在日后想方设法地报答自己这位“同乡兄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聂荣臻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工作。1952年的一天,聂荣臻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了办公室,邓小平得知后,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去探望。
而在聂荣臻接下来三年的调养期内,政务繁忙的邓小平一得空便前来陪他说说话、聊聊天,如果自己实在抽不开身,他也会让自己的妻子卓琳代为前来。
后来聂荣臻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后,便想继续向组织上寻找工作,为国效力,而得知他这一想法的邓小平又积极地为聂荣臻的以后做着打算。
在经过一番利弊分析后,邓小平向聂荣臻提出建议,希望他出院后能够抓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这一伟大事业。聂荣臻听后十分赞同,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便有着一个科学梦,只可惜当时迫于国内的时局而未能实现,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再次开展这方面的科研工作。
在邓小平的举荐下,不久后,聂荣臻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
而聂荣臻也没有辜负邓小平对他的期许,在他的统筹指导下,短短数年,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以及航空航天等一项项尖端科技相继被研制出来。
改革开放以后,聂荣臻更是成为了邓小平在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支持他大刀阔斧,发展新中国的经济。
就这样,二人共同搀扶奉献了70余年后,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邓小平,留下了一句:小平同志了不起!
试问,这72年出生入死、携手攻坚的革命情谊,又有谁能够与之比拟呢?
- 【结语】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他这几位“兄长”的陪同下,一起为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做着奉献。而他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奉献的革命情谊更是令人羡慕不已。
亲如兄弟,却又胜过兄弟。
如今,我们在向邓小平及其他老一辈革命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之时,不仅应该牢记他们的奉献和功绩,更应该学习他们之间纯粹而又无私的革命情谊!
谨以此文纪念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中华儿女永远怀念你们!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