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人声鼎沸,今天是邓小平同志一次的“记者招待会”,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齐聚一堂,翘首以盼。
这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是中国迈向世界,进入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全世界的领导人都想看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规划。
邓小平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所有的记者,并将他们的问题认真地一一回答了。
然而,在会议结束后,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记者出人意料地问道:“邓先生,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久保留?”
此话一出,就如同一颗石子掉进了平静的湖面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谁都知道,这位女记者的话里有话,表面上是问毛主席像,实质却是直指国内的尖锐矛盾。
会场上的人都为这位女记者大胆直白的提问捏了一把汗,但是也想看看中国方面表示的态度。
按常理来说,国家领导人对于这种敏感性问题要么是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答非所问。
但是没想到邓公却十分淡定从容地说出了一番话,让会场上的所有人都暗暗称赞。
“传奇女记者法拉奇”
要说起这位女记者,那也是个传奇人物。
她全名叫奥利阿娜·法拉奇,是20世纪叱咤风云的世界新闻采访者。
在法拉奇一生的采访生涯之中,她曾经成功地采访过世界各地政界的重要人物。
比如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伊拉克政治家萨达姆·侯赛因等等,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素有“世界政治采访之母”的称号。
但是法拉奇的传奇之处却在于她犀利尖锐的采访风格,她的提问用语直率、咄咄逼人,甚至经常会对被采访者进行轰炸式的盘问。
而在邓小平之前,法拉奇刚刚采访完基辛格、霍梅尼等一大批风头正盛的政治家,结果他们不是在采访中愤怒失言,就是陷入了尴尬。
可以说要接受法拉奇采访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那么这样一位“铁娘子”,怎么会来中国采访呢?
那时候是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实施不久。
在中央雷厉风行地下达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创新的文件之后,不仅国内对于这次改革开放反响巨大,国际上也是众说纷纭。
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一些国家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有点困惑和不解。
世界舆论开始以“中国”为主题,扩散到整个全球。
各国领导人都伸长着脖子等着看着,这个重新在世界东方崛起的大国,将会走到何种地步。
而作为“世界政治采访之母”的法拉奇,自然想要带领此次舆论风潮,所以,她将此次采访的目标定为了中国。
法拉奇凭借过往“百战百胜”采访各国领导人的经验,对于这次采访十分有信心。
她相信能从中国领导人那里套路出得以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但是这次法拉奇用以往“对付西方政客的方式”来采访中国,显然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首先,法拉奇出师未捷。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法拉奇两次申请采访中国领导人都没有被通过。
而正当她灰心丧气之际,一个橄榄枝抛到了她跟前。
这时候正是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将要访问中国,而恰好法拉奇的父亲和佩尔蒂尼是很好的朋友。
于是她就央求佩尔蒂尼帮助她搭上中国新闻部这根线。
而理由就是帮助佩尔蒂尼前往中国做一些舆论准备工作。
当中国的新闻部得知了这件事后,对于法拉奇的到来做了认真的讨论。
虽然我们都知道法拉奇“无所不用其极”的刁钻、犀利的采访风格,但是我们确实也需要借助法拉奇的采访,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真实情况。
因为这时候国内正在紧张地起草一个重要的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文件关乎新中国建国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此,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并且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通过记者采访来表露我党愿望前景的并不在少数。
比如当年毛主席曾经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表达出共产党对于抗战必胜的决心,刊登在报纸上,被许多抗战的仁人志士传阅宣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因此,在面对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事件之前,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一件十分重要且明智的选择。
而在中国新闻部回复法拉奇同意她此次采访之后,这场注定要影响整个世界的舆论行动就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
“邓小平与法拉奇的采访”
在1980年8月21日上午,这时候风和日丽、艳阳高照,金灿灿的阳光为庄重、威严的人民大会堂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而这时候,令人万众瞩目、期盼已久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展了。
邓小平同志在台上亲切地问候了所有的与会来宾,并针对各个国家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答。
邓小平同志在采访中详尽地回答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和平发展的道路,他所体现出的大国气量与格局,令在场所有记者赞叹不已。
但是法拉奇却并未参与这场盛大的采访,而是在采访结束后,向中国外交部请求关于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专访。
对此,我国早有准备,于是欣然接受了法拉奇的请求。
当小平同志第一次看到这位赫赫有名的外国女记者后,率先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在两人握手后,邓小平非常谦逊地说道:“非常欢迎世界第一的记者来中国进行采访。”
随后两人又进行了简短的寒暄,而当邓小平邀请法拉奇一同入列的时候,法拉奇提出了一个令在场人员十分意外的请求。
她说道:“邓先生,您知道我的采访风格,在我采访时不想要有太多的人员跟随,这会对我的采访产生干扰,可以请求您将一些人员撤掉吗?”
要知道按照惯例,中央领导人在接受采访时,周围除了要有一些翻译人员、摄影人员外,还要有一定数目的武警人员,来保障采访人员的安全,以免出现什么意外事故。
而法拉奇这个请求看似十分正常,其实却是一次对中国领导人的试探。
她想验证一下,邓小平是不是真的想接受这次采访,还是只是走个过场。
而对于法拉奇的这个请求,邓小平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
十几分钟之内,大批人员全部撤出大厅,现场仅剩下了,邓小平、翻译人员、随行记录员以及新闻司司长四个人。
这一切准备就绪后,采访正式开始。
原本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了起来,前面还笑脸盈盈的法拉奇一瞬间突然严肃了。
因为法拉奇接下来的问题,都是围绕着关于毛主席展开的。
法拉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几乎没绕几个弯子,十分单刀直入。
她说道:
“邓先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确实和之前大不一样了。不仅不再用粮油粮票了,也很少穿蓝制服了。不仅如此,连毛主席的画像和标语也在无形之中减少了很多。我记得在刚建国的时候来北京,几乎到处都能看到毛主席的画像,而这几天我在造访北京的时候,就只看到一副挂在天安门的入口处。那么以后,你们还会保留天安门上这副毛主席的画像吗?”
法拉奇的话音刚落,大厅内的氛围瞬间凝固到了极点。
她这句话摆明就是给我们挖坑的!
翻译人员头上冒出来细细密密的冷汗,正不知如何开口时,只听见一道平和从容的声音传来。
只见邓小平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
邓小平指出,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他引导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中国人民都会永远崇敬着他。
其实法拉奇之所以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是跟当时全国各地发生地一件大事有关。
1980年7月30日上午,自从这一天开始,全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发出指示,要尽量摘下“许多不必要场合出现的毛主席的画像”。
所以教室里、办公楼里、包括走廊里许多毛主席的画像以及语录和中央的最高指示等都被摘下或者粉刷了。
一石惊起千层浪,不仅国内的反响巨大,国际上也是有各种声音。
为了避免舆论被某些别有用心之徒利用,对此,中共中央在8月11日,专门发表了一个重要文件解释道:
因为之前关于毛主席的画像、语录等在公共场合出现的频率太多,这样显得太随意,而有关毛主席的画像应该是庄重的,所以之后我们要尽量减少。
而面对一个在外人看来非常棘手的问题,邓小平的回答虽然简短,但是却恰到好处。
听到这样的回答,见惯了各国领导人假大空的言论之后,法拉奇对邓小平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
随后,邓小平还向法拉奇普及了一下这副毛主席画像的历史。
很多人都觉得天安门城楼上挂的这副画像是早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就挂上去的。
其实不是,因为天气原因,画像一直挂着必定会有损坏,所以,毛主席的画像是不断更换的。
在1949年,由周令钊执笔的毛主席最初一版的画像高高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1950年,北京市人民工作工作室的辛莽画的第二版。
1952年,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又更换了第三版。
1964年,由王国栋执笔的第四版画像问世。
而法拉奇所说的毛主席画像,就是这第四版。
在艺术中,画人像算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件事了,更别说要画国家领导的画像了,可谓是难上加难。
其间不仅要根据历史推演肖像的背景,还要把握肖像的神态、角度等,将其等比放大。
而对于画像师的考核和要求也是非常严苛的,所以,绘制毛主席画像这件事,一直都是一个庄严肃穆的事情。
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表现出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景仰之情。
“采访结束后”
随着法拉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顺利进行,后续提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一一做了真诚的回答。
这次前后加起来共4个小时的采访,让法拉奇对改革开放中的新中国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在采访结束后,法拉奇十分高兴地站起来,再一次与邓小平握手。
她说:“这次采访十分精彩,您是一位伟大的中国领袖,这一趟真是不虚此行。”
几天后,法拉奇采访的全文被登载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世界各大主流报纸上,世界舆论为之轰动。
这是继1979年邓小平访美之后,独特的“邓氏旋风”又一次席卷了全球,而坦率果敢的中国领导人也令美国刮目相看。
之后的数年美国《时代》周刊,多次把邓小平选为封面人物。
他也成为少有的曾两次当选《时代》“年度人物”的政治家。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