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半个月后,毛泽东家里又迎来了另外一件大喜事,那就是27岁的长子毛岸英和自己的干女儿刘思齐在北京举行了简朴而又庄重的婚礼!
新中国成立了,革命事业成功了,自幼失去母亲的大儿子也结婚了,说不定他很快就要当爷爷抱孙子了,这对毛泽东来说自然是喜上加喜的事情。
★简朴的婚礼,父亲的贺礼只有一件旧大衣
毛岸英1922年出生,结婚时已经27岁了,按照中国的传统,这已属晚婚之列了。
新娘子刘思齐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她生于1930年,在刘思齐出生时,父亲刘谦初已经在山东被军阀韩复榘抓捕后杀害,她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
刘谦初是山东人,在妻子张文秋怀孕时就给未出生的孩子取名“思齐”,他告诉妻子,以后不管你们到哪儿,都要思念齐鲁、思念故土,所以就有了刘思齐这个名字。
张文秋也是我党杰出女杰,1927年2月与在武汉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结识,后来又和杨开慧处成了好朋友。刘谦初牺牲后,张文秋继续做地下工作,后来又与老红军陈振亚结为夫妻,全国抗战爆发后,他们带着小思齐辗转千里来到延安。
1938年春节,毛主席在延安观看话剧《弃儿》,当他知悉扮演小主角的女孩是刘谦初与张文秋的女儿时,立即将张文秋和陈振亚叫来,郑重其事地交代说:“思齐是烈士的后代,我们都有责任好好培养她。”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还认刘思齐为干女儿。
第二年,刘思齐随继父陈振亚、母亲张文秋去苏联,途经乌鲁木齐时被军阀盛世才扣留。1943年,陈振亚等被盛世才杀害,张文秋、刘思齐和妹妹邵华则被关进监狱,直到1946年才返回延安,此时刘思齐已经16岁了。
到延安的第二天上午,毛泽东看望了从新疆归来的全体同志。当他走到张文秋面前时,他停住了脚步,说:“你回来了,好不容易呀!思齐呢?怎么没有见到她?”
张文秋就把站在她身后的女儿拉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拉着刘思齐的手高兴地说:“七八年不见面,长成大人了,我都认不出来你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还记得吗?”刘思齐羞涩地点点头。
几十年后,刘思齐回忆说:
“1937年我在延安第一次见到了主席,但可惜的是那时我的年龄太小了,只是在朦胧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的形象,他轻言细语,笑容可掬。”
但这次从新疆回来的见面是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的相逢,刘思齐更加难忘。
也许就是缘分吧,也就是这一年,毛岸英也从苏联回到了毛泽东身边。
一天,刘思齐牵着李讷从毛主席住的地方下来,正好碰到了毛岸英,李讷当时就扑过去了叫着哥哥,刘思齐这才知道,这人就是毛泽东以前所提到过的毛岸英。
当时,岸英24岁、刘思齐16岁。楚楚动人的少女和英俊青年的相逢恰似春风雨露,而他们的童年和少年几乎有着同样坐过监牢、颠沛流离的苦楚生活经历,让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共同语言,在对人生的认识上有了共同的理解,相息相印,两颗年轻火热的心就这样跳在了一起,也想早日成婚。
由于刘思齐还在上学,毛泽东担心过早结婚会影响刘思齐的学业,另外刘思齐的年龄还小,没有达到解放区的法律规定年龄,对此毛泽东说:“你们必须守法,不能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有半点特殊。”
直到1949年9月来到北京后,在征得妈妈张文秋的同意之后,又去征求父亲毛泽东的意见。
这一次,毛泽东很爽快,立即答应了,说:“我同意,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
毛岸英说:“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
毛泽东却非常重视,高兴地说:“这是喜上加喜,但还是应该艰苦朴素。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也跟思齐的妈妈说说,她想请谁来都可以,来吃顿饭。”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了婚礼,这成了毛家多年来少有的一件大喜事。
他们没有婚礼服,毛岸英穿的是在外事场合当翻译时的制服和一双半新的皮鞋,刘思齐身着灯芯绒上衣、半新的裤子,穿一双新买的方口布鞋。
当天晚上,周总理和邓妈妈,朱老总和康妈妈,还有蔡妈妈等这些尊贵的客人都欢聚在毛泽东家中,向毛岸英和刘思齐祝贺。毛泽东这天也少有的高兴,不胜酒力的他微笑着频频举杯,给他的老战友们敬酒。
宴会快结束时,毛泽东拿出随身带来的一件黑色旧大衣,风趣地笑着这对新人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
毛泽东的话还没说完,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别妻赴朝鲜,刘思齐三年后才知丈夫牺牲
婚后,刘思齐继续忙于自己的学业,平时住在学校,而毛岸英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工厂里。两个人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在家里相聚一次,但丝毫不影响二人的感情。
就在结婚后的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对此,毛泽东作出重大决策:出兵朝鲜,抗美援朝。
毛岸英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父亲毛泽东请缨:“希望去参军,希望能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去,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毛泽东主席考虑再三,决定为了儿子的事情宴请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家宴上毛岸英说道:“彭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德怀认为去朝鲜战场危险性太大,但毛岸英态度坚决,强烈要求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主席随即也表态道:
“朝鲜战场的危险,我清楚。但正是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他主动要求到朝鲜战场上去,主动要求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主动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去,这种思想觉悟,我毛泽东是坚决支持的。”
由于毛岸英的坚持和毛主席的支持,彭德怀还是同意了,接收毛岸英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在彭德怀同意他去朝鲜后,毛岸英回到家里向爱妻刘思齐告别,到家才知道刘思齐得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
妻子做手术而丈夫不能在身边陪护,让刘思齐感到不解和愤懑,毛岸英则一个劲儿道歉,望着丈夫真诚的模样,刘思齐内心的不满一扫而空。
在医院,毛岸英没有告诉妻子,自己即将奔赴朝鲜战场,只是告诉她自己要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不能通信而且也接不到信,不管怎么样,不要着急。
刘思齐后来回忆说:
“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要去朝鲜,我也知道朝鲜战争爆发的事情,但我一个学生,觉得这个事好像很遥远,附近一个国家打仗,我们会受到什么影响根本不知道,也没想过。他说要出差,到哪里去我也不能问。”
当天晚上,刘思齐把毛岸英送到病房门口,毛岸英走走又回来,走走又回来,之后毛岸英给刘思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才骑车离去。
刘思齐后来回忆说:
“夫妻之间还要鞠躬?我当时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怪怪的,事后我才觉得他跟我说的事其实就是遗嘱。岸英要让我知道,万一不幸该怎么办。”
1950年10月15日,在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一周年纪念日,毛岸英跟随彭德怀进入朝鲜,在志愿军总部担任翻译工作,除了志愿军几个首长外,没人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就在进入朝鲜一个月后的11月25日,志愿军机关人员接到防空警报后都进了防空洞,敌机空袭之后飞走了,毛岸英和作战参谋高瑞欣又从防空洞里跑回作战室处理电报。
不料,飞远了的敌机又突然调过头来,向志愿军总部倾泻了大量汽油弹,顿时,志愿军总部一片火光!
后来,人们从被烧焦的尸体手腕上戴的那只苏联产的手表,确认了这是毛岸英的遗体,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牺牲第六位亲人,年仅28岁。
毛岸英牺牲时,正好毛泽东感冒了,周恩来怕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病情加重,于是将彭德怀的电报压了1个多月,直到1951年的1月2日才将这个噩耗告诉毛泽东。
毛泽东手捧电报,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看了好久好久,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岸英是我的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毛泽东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父亲,他把命运交给他的所有巨大悲痛,都默默地一个人承受。
★劝儿媳改嫁,刘思齐再婚时送特殊贺礼
毛岸英牺牲了,毛泽东更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儿媳刘思齐,她在襁褓中失去亲生父亲,在少年又失去了继父,只有20岁出头的她又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怎能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
为此,毛泽东特别嘱托四周的人,对刘思齐封锁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甚至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在得知女婿牺牲在朝鲜的消息后,也向女儿进行了隐瞒。
按照毛岸英的嘱托,只要毛主席在北京,刘思齐每周都要来看望他。每次来,刘思齐都会打听毛岸英的消息,每当这时,毛泽东总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着她,每周这样的见面都像是一场情感上的海啸,但又得默默承受。
这一隐瞒就瞒了三年整!
刘思齐后来回忆说:
“一是因为我在学校学习;二是那个时候我还小,不懂事,没有意识到感情很好的年轻夫妻之间,长期没有音信是不正常的。”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思齐得到一张毛岸英的照片,相片上毛岸英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站在大雪覆盖的山坡上,这显然是刚入朝鲜时拍摄的。
刘思齐一下子全明白了,毛岸英抗美援朝去了!可朝鲜战争已停战了,不少人都回国了,而毛岸英他……。
刘思齐再也忍不住了,一刻也不能等了,立即跑去问毛泽东:“爸爸,岸英已经有将近3年都没有给我来信了。”
此时的毛泽东知道瞒不下去了,这才告诉刘思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她当时扑在毛泽东膝上号啕大哭,直到卫士长李银桥拍打她的肩,轻声而着急地说:“别哭了,别哭了,主席的手都凉了。”
刘思齐这才止住了哭声,轻轻地摸了摸父亲的手,这双曾经让她感到温暖的大手变得冰凉冰凉的。
后来她才明白,毛主席更不容易,自己的儿子没了,还要强作镇定来安慰她。
毛岸英的牺牲对刘思齐刺激太大了,但为不再勾起毛泽东的悲痛之情,她只能一个人躲着流泪,独自把哀伤深深地埋在心底。然而这一切又怎么能瞒得过毛泽东的眼睛呢?
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
他跟刘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也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格外疼爱刘思齐,常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而在以后的通信中总是称她为“思齐儿”,如同己出。为让刘思齐尽快走出生活的阴影,毛泽东想给她换一换环境,送她去苏联留学。
但就在出国前夕,刘思齐患了重感冒,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在出国前见一见父亲毛泽东,于是毛泽东马上给她写了一封回信:
“思齐儿: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祝好!”
刘思齐在苏联留学期间,经常写信向父亲汇报学习和思想,毛泽东对她的成长也十分关心。1956年2月,毛泽东回信:
“亲爱的思齐儿: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们都好,勿以为念。国内社会主义高涨,你那里有国内报纸否?应当找到报纸,看些国内消息,不要和国内情况太隔绝了。”
1958年刘思齐回国后,毛泽东又开导刘思齐:
“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
“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刘思齐哭了,哭得很伤心。后来,她让妹妹邵华去对毛泽东说,岸英哥哥去世了这么多年,她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还没给丈夫扫过墓呢。姐姐要去朝鲜给岸英哥哥扫墓,不祭奠岸英哥哥,她是不会改嫁的。
毛泽东又一次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不过这一次他跟刘思齐有了“约法三章”:
一、不花国家一分钱,一切费用全从他稿费中开销;
二、不得惊动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
三、所有活动不得见报。
刘思齐庄重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1959年春节后,刘思齐在妹妹邵华地陪同下来到朝鲜,在使馆工作人员地陪同下,来到了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早在1955年,毛岸英的遗体也从他牺牲的大榆洞山上迁到了这里。
来到烈士陵园,刘思齐跪倒在毛岸英的墓碑前,双手抚摸着碑身,痛哭声:“岸英啊,我看你来了,代表父亲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了!”
她在墓前长跪不起,这一声声哭诉,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人们好不容易连劝带拉才把她搀扶起来。
回国后,在毛泽东的不断鼓励下,刘思齐终于从失去毛岸英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在修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后,分配到军委工程兵某部门工作。
刘思齐年岁渐长,毛泽东很替她操心,多次劝她再婚,可惜刘思齐那里依然美哟行动。毛泽东只好又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语重心长地劝道:
“思齐儿:你好!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问好。”
毛泽东还亲自多方托人为她物色对象,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将军向毛泽东推荐了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教员杨茂之,说杨茂之也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为人忠厚正派,并把有关材料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看了材料很高兴,认为此人的出身、经历确实不错,政治上也很可靠,就同意了。
儿子牺牲了,他不想再让儿媳孤苦伶仃,毛主席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为了儿媳刘思齐的事也是操碎了心。
经毛泽东牵线,刘思齐和杨茂之交往了一段时间以后,在1962年2月正式结婚。
结婚之前,刘思齐把要结婚的事专门向毛泽东进行了汇报,毛泽东非常高兴。他亲笔将自己的两首诗词《卜算子·咏梅》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书写给刘思齐以作纪念。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反用陆游同调同题词意而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借此勉励刘思齐结婚后,要乐观向上、积极生活,可谓是用心良苦
结婚那天,毛泽东又让叶子龙送去300元钱,作为陪嫁的礼金。刘思齐和杨茂之组织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婚后,刘思齐改名为刘松林,像告别她的青春一样,去掉了“思齐”。
此后每逢节假日,刘松林和杨茂之都带着孩子来到中南海,毛泽东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
孩子们喊叫爷爷的一声欢笑,干女儿孝敬老人的一腔热情,抚慰着毛泽东心灵的创伤。
刘思齐后来在《父亲》一文中是这样回忆的:
“在岸英牺牲后,他关心着我的思想,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健康,甚至闲暇时阅读的书籍。到后来,他像慈母一样关心我的婚姻……”
1963年10月,刘思齐生下长子,她和杨茂之商量,取名“小英”,以纪念为国牺牲的毛岸英。
★76岁再赴朝,只为实现毛泽东生前嘱托
刘思齐再婚后,还是一直念念不忘毛岸英,后来又多次到朝鲜为毛岸英扫墓,但每次去都是到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2006年5月12日,她第5次来到朝鲜,这次她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地方-大榆洞。
来大榆洞源起刘思齐1959年第一次去朝鲜为毛岸英扫墓,由于伤心过度,刘思齐在朝鲜就病倒了,回到北京下了火车,就直接送到医院去了。
病好后,刘思齐专门向毛泽东汇报了整个扫墓的过程,主席问得非常仔细,比如毛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等,刘思齐还专门画了桧仓烈士陵园的草图向毛泽东讲解,毛泽东想了很久说到:“思齐,将来你有机会,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
这是毛泽东想通过刘思齐的眼睛能够亲身去一次,刘思齐也一直都记着父亲的嘱托。2006年,刘思齐已经76岁了,如果再不去大榆洞看一看,就很难实现毛泽东的生前嘱托了。
在志愿军司令部作室旧址前,有一小片松林,这片松林是朝方为纪念毛岸特意种下的,共有12棵。经过50多年的成长,这些松树已经长得高大、挺拔,它们像一个个卫兵,守护着毛岸英牺牲的地方,站在这些松树前,刘思齐沉默良久……
为标记并纪念毛岸英牺牲地,刘思齐决定要在一棵松树下立一块小石碑。石碑由花岗岩制成,碑高1.1米,基座高25厘米,象征着毛岸英牺牲的日期11月25日。
刘思齐将一束鲜花献给了这块土地,将一杯家乡的酒缓缓地洒向了这块土地,这杯酒带着自己的泪水和思念,也带着自己的祝愿。
到这时,她也终于舒了一口气,自己终于完成了爸爸毛泽东40多年前对自己的嘱托,此时毛泽东也已经逝世30年了。
2010年,为纪念毛岸英牺牲60周年和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根据刘思齐的回忆录改编的电视剧《毛岸英》在国内热播。
该剧全面展现毛岸英从出生到牺牲英勇奋斗、壮烈殉国的生命历史,描述了他短暂人生中学习、工作、爱情、战斗经历和家庭生活,细腻地展示了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与妻子刘思齐的美好爱情,在中国和朝鲜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年,已经是80岁老人的刘思齐,第六次踏上前往朝鲜的行程,为毛岸英扫墓。
这次,与她同行的还有她和杨茂之的几个孩子,刘思齐并没有在他们面前回避自己的从前,还将毛岸英的英雄事迹讲给他们听。
晚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思齐深情地说:“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骄傲。”这份真挚的感情,让人很是感动。
2022年1月7日凌晨,刘思齐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她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