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7日,男婴的第一声啼哭,打破了丰泽园长久以来的寂静。
在此之前,丰泽园也曾有过孩子们的啼哭声,却始终没有一个孩子能够让毛主席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今年按虚岁算,70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没想到官升一级做外公喽!”
那么,这个男婴究竟是谁?他又有何特殊之处,竟给毛主席带来了如此多的喜悦?而这个男婴将来又要迎来什么样的人生?
孔继宁
生日的巧合,饱含期望的名字
1917年10月25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升华;
45年后的10月27日,毛家后代孔继宁出生,冥冥之中的巧合让毛主席感慨万分,反复斟酌后,毛主席将自己的期望全部藏在了“继宁”二字里。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和指导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离不开列宁的理论帮助和革命实践经验,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更是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
换句话说,列宁主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毛主席希望自己的外孙能够继承好毛家革命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为了建设美丽富强的新中国,毛主席可谓是为人民谋幸福而日夜操劳,但在孔继宁面前,他就同其他老人一样,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宝贝外孙。
毛主席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他亲亲抱抱小家伙,逗得孔继宁咯咯大笑,他也乐呵呵地笑起来。
毫无疑问,孔继宁深受毛主席的宠爱,他也是毛主席在高压政务生活中遇到的一抹温馨的甜。
毛主席
孔继宁不仅受外公毛主席宠爱,外婆贺子珍对他的宠爱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晚年的贺子珍独自生活在上海,一双儿女不在身侧,每每看到其他人家团圆的欢声笑语,她总是羡慕他们的热闹,哀叹自己的孤独。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63年才得以彻底的好转。
1963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能让这位不爱笑的老太太一改曾经的木然而容光焕发?
答案就是孔继宁来到了外婆身边。
爱笑的孩子,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贺子珍
孔继宁也是如此,他不光长得虎头虎脑,还特别喜欢笑,那抹无邪的笑就像春天的暖阳一样,驱散了贺子珍心中孤独的阴霾,让她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
孔继宁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所有的巧合都发生在他身上。
在他搬到上海不久后,贺子珍就发现邻居家的孩子跟孔继宁很是投缘,而老人家表达对孩子的爱,就是要将孩子们养得白白胖胖。
于是贺子珍天天抱着自家孩子跟邻居家的一起称体重,比一比谁最疼爱自己孩子。
贺子珍和孩子
如果称出来比人家重,贺子珍就笑盈盈地逗孩子们玩。
如果比人家轻一点,贺子珍可就不乐意了,她一定会觉得是自己哪里疏忽了没让宁宁吃饱。
于是她会叮嘱家里的工作人员给宁宁的饭配多点,亲自给宁宁喂饭还耐心叮嘱宁宁一定要多吃饭才能变成强壮的男子汉。
外婆的爱贯穿了孔继宁的童年,他也一直都是外婆的宝贝开心果。
再长大一点之后,孔继宁知道自己的外婆身子不大好,他不仅不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顽皮好动,还经常变着法子哄外婆开心。
孔继宁
有一次,贺子珍的情绪有些低落,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让老人家开心,这时候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孔继宁身上。
工作人员就给他换上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又找根绑窗帘上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一番打扮下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大家看着他像模像样地走到贺子珍面前,尽心尽力地扮西哈努克亲王,滑稽的模样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大家这也舒了一口气,一起跟着笑起来。
李敏和晚年的贺子珍
孔继宁身边的人都很疼爱他,但在淳朴家风的熏陶下,他没有养成任性妄为的坏习惯,更不会拿自己特殊的身份去欺负身边的人。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必搞特殊
“我们就是普通人家,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罢了。”孔继宁在接受采访时曾这么回答。但他真的是普通人吗?
不,他不普通。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爷爷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
孔从洲
他的父母也都是军人,外公毛主席和外婆贺子珍更是为中国革命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他是最当之无愧的“红三代”,却过着最低调的人生。
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孔继宁为人谦和,温文尔雅,做事低调从来不会显摆自己的家庭背景。
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因孔继宁向班主任请假去陪外公毛主席走完最后一程路时,大家这才知晓了他的真实身份。
自此,他们看待孔继宁的目光都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
左一:毛主席
然而,面对同学们反常的表现,孔继宁的表现却同以往一样的平静内敛,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从小在市井中成长,尝遍了柴米油盐的味道,看遍了人间的喜乐哀伤。
他不拘小节却志向远大。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为了维护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中国军队全力出击,并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从小对军旅生活充满了憧憬的孔继宁为了更好地追随父亲,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
孔继宁和母亲李敏
为了不辜负自己的身份,孔继宁下定决心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
在校园里,孔继宁时刻谨记做人做事不靠家庭背景的教诲,以军人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刻苦钻研学习,斩获的奖项和荣誉数不胜数。
毛家后人,无等闲之辈。
毕业后,孔继宁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起初,许多人因为他特殊的身份而认为他会摆架子而不愿意跟他接触,但事实却大相径庭。
毛主席
孔继宁在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仅不摆架子,甚至是比其他人都要努力刻苦。
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孔继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让他进步的速度很快。
孔继宁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不仅圆了自己的从军梦,也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大家对自己的刻板印象。
一颗政界的星星正在冉冉升起,当大家以为孔继宁会在政坛里叱咤风云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递交退伍申请书。
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从小便渴望实现的梦想呢?
孔继宁
我的父母需要我
1997年,随着父亲孔令华的心脏病不断恶化,再加上年岁的不断增长,孔继宁的父母开始时刻担心着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也害怕无法跟儿子一起度过最后的快乐时光。
他们不愿儿子因此事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但对儿子的思念却日复一日地浓烈起来。
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后,孔令华和李敏便写信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希望他能够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回家看看。
孔令华和李敏
孔继宁透过信深知父亲病情的严重性,便毫不犹豫地向上级递交了退伍申请,转业回到北京,一心一意地照顾自己的父母。
孔继宁出生在一个伟人家庭,可他朴素的生活习惯完美地掩盖了伟人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为了维持生计,孔继宁开始出现在电视台观众的视野里,但次数不多。
在记者和观众眼中,孔继宁用着最普通的打火机,点着最普通的烟,却谈着最大的格局,勾勒着最美好的新中国。
孔继宁工作照
与此同时,孔继宁还积极置身于社会活动之中,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和父亲一起将赚到的为数不多的钱,投入建设缅怀外公的新事业中去。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天总有不测风云。
1999年1月6日,父亲孔令华不幸遭遇车祸,因手术过程中未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知晓他们一家身份后的肇事司机和主治医生十分地惶恐,但孔继宁和母亲李敏却以博大的胸襟原谅了肇事司机和主治医生,平复了大家不安。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李敏、毛主席、孔令华
孔继宁以敏锐的目光,抓住了改革开放期间外贸政策放宽的机会,并选择了下海经商。
但商业圈层处处都是心机,个个都是尔虞我诈的顶级选手。
初出茅庐的他,没少碰壁。
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商圈中站稳脚跟,孔继宁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
他必须保证每一个商业计划都必须是天衣无缝的存在,每一天都要在自身和外界的高压下努力寻找平衡点。
幸运的是,他的家人们一直鼎力支持着他,孔继宁也凭借着自身顽强的毅力,成功地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左一:孔继宁
阶段的成功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
在下海经商取得一定经济实力的同时,孔继宁将宣传毛主席思想的计划再一次提上了日程,他势必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年轻的后辈们牢记这位伟人的真实历史事迹。
“即使和外祖父接触得很少,但他的精神我们这群后代永远不会忘记。”
孔继宁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时代对毛主席思想的研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毛主席思想并不过时,过时的只是研究方法。
毛主席
最重要的是,在变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目睹发展中的祖国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时很容易丧失文化自信。
因此为了更好地宣传爱国思想和前辈精神进而激发后辈们奋发图强,孔继宁策划并出版了母亲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图书。
然而,精神的传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细水长流的过程。
李敏和毛主席
2001年,孔继宁为更好地实现母亲的愿望,建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为后人完整地呈现出许多毛主席的遗留著作。
这一举动,不仅大大地缩减了人们获取资料的难度,更有利于传承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地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让国人的腰杆子更加硬起来!
为了进一步扩大毛主席思想的传播范围,孔继宁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涉足电影行业,用新媒体支持毛主席思想的传播。
右二:孔继宁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2007年的8月1日上线的红色纪录片《父辈的战争岁月》。
“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后代都有责任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精神”。
即便外祖父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孔继宁留下太多记忆,但外祖父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于是他更加笃定了“毛家后辈”不是一个称号,而是一份责任。
“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不少农民因为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妥善地解决而贫困不堪。
毛主席
为了担起改善民生的这一份责任,孔继宁虽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他时刻准备着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他成立东方昆仑公益基金;开办希望医院,帮助乡镇人民解决就医困难的问题;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改变命运的机会等等。
他做着平凡的事,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毛家革命精神。
而做到这些事情的人不光光是孔继宁,毛主席的其他后辈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他们谨遵着毛主席的教诲。
右一孔继宁
遇到困难从不低头,身在安逸却时刻警醒;目标明确从不含糊,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用自己踏实的行为影响着身边的人,共同慷慨地为建设富强繁荣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一样的伟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