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得知消息后,他的爱将许世友在第一时间封锁了广州军区。当许世友赶到北京后,却被拦在了灵堂外面。许世友对毛主席一生忠心耿耿,他为何不能进灵堂为主席守灵?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次恩情,一生追随
许世友曾说他“上跪毛主席,下跪老母亲”,他一生追随主席,称得上是忠臣良将。许世友为何对主席如此忠心?这还得从当年毛主席的“救命之恩”说起。
第一次正式与毛主席打交道时,许世友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第9军第25师的师长,深受上级张国焘的重用。早年间,张国焘不仅是许世友的顶头上司,更是他的“伯乐”之一,因此许世友算是张国焘的心腹。
然而,张国焘此人野心勃勃十分有野心,他统领的红四方面军当时实力超过了中央红军,因此张国焘不甘于屈居人下,萌生了“另立中央”的想法,企图夺取大权,反对红军北上。
当时最反对张国焘的人,要数朱德和刘伯承。拉拢两人不成,张国焘心生怨恨,决定派许世友除掉他们。
许世友虽然为人粗豪,却不是无脑的莽夫,他看出了张国焘的企图,却不打算跟随他,于是在刺杀途中偷偷“放水”,放走了朱刘二人。
张国焘的计划败露后,党内对其展开批判,作为张国焘的左膀右臂,许世友自然也受到了牵连。
许世友虽然不认可张国焘的野心,但他无法忍受整个红四方面军被批判,怒气上头,许世友忍不住辩护起来,说到激动处甚至吐了血。
许世友性格急躁,又疾恶如仇,他觉得自己在党内的名声已经完了,再留下也没什么意思,既然这样还不如自己拉一支队伍去山里“打游击”。于是,许世友联系了几个红四军的干部,打算一起南下去四川。
然而他们刚离开,计划就暴露了,被抓了起来,被扣上了“反革命”的罪名。作为始作俑者,许世友罪行更重,大家都主张应该枪毙他。
那段时间是许世友人生的“至暗时刻”,就连妻子都跟他划清了界限,提出了离婚。
就在许世友在大牢里“等死”的时候,毛主席却为他出面求情。毛主席认为许世友罪不至死,张国焘的罪行不应该波及整个红四军。
毛主席知道许世友脾气倔强,特意跑去给他做思想工作。然而许世友并不领情,认为主席在假惺惺,对他爱答不理。
面对许世友这块“硬骨头”,毛主席并没有生气,而是像往常一样,隔三岔五就去看望他,还为此次事件向许世友道歉。
毛主席的真诚感动了许世友,不久后,许世友被释放,从此他就成为了毛主席最坚定的追随者之一,一生忠心耿耿。而毛主席也始终非常信任许世友,十分重用他。
因此,在1976年听到主席去世的噩耗后,巨大的悲痛瞬间就击垮了许世友,但这个戎马一生的老人强打起精神,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带枪闯入主席灵堂
得知主席去世的消息,许世友在第一时间封锁了整个广州军区,并下达了3条军令。随后,他匆匆赶到北京,带着枪闯入了灵堂。毛主席去世,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让许世友如临大敌呢?
封锁军区后,许世友下令:一要重申部队的调动权;二是召集军区各核心部门的负责人,交代注意事项;三是安排好军区近期的工作,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慌乱,严格按照秩序进行。一切安排妥当后,许世友才启程进京。
这3条军令看似平平无奇,背后却大有深意。主席作为国家领袖,他的去世必然会引发震动,许世友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稳住军队,以应对突发情况。
当时,按照规定,所有政治局委员都要为主席守灵。然而,当轮到许世友时,他却在门口被警卫拦下了。
原来,许世友随身带了一把手枪,而规定是不允许配枪的,所以警卫员不让他进,除非许世友把手枪上交。
许世友十分生气,质问道:“我就是政治局委员,我怎么不知道这条规定!”说完,许世友就大步走进了灵堂,警卫员本来还想拦他,却被其他知道内情的工作人员阻止了。
原来,许世友之所以非要带枪进入灵堂,并不是蛮不讲理,而是早在多年前,毛主席就特批他可以带着枪见自己,这种殊荣的背后是主席对许世友的认可和信任。而在这最后一次与主席告别的时刻,许世友不想打破这个惯例,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悼念主席。
见到主席的遗容后,许世友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失态,他面容严肃地向主席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就离开了。如果当着主席的面嚎啕大哭,许世友觉得这样有愧于主席的教诲,因此在追悼会上他没有掉眼泪。
参加完主席的追悼会,许世友立刻返回了广州,但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从悲痛中走出来。
为了纪念主席,许世友在自己的住处为主席设立了一个灵堂,还在房间里贴满了毛主席的宣传画,还收集了许多主席的像章,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主席。
·“生前尽忠,死后尽孝”
79岁的许世友自知时日无多,他向中央提出了一个令人为难的要求。邓公得知此事后,沉思了许久,才点头答应了,但同时又表示“下不为例。”在一生的最后时刻,许世友的愿望究竟是什么?
主席去世后,许世友很快就振作起来,继续投入到工作中。1980年,许世友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被调到了北京。
然而,许世友在南方久居多年,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北京干冷的天气让他感觉十分不适,于是他不顾夫人反对,向中央申请调回南京。许世友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是他水土不服,二是他想在退居二线后撰写回忆录。
考虑到许世友的身体和他的个人意愿,中央破例批准了他的请求。
回到南京后,许世友过上了田园牧歌的晚年生活。他本就是农民出身,不管后来职位多高,都始终不忘质朴本色。
许世友把花坛改成了猪圈,荒地开发成了鱼塘,他每天都会戴着草帽、穿着草鞋下地干活,闲暇时,许世友还会在院子里舞枪弄棒,重新练习当年学的功夫。
退居二线后,许世友可以享受比较高的待遇,但他在物质上一向没有什么要求,吃穿用度都很简单,如果不说他的身份,许世友看起来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村老人。
1985年,许世友病重难愈,感觉大限将至,许世友向中央提出,自己死后不要火化,要土葬在他的母亲坟前。
原来,许世友本是一个孝子,但战争时代他在全国辗转征战,始终没能好好陪伴自己的母亲。等到许世友功成名就后,母亲也去世了。未能在母亲生前尽孝,是许世友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母亲坟边,算是变相的弥补遗憾。
得知此事后,邓公沉吟片刻,批示道:“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许世友去世4天后,王震受邓公所托来到南京军区,传达了邓公的意见:“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连用7个“特殊”,足以看出邓公对许世友的肯定与赏识。
最终,许世友如愿安葬在老家,紧靠着母亲的坟墓,践行了他“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诺言。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