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是共青团参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是中国青年创业精神的一面旗帜。我们将从档案中追寻共青城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几代共青人锻造并秉承的“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
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农业发展滞后、粮食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就业问题也愈加严重,成为阻碍工业化进程甚至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呼吁,掀起一场大规模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
1955年9月,上海召开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大会,陈家楼等五人发出“到农村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安家落户”的倡议。不到一个月时间,数千名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垦荒队。随后,中央作出上海青年到江西垦荒的决策。
1955年10月,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前往江西垦荒创业。
1955年10月15日,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98人乘列车向江西进发。队员们将团市委授予的锦旗挂在车窗,高唱垦荒队队歌,与亲朋告别。至1956年3月,先后三批共计1700余名上海垦荒队员,扎根在红土地上垦荒创业。
九仙岭下垦荒忙
1955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德安县八里乡九仙岭下的拖沟岭。九仙岭一带湖州荒山,荆棘丛生,人烟稀少,常有野兽出没。垦荒队员们白手起家,披荆斩棘,挖井开塘,垦荒种地,向着荒滩野岭开战!
垦荒队员挖井开塘、垦荒种地,向荒山野岭开战!
上海青年垦荒队员在共青城搭起茅棚、安营扎寨。
1955年11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从北京专程来到这片荒滩,与青年垦荒队员一起喝稀饭、吃咸菜,热情勉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艰苦奋斗,并为垦荒队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
1955年11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到九仙岭看望垦荒队员,并为合作社取名“共青社”。
1955年11月,胡耀邦题写的“共青社”。
1957年11月,“共青社”与其他合作社合并,迁往金湖乡,与当地下放干部和社员共建金湖农场。1958年3月,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正式成立。共青人持续发扬垦荒创业精神,让工商加外贸和农林牧副渔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为传统的垦荒牛插上了腾飞的双翅,开启了一个在万亩荒滩之上筑造新城的创业之路。
共青垦殖场旧址
1964年11月,余仕观任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他利用垦殖场自然优势,打破单一生产模式,带领共青人走上“板鸭起家”的发展之路。
让共青人“起家”的“共青板鸭”
1970年12月,共青板鸭厂办起鸭绒加工生产车间。工人自带缝纫机,自主研制分毛机,开始试制羽绒服装,成为共青城羽绒加工业的发端。羽绒加工业的起飞带动共青垦殖场各行业连锁发展,走上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工农商综合经营之路。
1978年,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听取了共青人创业情况汇报后给予充分肯定,并挥笔题写了“共青垦殖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外商到共青羽绒厂采购。
永续“共青精神” 建设活力新城
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到共青城,这也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看到发生的深刻变化,他欣然挥毫,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激励共青人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1984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再次来到共青城视察,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我省设立共青城市。10月2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据批复精神,正式下发《关于设立共青城市的通知》。12月28日,江西九江共青城市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
共青城市貌。昔日的荒滩如今已经变成青山绿水、高楼林立、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况建/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