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噩耗传开之后,全国人民都悲痛不已,北京天安门降半旗前默哀,许多老百姓都聚集在此缅怀祭奠。
当消息传到疗养院中,患有老年痴呆的继母夏伯根却突然清醒了几分钟,颤抖着说:“小平......走了啊!”
屋子里的人听到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陪着小平同志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除了妻子卓琳,就是这位只大了他五岁的慈母了。
也有人会好奇,小平同志为何如此尊重这位继母,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故事呢?
半个世纪的亲情
“我也去吗?我身份低微,怕是不配跟你们一起走。”
夏伯根紧张地捏着身上的围裙,看着面前的儿媳卓琳,不好意思地笑了。卓琳连忙坐到她身边说:“这是什么话?咱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是一起的。”
夏伯根眼圈红了,她连忙点点头,前几天的担忧和悲伤一扫而空,赶紧站起身去厨房接着忙活,想趁着还没出发回北京,多做几道本地菜给家里人吃。
1952年这时候,小平同志要被调回北京工作,得知消息的夏伯根就一直很忐忑,她刚加入这个家没多久,一想到又要分开就忍不住偷偷掉眼泪,这下知道是一起走总算放心了。
卓琳看着婆婆欢快的身影也放心了,自从她来到家里,整日忙里忙外,原本陌生的彼此早已熟悉了起来。
可眼看着这几天婆婆突然吃不好睡不好,小平同志怎么会没发现呢,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源头,这才连忙让妻子和她解释。
于是不久后,一家人就搬回了北京,从未出过远门的夏伯根看着热闹的首都,吓得连门都不敢出。
小平同志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繁忙的工作让他根本无法腾出时间,只能和妻子卓琳商量:“你们有时间可以一起出去走一走,等你也忙起来,奶奶就更没法出门了。”
“奶奶”是小平同志孩子们对夏伯根的新称呼,因为年龄本来就相差不大,又刚刚在一起生活,夫妻两人便也跟着用了这个称呼,倒也亲切自在。
从这天开始,卓琳便经常带着夏伯根和孩子们出门游玩,到了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地方,也很容易就会碰到熟人,她便跟大家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的婆婆。”
看到儿子儿媳毫不避讳地对外承认自己的身份,夏伯根心里热乎乎地,她也彻底放下心,开始努力适应在北京的生活。
很快卓琳的工作也忙了起来,看着两人忙得早出晚归,夏伯根心疼不已,她便又一次揽下了家里的事情。
每天清晨就起来做好早饭,照顾着孩子们起床,每天空闲时间就一边做着杂事,一边琢磨着怎么给家里人补身体,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这个家里越来越温馨幸福了。
也正因为此,不仅小平同志越来越尊重她,孩子们也对这个奶奶喜欢的不得了,多年后,三女儿邓蓉的书中还写道:
我的祖母不是父亲的亲母亲,但父亲对她极好,妈妈和祖母也不分你我,去上班后,祖母会照看整个家和孩子。
在这样平静又忙碌的日子里,一家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但让小平同志和夏伯根真正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母子情的,是在江西生活的三年。
在被通知要到江西去的时候,小平同志便提出,要帮夏伯根安排一个地方或者送她回老家养老,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实在不忍心她跟着自己奔波。
但夏伯根在得知情况后,却罕见地发了脾气,坚持要一家人一起去江西,她看着疲惫的儿子儿媳,怎么放心自己离开呢?
小平同志也被说服了,于是最终一家人一起来到江西南昌市的一座小院子里生活,在这里的日子跟北京完全不一样,一家人过得更加朴素起来。
曾经过惯了苦日子的夏伯根却非常坚强,上了年纪的她在家里忙活着家务,还在院子里种上了蔬菜,养起了几只小鸡,这个家的气氛变得活泼快乐起来。
小平同志在结束了辛苦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总能看到夏伯根和卓琳两人凑在一起,研究着怎么做菜,怎么酿酒,这个温馨的画面让这个坚强的战士也动容了。
他拉着两人的手,忍不住感慨道:“我们三个,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也活不成了。”
这段虽然艰苦但却温馨的岁月,成了一家人心里难忘的回忆,当小平同志再一次被调回北京之后,夏伯根也正式升为了“老祖”。
“这可是第四代了,您是所有人的老祖了。”家里人常常笑着打趣夏伯根,忙碌了一辈子的她也终于停了下来,安心地享受天伦之乐。
但夏伯根心里最心疼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小平同志,身体越来越不好的她时常坐在椅子上,等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像当年两人第一次相见时的那样......
前来探亲的“草鞋亲”
“我是小平同志的亲舅舅,这是他的母亲。”
1950年的春天,小平同志回重庆的消息传回了老家,小舅舅淡以兴便决定带着夏伯根去重庆探亲。
两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政治局门口,却被拦住了,警卫员看着眼前站着的一男一女,心里有些怀疑,这两人看着年龄都没多大,尤其是这个女同志,怎么也不像是小平同志的母亲啊。
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向上汇报了情况,这边等待着回音的淡以兴有些着急,夏伯根也很紧张,劝说着:“我们要不还是先找地方等着吧,怕是孩子在忙呢。”
虽说嫁到邓家多年,但她一直没见过这个继子,也生怕给对方添麻烦,这次也是淡以兴鼓励,她才敢离开老家,替去世的丈夫来看看这个儿子。
很快警卫员就得到了指示,这两人果真是小平同志的亲属,但因为正在开会,所以便交代他们把人先送到招待所休息。
而小平同志的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了深夜,结束后才匆匆来见两位亲人,但舅舅淡以兴却不知道,反而来了脾气,这怕是孩子有本事了,嫌弃自己这些穷亲戚了吧!
于是几人一见面,他张口就是指责:“贤娃子,你当大官就不认亲人?皇帝也有几个草鞋亲呢!”
小平同志连忙解释起来:“舅舅,我怎么会忘呢,实在是走不开。”几人聊了一会儿,淡以兴才高兴了起来。
他坐在椅子上谈起了已经过世的姐姐,谈起曾经那些年的过往,说到动情处,舅甥两人都忍不住湿了眼眶,可眼看两人聊得入迷,夏伯根在旁边越发不自在了。
好在淡以兴想起了她,连忙介绍起来:“贤娃子,这时你继母夏伯根,你不在,她给你老子送的终,这些年也是她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他将夏伯根这些年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听着这位继母的所作所为,虽说是第一次见面,小平同志也不由得起了敬重之心。
夏伯根听着很不好意思,她生怕大家误会自己的来意,连忙打断了这些话,不安地表示:“听说你回来喽,就想看看你好不好,就回去了,没有别的意思的。”
小平同志听到这话反倒急了,连忙拉住这位可敬的母亲:“夏妈妈,你肯定要留下来的,我们一起生活,给你养老啊!”
旁边的卓琳也点着头表示赞同,虽说她没想过会多一位只相差五岁的继母,但听完这些事迹,也忍不住想好好照顾这位慈母
夏伯根激动地掉下眼泪,她没想到身居高位的继子居然如此平易近人,也赶紧点头表示愿意。
从这天起,夏伯根正式来到了小平同志的身边,开启了延续半个世纪的一段母子缘分,那她到底做了什么,才让小平同志主动表示要照顾素未谋面的继母呢?
相差五岁的继母
1904年8月22日,小平同志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作为长子的他很被看重,因此5岁就被父亲邓绍昌送进了私塾学习。
从小就很勤奋努力的他成绩一直很优异,1919年,15岁的小平同志被五四运动启蒙了,心中也燃烧起了为国为民奋斗的想法。
因此在这年秋天,他考上了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得到了到法国深造的机会,这下父母都非常激动,但也格外担心。
次年,小平同志便登上了前往法国的客轮,从此离开了家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永远。
1926年,已经转到苏联求学的小平同志一边努力学习,一边为生活奔波,可他不知道,此时家乡的母亲却重病去世了。
因为担心儿子的学业,父亲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而是自己默默办好了一切后事,直到几年后,在上海见到弟弟的小平同志才知道这个噩耗,连着数日都恍恍惚惚。
而父亲邓绍昌一个人照顾着家里家外,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因此便娶了新妻子,也就是只比小平同志大了五岁的夏伯根。
出身嘉陵江船工家庭的她曾经嫁过人,但丈夫在留下一个女儿后就去世了,经人介绍后认识了邓绍昌,两个人也就走到了一起。
嫁到邓家的夏伯根接连又生下了三个女儿,要照顾着孩子和丈夫的生活,日子是很辛苦的,但生性坚强乐观的她觉得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可谁知道在小女儿出生的一年后,邓绍昌也去世了,只留下她和几个孩子,因为联系不到在外的小平同志,于是她决定一个人挑起这个家。
夏伯根操持完丈夫的丧事,便开始了一边织布种田谋生,一边操持家务的生活,几个孩子都被她照顾得很好。
而且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女人,她的眼光却很长远,总是拿在外救国救民的小平同志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不让他们放弃学习。
也正是因为这种熏陶,他的女儿邓先芙也顺利考上女高,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积极参加着革命活动。
夏伯根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却也从心里认为共产党好,她十分坚定地支持着女儿,自己也给战士们缝制鞋袜,贡献出了自己的心意。
1948年,当地游击队武装起义失败,女儿逃回了家里焦急地说:“有一名同志受了重伤,现在没有地方可以藏该怎么办?”
夏伯根毫不犹豫地表示:“快把人带回来,我去求大夫过来。”在她的帮助下,这名战士才死里逃生,并且在夏伯根的掩护下,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查。
但因为这个举动,夏伯根却被人举报了,虽然因为没有证据逃过一劫,可家里的所有家产和粮食都被特务收走了。
这样一个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一个家,坚定地支持共产党事业的慈母,小平同志怎么会不尊重呢?
就像俗话说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夏伯根和小平同志的这段母子缘分也就此展开,在之后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愈加深厚,一直到了生命的尾声。
1997年,小平同志去世的消息传来,此时已经98岁的夏伯根早已患上了老年痴呆,许久没有说话的她突然开口:“小平,走了啊!”
意识到自己视若亲子的孩子走了,她也没了求生的意志,从这天起,夏伯根水米不进,竟然是打算绝食离开了。
得知婆婆情况的卓琳连忙赶到疗养院,她不能接受失去丈夫的同时,再失去一个家人了。
卓琳拉着夏伯根的手哭了起来:“老祖,你也要离开我吗?我们三个,只剩下我一个可怎么活啊。”
认不出其他人的夏伯根却依稀还认得出卓琳,她似乎听懂了这句话,眼角也泛起了泪,这才重新愿意吃饭。
可从这之后,她的身体却还是一天不如一天,2001年,又坚持了四年的夏伯根最终也去世了,至此,曾经彼此陪伴的三人,只剩下了卓琳一个,那段曾经的岁月也渐渐淡去了......
结语
小平同志曾经在1992年视察珠海企业的时候,忍不住讲明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性,他常常说:“家庭是个好东西。”
也许是因为小平同志体会到,一个稳定幸福的家能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而这个家里,不可缺少的就是夏伯根这位伟大的母亲。
虽然是出身在偏僻的农村,自己也没什么文化,但她却拥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正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才给孩子带来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022年6月3日,纪念小平同志的电影正式在苏州上映,几十万群众纷纷赶往观看,这部电影里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带领人民富起来的小平同志,也让大家看到了他曾经生活中的样子。
而他们一家之间的情谊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也再次告诉了当代的年轻人,好的家风到底有多宝贵!
希望每一个已经或者准备养育孩子的父亲母亲,都能记住一点,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