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象征着国家领土的边界,象征着一步都不可退让的国家主权。几乎所有的主权国家都会在边境地区设立防线,防止侵略者袭扰边境线。
但是,在我国有一条特殊的国境线,对邻国不设立防线,两国士兵亲如兄弟,没事就互相串门蹭饭,这就是中巴边境。
建国坎坷,暗藏祸根
巴基斯坦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原本是印度的一部分,英国殖民者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开始于十八世纪,那时候的印度还是莫卧儿帝国。
此时的英国正处于海外殖民扩张的时期,南征北战,四处掠夺,取代了之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印度地区盛产香料,当初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整个东方的繁荣,使得东方成为了西方各国极为向往的地方。
新航路开辟也就是为了获取东方的黄金与香料,只是随着新航路开辟,那些遥远且贫弱的国家迎来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英国军队击败了当时正在内乱的莫卧儿帝国,短时间之内就占据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建立了东印度公司。
在女王的授意下,整个印度都受到了殖民者掠夺,英国在这里倾销本国生产的商品,收购走大量的廉价原料,不列颠文明的大机器击碎了脆弱的印度农业文明。
自以为文明的英国人用自己所谓的文明开化奴役了印度人,用印度人民的血哺育了襁褓中的印度孩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殖民的时代随着冷战铁幕的落下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
英国元气大伤,殖民时代的繁荣死于过去的烽火,日不落帝国迎来了自己的黄昏。
随着苏联与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崛起,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解体,被压迫的民族开始为解放而奋斗,印度也就在这个时期踏上了独立的征程。
南亚次大陆爆发了多次独立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势力逐渐从东方退出,但是在彻底离开之前,英国还想就印度问题埋下一个潜藏的炸弹。
英国看到了印度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印度,在历史上就经历了各个民族与宗教的洗礼,本土的印度教和佛教,还有一些外来的诸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的宗教。
印度地区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是有着较大的矛盾的,因为英国的亲印度教政策,使得克什米尔等伊斯兰教地区相对的贫困,面临着民族独立的西北部伊斯兰教区就开始计划脱离印度的管辖。
由于矛盾的不可调和,以及印度国民大会党打压的态度,英国人决定将原先的印度分裂成现在的样子。一纸蒙巴顿方案,孕育出了巴基斯坦这个新兴国家。
英属印度诞生了两个自治政权,这个协议也使得两个宗教的信徒在一段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混乱也在这个时期产生。
混乱的种子在血的哺育下诞下了暴乱的果实,屠杀与冲突在印度大地上继续谱写着新的悲剧,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也在这个时候倒在了血泊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吞噬着两个民族,宗教不可调和的冲突奠定了后面不断的悲剧。印巴之间就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互相帮助成为朋友
印度与巴基斯坦最大的纠纷就是克什米尔地区,这也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
克什米尔地区生活着大量的伊斯兰教徒,他们更为偏向刚刚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尔的王却是一个印度教信徒,不断地带着克什米尔倒向印度方面。
巴基斯坦建国后没多久,第一次印巴战争就开始了,最终问题被闹到了联合国。
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分别划定了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区,但双方对这个结果显然是不满意的,于是也就有了第二次印巴战争。
虽然印度的军事实力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远远算不上强,但也是要优于巴基斯坦的,这就让巴基斯坦感到了危机。
这个时期的中国在外交上也是十分孤立无援的。建国之初,中国先是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国威,但中美关系也因此恶化。
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中苏关系也不太好,甚至在后来,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之战。中国和巴基斯坦都需要朋友,而这时又恰逢赶上了对印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对印度进行了降维打击。
甚至一举达到了首都德里城下,给印度打出了心理创伤,而这一战也恰恰震撼了当时的巴基斯坦。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由于对印自卫反击战,美国给印度的支援变多了,给巴基斯坦的就相对的少了,此时的巴基斯坦领导层开始琢磨如何能够和中国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中国人对领土是极其重视的,祖宗的土地一寸都不可以少,近代历史的屈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太多的伤痛。
划定争议区域的国境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巴基斯坦于是主动地找上了中国,在双方的协商之下,中巴边境问题彻底的拍板定案。
并且在后来中国重返联合国巴基斯坦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这让中国十分的满意。
中巴在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就缔结了友好的关系,中国对中巴关系十分的看重,两国实际上也只是各取所需。到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才正式成为了现在的铁兄弟。
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希望彻底解决克什米尔的矛盾,但是巴基斯坦很明显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遭到了印军的激烈反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遭到了印军的反推。
此时的巴基斯坦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雪中送炭,先是给予了巴基斯坦大量的军事援助,再是在藏南地区陈兵,直接威胁印度军队不要轻举妄动。
刚经历过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印度军队对于解放军还是十分恐惧地,没过多久就在联合国和苏联的调停下签署了停战协议,克什米尔地区又一次回到了平静之中。
这一次雪中送炭奠定了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并且这份友谊在之后变得更加的深厚。
中巴友谊地久天长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使得中巴在边界上有着极其和谐的景象,中巴边界上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设立防线,两国的士兵甚至可以经常性地进行串门等活动。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和巴基斯坦就开始了密切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巴友谊之路,中巴友谊之路其实就是喀喇昆仑公路。
由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军民共同建成,修建难度相当巨大,要穿过许多地势险峻的地区,整体海拔也十分的高,在后来更是被人们评价为是建筑上的奇迹。
这座公路对于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对于巴基斯坦的援助基本上都要通过这里,此时的巴基斯坦依旧在印度的威胁下艰难度日,巴基斯坦迫切的需要中国的军事支持。
同时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生命线,也是中国通往南亚次大陆的窗口。
中巴两国都在这条生命线上牺牲了太多的人,在巴基斯坦境内更是有中国工程师的烈士陵园。也就是这一条公路,彻底的将中国人民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心彻底的连到了一起。
在边境线上,中巴两国士兵亲密的如同兄弟手足一样。经常会在一起进行训练,也会来到互相的领地上蹭饭,甚至有的巴基斯坦人在解放军这边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
解放军这边在举办婚礼的时候也会叫上巴基斯坦的朋友参加,一起感受喜悦的气氛,甚至还会分享彼此国家的文化,极其的亲密。
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中巴两国对彼此都是十分放心的,巴基斯坦也看到了中国并不是一个喜欢侵略邻国的国家,看到了中国坚决的与霸权主义作斗争。
中国对于巴基斯坦一直都是倾囊相助,而巴基斯坦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对中国展现了极大的善意。
去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感受到了巴基斯坦人民的热情好客,正如同我的祖国里面唱的那样,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贫困的巴基斯坦举国之力对中国施以援手,几乎动用了全国半数的直升机向汶川运送物质,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这就是患难见真情。
在近几年的新冠疫情中,中国也对巴基斯坦进行了相当大量的人道主义援助,不计成本地给巴基斯坦送去了抗疫物资,帮助巴基斯坦走出了困境。
可以说,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付出之上,虽然一开始是源于国家利益上的互相需要,但在后来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友情。
中巴友谊可以说是世界各民族之间友谊的范本之一,人类本就应该如此,用友善代替纷争,用鲜花代替战火。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没有任何仇恨,各个国家的人民本来就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不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误导,用仇恨分裂人的善良。
当这些善良处于最天然的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像中巴边界两国将士一样友好。
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深化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中巴友谊在巴基斯坦政坛之上更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无论是哪一届政府,哪一个政党,都会将维持中巴友好关系当作第一要务。
在2007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完成了瓜达尔港的项目。
瓜达尔港能为中国运输大量的石油,保证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在战时不出现燃油紧张的情况,这也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重视中巴关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中国对于巴基斯坦的投资一直都处于双赢的状态,没有中国的需要与帮助,巴基斯坦的军事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很难保障。
中国的一系列行为不仅保护住了巴基斯坦人的姓名,一系列的建设更是给了相当多的巴基斯坦人一个饭碗。
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是一系列产业的升级,以及在各国大量的工作机会,这便是中国一直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发起战争进行掠夺。
中巴的友谊让人羡慕,但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刻两国边境线上的友好,这是历史与地缘政治的产物,是国际主义的缩影。
我们现在依旧能在网上看到关于中巴两国士兵友好亲切的互动,这也算是在向世界人民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可行性。
中巴边境上的友好,展现了世界各民族人民的亲切善良,是成长于两国历史之中的独特情感。
中巴两国在国际上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在两国人民的内心之中种下了友谊的种子。在对华问题上,即使巴基斯坦政府发生了改变,这根深蒂固的友谊也不会被颠覆。
现在,中巴公路上依旧有着用中巴两国语言书写的中巴友谊万岁的标语,中国为修路所牺牲的烈士,依旧被巴基斯坦人夜以继日的守候着。
世界各国的网友都曾看到过,中巴两国士兵在边境线上一起友好的训练,一起在休息的时候游戏,抱在一起唱歌跳舞,每一个从中巴边境退役回去的中国士兵都会怀念那些淳朴且友好的巴基斯坦人。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若是朋友,我们会敞开胸膛欢迎他们,但如果是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会誓死捍卫自己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中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巴铁,世界人民也希望各民族之间能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尤其是在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灾难。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