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贫寒,徘徊在死亡边缘;他做过和尚撞过钟,当过乞丐要过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历经坎坷磨难,最终君临天下,成为九五之尊,他是凭借什么创建千秋霸业?千古枭雄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今晚老故事》为您讲述朱元璋,皇帝莫问出身。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从底层逆袭成功的励志典范,从乞丐到开国之主,他的是人生听上去就很传奇,所以,有这么种说法,民间小吃儿的来历,很多都跟乾隆有关系,风流天子,而且数次下江南,而民间传说里跟皇帝有关系的事儿最多的,就是朱元璋,因为他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甚至可以说,空手起家。
您就记得,但凡是这样的人,他肯定有特别的过人之处,也会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毛病。
先说过人之处,有人说朱元璋是办事儿稳,用人准,杀人狠!有一定道理,就拿用人来说,创业初期,他招募了徐达,汤和,周德兴,冯国用,李文忠,常遇春,到了创业中期也就是占领南京之后,他又迎来了刘伯温,丁普郎,傅友德,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他这个班子,绝对是豪华阵容。
而且,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自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下面的人先吃饭,然后他再吃。有时候下面的人忙忘了,就全吃了,那他也就饿着。你想想,徐达呀、常遇春这都是一些什么人啊,用评书里的话来说,这叫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这一些人,文韬武略各有一套,但是,都服他,死心塌地地跟他。朱元璋也是知人善用。这是用人准!
当然,与此同时那也是心特别狠,刘伯温之死,徐达之死,蓝玉之死,朱文正之囚,李善长之死,廖永忠之死,傅友德之死,冯胜之死。除此之外洪武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四个案子随便一个拿出来,都是死上万人!
朱元璋是会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家在安徽凤阳,他爸爸叫朱五四,朱元璋出生的时候,他的家里已经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了。巧的是朱元璋也是农历八月初八生的,这个重八也算是一语双关了,至于朱元璋的名字是后来取的,咱们后边再说,他们家开着个豆腐店,可是光豆腐店养活不了这一帮孩子呀,所以也租地主的地,再加上元朝末年对汉族人压榨的特别厉害,所以日子特别难过。
所以他家的日子越过越难,再加上安徽凤阳的地也薄,凤阳花鼓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词么“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其实,朱元璋执政之前的几十年,那地方都是饥荒之年,于是他父母饿死了,哥哥饿死了、姐姐饿死了,最后就剩下他二哥还有他两个人了。因为是灾年,地主家都不要长工,于是朱元璋就出家了。
那年月,和尚的日子还算好过,庙里本来就有田产,再加上香火钱,日子比一般地主都好过,庙里也需要干活的,朱元璋就相当于庙里的长工,虽然苦点累点好歹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可是慢慢的灾荒一点点波及到庙里了,庙里也不能管饱了,得出去化缘去。朱元璋就这样离开了寺庙,出门游方,说是化缘,其实就是要饭,要饭行乞这事儿,昨天我在节目里给您讲过了,真的没那么容易!
据说当年朱元璋沿街乞讨,曾被两个乞丐接济食物。后来如何如之何的感谢感激。但我个人的意见是,这都是演绎,朱元璋的性格里,顾不上这些事儿,他也不会通过这些事儿啊,去提醒老百姓,我以前是要饭的!著名的学者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真没工夫去想当年的什么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来朱元璋的好朋友汤和推荐他去投奔郭子兴,因为那时候汤和已经是郭子兴手下的千户长了,手下有上千人了,不过咱说了朱元璋有心计呀,他准备去,就不准备居于人下。后来朱元璋在郭子兴身边越干越大,郭子兴虽然把干女儿也嫁给他了,可是也开始提防他,而且朱元璋发现郭子兴心胸狭窄、爱内讧,不是长远的人,所以朱元璋另起炉灶,决定单干,慢慢开始培养自己的人,也就是这些人最后帮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而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改名。
这个时候朱元璋才真正起义,他治军严明,曾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深得民心;还不断网络人才,刘伯温、胡维庸、唐仲实都是他的谋士,于是后来他以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中心,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建立了大明王朝,走上了帝王之路。
有人说,他是明君,惩治贪官毫不留情;有人说,他是暴君,兔死狗烹杀人如麻;君临天下,朱元璋有着怎样的御人之术?
1368年朱元璋正式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大家都知道,打江山靠武将,坐江山还是要靠文臣,出谋划策、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什么的。那就开始收拾武将,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知道徐达后背长了一个大疮。可偏偏赐他一大碗烧鹅吃。皇帝所赐,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
当时明朝的文官有两大派:一派是淮西派,就是朱元璋老乡们,汤和、李善长等人;另一派是以军师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刘伯温也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可见他对朱元璋的作用之大,可是朱元璋大业已成封赏百官的时候,却把李善长当成了文官之首。“公侯伯子男”,最高的这六个侯爵当中,只有李善长一个人是文官,那五个人都是浴血奋战的武将,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只有李善长一直是跟在朱元璋身边跟秘书一样,记账、收税,所有有些人不服气,尤其是跟军师刘伯温一比。
不说别的,年奉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四千担、一个两百担……可是同样是开国功臣,而且刘伯温的能耐还稍微大点,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李善长的权谋远在刘伯温之下,也没有大的功绩服众,不足以对朱元璋形成威胁,刘伯温不光军事谋略国人,也有治国之才,所以一眼就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其实历代帝王都有嫉妒心,怕的就是比他能耐大的人造反,刘伯温多明白的人,所以跟朱元璋提出来自己要告老还乡。
朱元璋不放他走,因为担心李善长在朝中一家独大,朝廷中小有党争对皇上是有利的,也是皇帝都乐得的,能够互相牵制,但是斗到一定程度,朱元璋感觉有新生力量可以取代一方的时候,下手就狠了,所以相传刘伯温后来是被朱元璋授意手下给毒死的。而李善长后来直接被罢免,还株连九族了。
取代这两个人的是胡惟庸,当了差不多七年的大明丞相,这个人什么战功都没有,根基很浅,所以他成了取代李善长的人选,他得势之后又逐渐把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给拔出了,开始朱元璋对胡惟庸特别的放任,让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胡惟庸一天天做大,也开始结党营私,再加上朱元璋岁数也越来越大了,胡惟庸越来越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了,有些密奏就不给皇上看来,甚至自行处理一些官员,然后再例行公事写个奏折了事儿。朱元璋眼里可不是能容沙子的人,这事儿他肯定不能忍,不过他正计划着更大的事儿,就是想把几千年的丞相制给废除了。
这样朱元璋就变成了真正的中央集权了,所以中国历代皇帝里面,明朝的皇帝是权利最大的。可是这时候朱元璋也有两大心病,一是杀人杀太多了,心里难免发慌,再就是怀疑还有人有不臣之心,于是他就建立了一个特务机构,专门打探谁对他不忠。最直接归他指挥的叫亲军都尉府,直接受命于皇上的,后来演化成大家都熟悉的“锦衣卫”。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类编制比较随意,没有专门统领的特务组织,叫检校,也是直接归皇上指挥,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朝廷里的人很多都不知道检校是干嘛的,更不可能知道谁是检校。这就有点恐怖了,都不知道皇上在哪安了一双眼睛看着你的一举一动。
由此可见检校特务机构的手是伸到了各个地方了。朱元璋除了防造反以外还防贪污,大明开国的时候他就定了反贪污60两以上就砍头,60两在当时也算不上巨贪,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案子,就是洪武18年,1385年,当时的御史于敏检举户部侍郎郭桓huán贪污两千四百多万担粮食,这是巨贪了,贪这么多肯定同党,结果最后六部里有很多同党,毕竟贪这么多各处都得有人睁只眼闭只眼,朱元璋下令都杀,结果最后一共杀了三万多人,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之最了。
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明朝,县衙的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这个地方是剥皮用的,剥的就是人皮。 朱元璋命令将贪污官员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这就是著名的剥皮萱草!
但是,咱们都得知道,最终起的作用有限,朱元璋也感叹过,这些贪官怎么就跟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朱元璋虽然杀人无数,可是唯独对厨子高看一眼。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几个成年的儿子打发到自己的封地上,随后他接到密报,说秦王朱樉(音商)在到西安就藩的路上,因为一点小不如意,鞭打了厨子。这让朱元璋大感恐惧,急忙铺纸提笔,亲自写来一封信,令人急送到秦王处,向他这位次子指出侮辱“造膳者”的危险性。他说:“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听说你动不动打他,厨子虽是小人物,你把他打狠了,他豁出去,在你食物中下毒,你小命也就没了!
可见他很明白一个道理,像陈友谅、张士诚这样的对头,像胡惟庸、蓝玉这样的“奸臣”,要想弑君,并不容易,总得起大势军马来杀,他怎么也可以抵挡一阵子,总不至于亏输。就怕这些对头、奸臣,不起军马来杀,而是买通他身边的亲信之人,取他首级于睡梦之中。所以朱元璋认为,身边有两种人绝不可得罪:一是厨子(膳夫),一是剃头匠(栉工)。
厨子刚才说了,剃头匠也很好理解:除了带刀侍卫,能够在御前动刀子的,不是只有剃头匠么?一把利刃,在龙喉前横飞,刀光闪处,胡子茬啪啪飞落,朱元璋当然惊恐。
可见权利是把双刃剑,可能让人随心所欲,也会让人寝食难安。
跟朱元璋相关有趣的事儿,有两件!第一,四菜一汤,即一顿饭四样菜一碗汤,相传就是朱元璋为整治达官贵人穷奢极欲而首先提倡的。
第二,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朱元璋发起的。怎么回事儿呢?朱元璋从小穷,父母死的时候,随便找个山坡埋了,当了皇帝想要扫墓祭拜了,可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头,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