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可以说是群雄争霸,有深远谋略的谋士,有能征善战的将领,人才辈出,占据一方。诸葛亮作为其中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谋士关于他的传奇历史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大家都知道早年间的他隐退江湖,退居山林过着隔绝烦扰的悠闲生活,即便如此他的足智多谋依旧成为当时各路王者求而不得的人才,不过刘备的三顾茅庐倒是成功让诸葛亮出山正式进入战场,完成统一三国的伟大宏图。
不过最后的历史结局并没有如诸葛亮所愿统一中原,而是在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要说诸葛亮在助刘备统一三国的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在诸葛亮还没有答应刘备出山之前,刘备在当时那段战国时期还根本排不上名次,自诸葛亮成为他的左膀右臂之后短短时间就为他夺得了大势,站稳了脚跟,并且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全心全意地辅佐年幼的刘禅,这一征途路上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根据历史典籍对诸葛亮的记载,诸葛亮可以说是浑身是宝,没有一处是不让人惊叹的,用神机妙算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甚至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影视剧中对诸葛亮形象的刻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神话,可见他的本事真的是出神入化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仅只甘愿做个后方军事,甚至在最后没有实现统一三国的愿望。这里毛主席就诸葛亮的一生,向我们阐述了诸葛亮在统一这条路上犯下的三个致命错误。
首先就是用人失误,当时诸葛亮发动了北伐战争,麾下最欣赏的将领就是马谡,马谡经常喝诸葛亮就军事战略进行深度的探讨使得诸葛亮很是信任他的军事才能,因此当即就把镇守街亭这样的艰巨任务放心交给了马谡。
按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了,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失误的,可是这次却应了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马谡就是他用人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误,诸葛亮只看到他在纸上挥斥方遒的样子,却不曾想在真实的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马谡空有假把式,根本无法应对。
再加上诸葛亮似乎忽略了一个将领冷静稳重是很重要的,马谡的性格原本就是个居功自傲、盲目自信的人,当时诸葛亮重点嘱咐马谡将驻扎地点选择有水源的地方,可是马谡却充耳不闻,按照自己的想法选了个地方设军营,周围根本没有什么水源,因此便造成了后面街亭大火失守的结果,马谡也为此以死谢罪了。
除了这次诸葛亮出现的严重的失误,其实在后来的用人上面诸葛亮同样存在一样的问题,就是总是忽略将领的性格和实战能力,当初在攻取益州的时候,刘备遭遇重创身边的大将接连战死,无奈诸葛亮只能前往支援,情急之下将关羽留在荆州镇守,殊不知关羽在打仗上面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可是心气儿高的他属实不适合守城指挥,最后才有了关羽失荆州这样的典故。
第二个重大错误就是战略失误,当初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深知刘备想要统一中原、恢复和平的决心,诸葛亮同样也倾囊相授,提出三分天下的决策,这让刘备也吃了一颗定心丸坚定自己没有选错人,如此人才何愁等不到兴复大业。
但是毛主席仔细研究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过程,整个战局路线就是先夺取荆州,然后收复益州,最后再放眼整个中原实现统一。就这样的征战路线在毛主席看来是问题的关键,要知道荆州和益州的战略位置天南地北,按照当时刘备的军事力量只能紧着一个攻打,而刘备却将原本就实力不足的兵力分开两拨分别夺取,不仅在对敌中无法彻底击溃,而且双方也不能及时支援,可想而知没有后路可言。
最后则是在战场中我们常说的激励政策,同样作为前线指挥的毛主席认为像这样的大型战役,最高指挥将领应该出现在第一线,如此不仅可以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还能震慑敌军,当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可以及时调整战略方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可是从诸葛亮多次的任用谋算中很多大型战役他都是推出去几个将领号召作战,尤其是像马谡这样纸上谈兵的人,盲目自信的人任用盲目自信的人,最后的战果只能是失败。
综上毛主席对诸葛亮三个错误地指出,可以说明即便是像诸葛亮这样如神算子一样的人物也存在致命的缺陷,说明对自己过于自信是不可取的,在毛主席看来上述这番见解不单单是寻找错误,而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治国之道应该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汲取经验,如此才可以使国家有着长远的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