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0日,邓小平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名义正式决定出兵惩罚越南侵略者前夕,受黎笋集团指使的越南武装人员仅在1978年1月初到11月上旬越界对中国制造千起武装挑衅。
其中,越南武装人员制造的“友谊关血案”、“浦念岭流血事件”、“平孟村血案”、“庭毫山流血事件”最为恶劣,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若是换成其他国家,这些罪恶滔天的越南侵略者早就葬身于人民的枪炮之下,有来无回。然而,在决定出兵惩罚越南侵略者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严令:禁止我边境军民开枪还击侵略者,到1979年2月17日前,奉命参战的解放军将士都鲜有开枪还击的例子,这令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非常不解。
大总攻开始后,看到不可一世的越军节节败退后,世人终于发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有着先见之明,能在大战开始之前就弄得100万越军团团转,让数十万参战中国军民始终掌握着战争主动权。
禁止开枪还击≠不还击
早在1974年黎笋集团首次向中国发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曾在外交领域予以反击,让越南难以下台。
此后,由于中国多灾多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罕见的特大型自然灾害,导致中国人民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在经济建设领域,从而疏于备战。
黎笋集团则利用大国矛盾激化的机会,将入侵中国部分领土视为越南完成南北统一后的基本国策,不断指使越北地区的越南武装人员故意挑衅,动不动就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制造各种骇人听闻的流血事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黎笋集团蓄谋已久,一次次将中越两国的关系推向战争边缘,若是在越南武装人员实施武装挑衅初期,中国军民就采取武力回击,反倒便宜了这些侵略者,因为此时敌强我弱。
为此,中央领导人最开始的回应策略是收集越南侵略者的罪证,在国际社会面前揭露黎笋集团的罪恶阴谋,要是这些侵略者不懂得收敛,等中国人民奋起还击时,幕后指使者就没有任何借口干涉中国人民的反击行动。
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是中国人民得以在最危急时刻不断挺起腰杆的根本原因之一。比如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就是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出兵保家卫国,使得战争狂人麦克阿瑟扩大事态的阴谋没有得逞,最终让世人重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实力。中国人民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在大总攻开始之前,中央军委除了在外交上回击越南侵略者之外,其实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转移抵边村庄群众,防止越南武装人员突然袭击。
二是组织边防军部队、民兵部队和边境党员干部执行边境巡逻,防止越南武装人员通过北移边境界碑石的方式蚕食中国领土。
三是组织边界军民拆除越南武装人员在我国领土设置的地雷、竹签桩、铁丝网等障碍物。
四是设点接收被黎笋集团迫害的难民,让黎笋集团发动战争的阴谋公之于众。
正是因为这种软实力上的还击,使得黎笋集团的阴谋逐渐被世人所知。1978年下半年,日本、瑞典这些曾给越南提供大量非军事援助的国家纷纷停止援助,从经济上削弱了100万越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此后,黎笋集团为了继续筹集对外扩张的军费,不得不将越南的金兰湾和岘港等战略性海军基地租给苏联海军,以此换得苏联向越南提供军事和经济领域的援助。
但苏联给予越南的援助也是有限的,根据1978年11月1日签署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来看,苏联不并不想卷入黎笋集团一手制造的东南亚地区纷争当中,整篇协议的内容大致分为5点,前面4点都是提及苏越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只有第5点才涉及缔约国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
条约中只是这样解释,缔约双方应及时通过协商的方式应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两国的安全。字面上并没有规定缔约双方在另一方受到进攻时必须出兵相助。在这样的协议约束下,黎笋集团在称霸东南亚地区的道路上,注定走不了多远。
100万越军被耍得团团转
1978年11月2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决定宣布出兵惩罚越南侵略者,并授权边境军民开枪还击侵略者时,世界各国都知道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这场战争能不能打起来,就看黎笋集团怎么做了。
不久,解放军第一批参战部队共计7个军约36万人陆续赶赴广西、云南边境,大量坦克装甲车、牵引式火炮源源不断向边境地区集结。空军部队出动13个航空师另3个团不断向广西云南方向集结。海军部队出动120余艘舰船和海军航空兵170余架飞机在北部湾一带集结待命。
这阵势,已经超过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用兵规模,越南原有的地形优势、武装装备优势和人员作战经验优势不复存在。同时解放军既可以从越南东北部海域发起进攻,也可以从长达1340公里的陆地边境发起进攻,还可以借道老挝向无险可守的越南西北侧发起进攻。
本来越南要是与中国全面开战,兵力多达100万的越军多少都占有局部兵力优势,但看到中国军队战前的动静这么大,黎笋集团心慌了,加之越南在舆论上已经一败涂地了,仅仅依靠《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也不能避免越南将受到严厉惩罚的命运了。
为此,黎笋集团不得不铤而走险,在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之前,先出兵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到时候就算越南北部地区失守,黎笋集团还可以向柬埔寨和越南南部撤退。但是这样分兵,一下子就调走了25万正规军,加上为此这25万正规军作战的保障人员,越南在其北部可用兵力锐减,是兵家大忌。
解放军部队虽然接到出境执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命令,但面对小股越军的越界挑衅的时候,鲜有人开枪还击,更是令黎笋集团摸不清中国军队的作战意图。
中央军委不急着让参战解放军部队开枪还击,主要是考虑到局部交火导致作战计划提前实施的问题。毕竟,中国军民对黎笋集团及其帮凶恩将仇报的行为非常恼火,只要是现役解放军将士与越军交火,马上就会演变成大规模战役,这不利于解放军的统一部署。
结果,大总攻还没有开始,100万越南正规军就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牵着鼻子走,无法集中兵力,为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的许世友和杨得志两位将军减轻了巨大的压力。
一锤定音
在为期28天的战争中,解放军参战部队仅用1天的时间,就在战略上大获全胜,实现了一锤定音的作战效果。
解放军第一批参战部队于2月17日清晨统一发起进攻,战至18日凌晨,越军第一梯队的各阵地基本被突破。黎笋集团为了迟滞中国解放军参战部队的进攻,不得不命令高平省北部的越军炸毁班翁水库,试图以水代军。在东线,则命令越军第3步兵师麾下的2团前出救援被困同登镇的5000余名越军。
而防守越南北部最前沿阵地的越军各部,只要是没有被解放军围困的,都被黎笋集团允许放弃阵地。解放军参战部队首战告捷,接下来就是实施战术上的清剿行动。
2月19日后黎笋集团才发现其北部战区兵力不足且兵力不集中的问题,进而匆忙组织二线部队前往迎战,派出号称越南正规军旗帜部队的316A师试探解放军西线部队的虚实,结果无济于事。
战场上一败涂地的越军不仅让越南丢失“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称号,还让黎笋集团在其盟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国运尽失。
假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在战前没有这种超前的战略眼光,解放军就不会在这场战争中越打越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就不会因此而迅速上升。
事后见高明
战前,邓小平一直强调南疆边境军民保持克制,在当时确实让世人觉得中国过于软弱,殊不知这道命令却让越南侵略者在舆论上失去了主动权,随后又在战略上犯了分兵作战的大忌,最后在战术上不得不转攻为守。
在交战过程中,解放军参战将士们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制定的作战计划,没有因为家仇国恨而失去理智,只是对越南实施有限度的惩罚,不仅让黎笋集团内部变得四分五裂,就连越南及其盟友实施称霸东南亚地区的阴谋都没法得逞,解放军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实现了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作战目标,从而得到了更多国家的尊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