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前后,蒋介石对抗日还是‘比较努力’的”。
这是毛主席对蒋介石在南京大屠杀中表现的评价,其中的意味值得人细究。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历经三个月的时间,最终以失败告终,上海沦陷。侵华日军将枪口对准了南京,乘胜西进,蒋介石见状紧急召开幕僚会议,商讨南京事宜。
在最初的探讨中,国民党将领大都主张放弃南京,最多也只是派遣少量部队“象征性防御”,因为刚刚过去的淞沪会战,以我军伤亡30万余人,日军伤亡仅6万余人的结局惨烈收场。
这些国民党将领包括蒋介石在内都对淞沪会战心有余悸,想保存有生力量,但就在这时,本是带病之身的唐生智却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主动请缨率领15万守军的誓死捍卫南京。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场战役竟会打得如此冤枉,牺牲的10万多守军里,竟有相当一部分人倒在了战友的枪口之下。
而南京卫戍长官唐生智最终也没有“与南京共存亡”,而是在日军攻进南京城的前一天晚上,和长官部的军官乘坐率先藏起来的小船连夜撤退出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拂晓,侵华日军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并残忍杀害了30余万无辜军民,那么,发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为什么要连夜乘小舟逃跑?
日军在南京城兴风作浪的时候,蒋介石到底在做什么?听闻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之后,毛主席又作何反应呢?
誓死卫城与临战逃脱
围绕在唐生智身上的争议一直有很多,比如他的蒋介石的矛盾,他的带兵作战能力等等,但要说最让人争论不休的,那当属南京保卫战中他的表现了。
上海沦陷后,日军调转枪口直指国民党心脏南京,国民党内部就“要不要派兵死守南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因为经历过淞沪会战之后,国民党军队死伤严重,部队残破,士气低落,战斗力严重锐减,根本就没有实力与正在势头的侵华日军抗衡。
且南京城在地理位置上比较特殊,失去了上海,芜湖又被攻占,敌人可以长驱直入,合纵包围南京,且南京城的退路又被汹涌的长江水阻隔,在战术上就形成了绝地。
所以当时包括李宗仁、白崇禧在内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都认为应该主动放弃南京城,待部队养精蓄锐之后再战也不迟。
但是蒋介石却表示:“南京一定要守。”并且他还希望南京守军起码坚持一个月以上,他之所以这么说,其实就是在等苏联出兵。
因为,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曾跟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虽然这个条约并不是明面上的“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
但是考虑到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如果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苏联也会有相当大的概率出兵牵制日军。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蒋介石才决定至少要坚守南京一个月,拖也要拖到苏联的大炮坦克。可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南京城仅仅守了12天就被攻破了。
当时南京防御一事最关键的就是“选将”这个问题,但是参加会议的将领们面面相觑,都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只有唐生智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守卫南京。
他表示:“大敌当前,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生智的话让蒋介石连连点头,就这样,身体抱恙的唐生智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火速奔赴战斗一线。
并且在唐生智就任卫戍司令一职之时,蒋介石还调了10万士兵,奔赴南京战场。
为了这次战斗,唐生智做了十足的打算,12月1日日军正式发起进攻,而早在11月下旬,唐生智就已经确立了保卫南京的战斗部署和序列。
将15万人的部队依次分开,按照重点防卫带动全城固守的思想,唐生智和南京守军已做好决一死战的阵势。
12月4日至8日,日军杀红了眼,用飞机大炮等先进武器同守军展开了激烈交战,唐生智带病亲自驾驶坦克车前往阵地督战,可见其决心之大。
12月9日,时任侵华日军华中司令的松井石根,命令飞机在南京上空抛洒“劝降书”,唐生智见后十分气愤,下达了第36号命令:誓死顽抗,与阵地共存亡。
并且唐生智还下令收缴所有船只,不许任何人私自乘船逃跑,战斗异常激烈,松井石根在日记里写道:“雨花台的意思不再是‘天上洒落的花瓣’,而是布满了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
随着战斗时间的拉长,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的差异也就显现出来了,不但伤亡惨重,就连兵工厂、火药库等重要设施也被日军占领了。
逃到江西的蒋介石连忙给唐生智发去二条急令,让其“相机撤退。”
命令发出的第二天,1937年12月12日早上,唐生智为了保存军队有生力量,草拟了撤退计划,让各部队迅速撤离战场。
当晚,唐生智就和司令部的将领们乘坐小船先行离开了南京。
在南京保卫战还未打响的时候,蒋介石的本意是“死守南京,等待国际援助”,但是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部队的伤亡也在飞速增长,并且国际也没有出兵的打算。
从唐生智的战略部署来看,有一定道理,而问题出在了部队的战斗力上。
虽然日军在南京方面的兵力只有10余万,但这些人都是久经战斗的老兵,战斗丰富。而中国守军虽有15万人之多。
但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缺乏经验的新兵,再加上日军的制空、装备优势,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唐生智作为卫戍长官,制定防守战略,亲赴战场,坚决守城,这是他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是他在制定撤退方针的时候,却太过潦草,甚至都没来得及制定突围具体方针,就草草撤离了,导致南京守军乱作一团,命令传达不及时,甚至出现了相互残杀的情况。
总的来说唐生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表现功大于过,但是相比于这个部下,蒋介石可就相去甚远了,在南京问题上蒋介石有两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临时换将,拼凑起来的守军
1937年1月2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侵华日军,他写道:“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似此兽类暴行,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
1938年5月12日,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到:“雪耻。敌寇若不消灭,何以维护人道。”
这么看来,貌似蒋介石也为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痛恨不已,但是细细观察就能发现,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时驻扎在东北的是实力强劲的奉系军团。
日军为了侵略东北,制造皇姑屯事件,将奉系军团的首脑张作霖炸死,巩固奉军的任务落在了张学良头上。
但此时张学良已“改旗易帜”,效忠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眼见炮火就要打到家门口了,张学良赶紧给蒋介石发去电报,询问下一步打算。
谁料蒋介石连发几封电报,告张学良:“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侵略者已经攻进东北了,蒋介石还是主张不抵抗,甘愿把东北让给日军,实在是可恨。
蒋介石的消极抗战思想,还可以追溯到1933年“长城抗战”时期,当时正在前线与红军作战的国民党军官。
看到日军侵略我国领土,纷纷上书请求派部队北上抗日,毕竟内战再重要也远远没有侵华日军可恨。
但是蒋介石却又一次对这些爱国将领的请求置若罔闻,他给这些将领们发去了一封长达八百字的“手令”,命令这些军官必须执行命令,否则就是“偷生怕死”的逃兵。
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遵循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思想,这一点在南京保卫战中也可以体现。
当时留在南京的部队,大部分是一些刚从前线退下来、筋疲力尽的士兵,比如孙原良的第88师、宋希濂的第36师。
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后来蒋介石还给唐生智派去了10万人的援兵,但是这10万人的援兵并不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
里面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士兵刚刚结束新兵训练,他们严重缺乏战斗经验,甚至有的还是第一次上战场,连靶都瞄不准怎么可能打到经验丰富的侵华日军?
而攻城的十万日军可都是经历过数十场战争的老兵,无论是经验还是装备都比蒋介石派出的十万援军要强出不少。
还有一点,那就是南京城的卫戍司令一职,当时唐生智刚刚生过一场大病,身体十分虚弱,为了养病他已经许久未上过战场了。
且唐生智在国军将领中的战斗力只能算一般,并不是蒋介石的王牌战将。
但是蒋介石却依旧让唐生智火速上岗了,其中有几点值得深究。
鲜明对比,国共态度
刚刚结束淞沪战斗的蒋介石想必对日军的战斗力非常清楚,但是却依旧拼凑起残兵败将,随意任命了一个大病未愈的司令,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军队力量。
并且在淞沪会战中吃了大亏的蒋介石,还提前将大量的通讯设备和战斗机运往了后方,这也是南京保卫战惨烈失败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对于南京防御问题,蒋介石有一定的矛盾性。他拼凑军队、指认将领不过是为了给南京人民一个交代。
而用败兵和唐生智,也是为了在“给人民交代的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罢了。
因为对于南京,蒋介石还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不得不提蒋介石在南京问题上另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分依靠列强。
早在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就表露过这种倾向,连续电令张学良不抵抗,就是希望近在咫尺的苏联能够“搀一把手”。
可是他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苏联并没有出兵的打算,而是萌生了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打算”。
南京大屠杀时,蒋介石又一次犯了错误,早在开战之前,国民政府就试图和苏联交涉,想借机恢复两国之间的关系,顺带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苏联只能此时还要担心德军的坦克,根本就无暇顾及南京的情况,因此苏联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不断拖延与蒋介石的谈判。
结果可想而知,将全部精力放在国内战场上,一味忍让,对于日本的侵略只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对于南京大屠杀,蒋介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反观坚定抗日的共产党队伍,中共中央一众领导人,在听到日本在南京做出的恶行之后,都当场拍案大怒,誓死要与残暴的侵华日军抗争到底。
毛主席更是悲痛不已,低着头久久不语,心中也坚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几个月后,毛主席加班加点赶制了《论持久战》。
他一再强调:日本的残暴行径终将迎来中国人民的反抗!
1938年5月26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作了报告,毛主席认为,抗日终将胜利,并作出指示,八路军的作战方略基本是游击战。
八路军即使在缺衣少食,装备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发动游击战也要与日军抗争到底,直到将日军赶出中国的那一天。
朱老总这个铁骨铮铮的将领,双眼也蓄满了泪水,攥紧拳头表示,要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
反观蒋介石,即使毛主席已经三番五次,言明了抗战的重要性,却仍是执迷不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战场,对日军一味放纵。
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时“逼蒋抗日”,到后来的七七事变爆发,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一直采取被动的方针。
甚至到危难关头才肯出兵抗日,这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南京大屠杀的发生与蒋介石有某不开的关系。
而毛主席和所有中国人民,一直都没有遗忘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
自2014年2月27日之后,每一年的12月13日都被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侵华日军的恶行会被永远刻在耻辱柱上。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