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缘来酱子
很多人都是身为高敏感群的一员,一路上走来总要“承揽”许多来自他人的“批评指教”,甚至在意别人的脸色,在乎别人的想法。
虽然时间最好的礼物,可以慢慢地学会了解自己、并与自己的敏锐达成和解;但或多或少,还是会介意外界眼光的“高敏感度”并且感到困扰。
如果你认真,就输了!
日本心理大师加藤谛三说,凡事压抑的人,总是想满足别人,使自己变得不安,也无法坦然接受别人的善意。
加藤谛三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是著名的社会学者与作家、名誉教授,他出版大量励志性书籍,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大部分著作被归类在大众心理学。
生活中的“小敏感”和“小挫折”,它们有的是别人的无心之过,有的则只是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测而已。情绪过度敏感的人,时常纠结于生活挫折,只会让自己变得脆弱,过度认真反而成了一种灾难。
加藤谛三在《情绪钝 感力——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这本书里指出:天生敏感的人会放大这种压力,他们每天都可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作茧自缚。为满足他人的期待,你始终无视内心真正的感受,最终换得的,却是处处碰壁的人际关系,与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作者认为事实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不要一厢情愿地将心中所想当作现实情况。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其实,大多数情绪敏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害妄想”。
加藤谛三说:“钝感是一种才能,做一套情绪瑜伽操,把生活压力变成“快乐多巴胺”。”
“逆向操作”敏感的情绪
在《情绪钝感力》书里有一个心理实验。20世纪初,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宣称,孩子可以通过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当一个孩子在正要和兔子玩耍的时候,测试人员在旁边故意发出“巨大的声音”,接受实验的孩子从此以后便会对兔子产生畏惧心理。
然而,只要再让兔子温柔地靠近孩子,让孩子慢慢适应,他就会逐渐喜欢上这只兔子,而不再感到害怕。
实验证明,通过这种“逆向操作”可以消除孩子对兔子的恐惧心理。
在上述实验中,兔子还是那只兔子,但是孩子对兔子的认知却发生了变化。兔子从可爱的动物变成了可怕的动物,可后来又变了回来。
生活中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要去在意别人的“声音”?
因为敏感的人会经历各种事件,并误认为自己对这些事件的判断和感受都是真实的。
如果你总在极度敏感的状态下生活,你就会变成一只惊弓之鸟,每天都会感觉自己被恶意笼罩。你会感到愤怒、恐惧、变得不快乐,这种情绪长期无法宣泄,你就会感到郁闷,甚至变得抑郁。
人迟钝,路就开了
练习培养超无敌钝感力。当评价袭来,别照单全收,等沉淀过后,再看看有没有“意外的收获”在其中,有则笑纳,无则放下。
别人的情绪回馈不需要照单全收,越高敏感越需要钝感力平衡,钝感力可以是高敏感的人用来平衡生活的一种方式。
作者加藤谛三给出了“速效情绪脱敏胶囊”:
做加法:往好里想,给生活加点“甜”。
敏感是一种惯性思维,让无心的一句话激活不好的情感记忆,你也不会是最倒霉的那个人,别再当生活的苦行僧,要在心中滋生强大的力量,找到“自我内生力”。
做减法:避免情绪内耗,让快乐变得简单。
克制你的敏感情绪,不要太“玻璃心”,毕竟有人赞美你,就会有人批评你;不喜欢就离开,不纠结、拒绝“消极”,不钻牛角尖,学会给生活“翻篇儿”,原谅别人,也放过自己。
做乘法:摆脱“求关注”思维,让内在自信成倍增长。
别总是那么“丧”,活得“糙”一点,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把握好与他人的距离感,可以完美躲避伤害,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说了不算,做一个清醒而识趣的人。
做除法:消除负面信息,拒绝负重前行。
有人在乎你,就会有人不在乎你,要想被认可,就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内心充盈胜过表面风光,因为弗洛姆认为“自恋的代价是孤独和恐惧”。
恰到好处的界限感和分寸感,允许自己不被需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掌握一定的待人处事的方法,不必全部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
“讲话的人就像到门口泼水的人,泼完就走,而被淋湿的人,却长达18年不曾让自己的身体干过。”当没有人肯定自己的时候,请相信自己,因为别人的评价不等于事实,顶多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甚至是有所目的的破坏。
有时我们都太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眼光,而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可。
经常感到情绪困扰,别想太多,因为你想的未必是事实;有了情绪时,察觉它,提醒自己不要掉入感觉的黑洞里;若感觉不好时,试着转念,原谅对方,解放自己,回到平静与自由。
钝感力之所以无敌,因为有很多的评论,在高敏者眼中是一种负评与伤害,但在钝感者的眼中,也不过就只是经验而已。
所以,“站起来,自己寻找突破口,摆脱来自儿时的恐惧,不进行没必要的“对号入座”,反复操练,效果立现。”这是使用作者加藤谛三“速效情绪脱敏胶囊”的4个行动方法,一旦学会了,你会发现,过去反应很大的事,现在看来根本小菜一碟。
当你终于没那么敏感,刻意地迟钝一点,变得不在乎一点,人自在之后也就轻松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