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可以交还给中国,但香港必须由英国人管治,否则,英国将考虑以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
1982年,携马岛战争胜利之威,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踏上了中国土地,与有钢铁公司之称的邓小平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一场针尖对麦芒似的谈判。
谈判一开始,互不相让的两方就在香港主权和治权的归属上陷入了激烈的争锋冲突。
撒切尔先声夺人,理直气壮地表示,如果没有英国人的治理,香港的繁荣无法保证,中国四个现代化也失去了香港这一重要依靠。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眼见邓小平不动如山地驳斥了自己的说法,撒切尔图穷现匕,突然来了一句:“英国将考虑以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
咄咄逼人的铁娘子所发出的这一句武力威胁,瞬间让谈判现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虽然日不落帝国早已不复当年荣光,但毕竟刚刚打败了阿根廷,军事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只见78岁高龄的邓小平丝毫不为所动,他心中早已成竹在胸,今天的这个局面,毛主席早已预料到,并为此做了几十年的详细准备。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己岿然不动”。
撒切尔话音刚落不久,小平同志就四两拨千斤一般,三言两语之间就将铁娘子的嚣张气焰消灭得粉碎,让大英帝国的首相在北京跌了一个大跟头。
那么,邓小平是如何让撒切尔彻底打消管治香港的念头的?
香港顺利回归,又和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
(一)勒马深圳河 毛主席暂不解放香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香港最终能够以繁荣稳定的姿态完完整整地回归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离不开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
1949年,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大江南北到处传檄而定。
当年,林彪麾下的四野第五纵队已经攻克了华南第一城广州,兵锋直逼英国人占领下的东方明珠——香港。
港英当局如临大敌,不抱一丝幻想,加紧备战。
这年一月份,英国内阁就多次组织策划增兵香港,筹划在香港面临可能到来的战争,香港的英军总兵力整整增加到了4个旅。
同时,葡萄牙方面也不敢怠慢,急忙部署舰艇往来澳门附近洋面巡航。
从当时实力对比来说,解放军早已不是百年前清军的水准,加上港澳紧邻大陆,并非台湾海峡那般难以逾越。
只要一声令下,区区4个旅的英军很难在狭小的地域内有何作为。
正当外界认为中英之间必有一战之时,解放军却突然停下脚步,放过了唾手可得的香港、澳门。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我方甚至只派出了保安性质的人员前往港澳边界线驻扎,未动用野战主力驻扎边境,严防双方发生冲突。
按理来说,中共早已宣布不承认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强加到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坚持绝不放弃港澳两地的主权。
此时明明可以轻松拿下港澳两处弹丸之地,为什么要继续任由英葡两国占领领土?
对于暂不解放港澳,早在内战初期,毛主席就如此说到:中国那么多地方还没有处理好,现在不急于处理这块小地方。
到了1949年2月,他又对苏联方面谈起过,“目前大陆的事情比较好办,但是海岛上就要采取另外一套灵活的办法”。
这套灵活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大字——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二)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香港这只下金蛋的鹅
要想解释清楚中共对香港政策的特殊处理,就得先了解清楚建国初期我国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
随着中国一边倒外交的确立,当时美国将红色中国认准为同苏联一样必须要予以遏制封锁的对象。
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华全面禁运,任何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全部不准运往中国。
加上国民党军舰的严密封锁,上海、青岛、厦门这样原先传统的国内进口枢纽立即在外贸方面遭到了沉重打击。
美国的禁运清单中不但包括了枪支弹药、武器技术在内的军事用品,也包含橡胶、石油之类等影响国计民生的物资,加上精密机器设备等,一共多达1700多种。
虽然我国已经和苏联东欧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一定程度抵消禁运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例如橡胶这类主产于东南亚的特殊物资难以从苏联方面获得满足,仍然少不了从西方进口。
巧合的是,美国的封锁网络并非天衣无缝,香港,这个远东最大的自由港成为了美国人百密一疏的最大漏洞。
源源不断的马来西亚、印尼橡胶、志愿军战士急需的药品、钢铁、石油燃料、高精尖机器设备从全球四面八方经香港这个中转贸易口岸进入内地。
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缓解了我国经济工业建设的燃眉之急。
据共和国发展史一书统计,封锁严厉的1951和1952年,香港与内地的进出口商品总值各自占到了将近62%和53%的比例。
中国一方面对港澳输出肉禽蛋等农产品以换取至关重要的外汇。
另一方面是从港澳进口成批的工业产品。在改革开放之前,香港成为了中国对资本主义世界沟通贸易的最大中心枢纽。
有意思的是,苏联人因为被西方封锁缺少橡胶,斯大林不得已亲自电告中共,请求中方从西方转售橡胶给予苏联。
在朝鲜战争最激烈的关头,橡胶这种战略物资的价格飙升了一半,是中美两国紧急抢购的硬通货。
正是通过香港这个口子,中国才得以从爱国华侨、东南亚商人手中购得橡胶以支援朝战(其中爱国华侨李引桐通过港澳为我国引进了21万吨数量的橡胶)。
陈云同志对于香港的角色这样描述道:要充分利用香港作为跳板,加强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联系,放弃香港市场,于我不利。
在60年代初期,香港还成为了我国进口粮食的重要渠道,连续4年进口了500万吨粮食(其中绝大部分从香港进入),极大地缓解了内地粮食紧缺状况。
除了是一只下蛋的金鹅外,香港的作用还体现在了新中国分化瓦解西方阵营、在中苏一边倒外交中留后手上面。
(三)拉拢英国 在一边倒外交中留后手
作为国际现实主义政治的老手,英国人一直奉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外交政策。
相较于过分看重意识形态斗争的美国来说,英国在处理中英关系上显得成熟了许多,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率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这就给了我国以纵横捭阖的空间。
例如前面提到,朝战期间内地从香港收益颇多,美国人知道后曾对英国施加以强大的压力要求在港执行同样的封锁。
港英当局出于贸易利益考虑,阳奉阴违,睁一眼闭一眼,继续“纵容”陆港贸易。
也就是说,出于忌惮解放香港,英国人在中英关系中会变得更加谨慎,就像被抓了一条小辫子,不敢像美国那样肆无忌惮地对华禁运。
这一点周恩来也看得十分清楚,他说:“将香港留在英国手上,我们反而主动”。
无论是挑拨英美关系、分化资本主义阵营,还是以香港为跳板向东南亚扩散影响力,都有一番文章可作。
此外,留住香港这一资本主义窗口也是对苏联人留了一手。
尽管中苏之间建立了亲如同志的关系,但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阴影始终存在,适当性加以预防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贸易大受影响之后,香港的重要性愈发地体现了出来。
但是需要指出一点的是,毛主席做出让香港暂时留在英国手中的决定是有前提条件的。
香港只能作为经济城市而不能成为反华军事基地、“独立城市”,要防止港澳内部滋生反共暗流。
打造陆港生命纽带 积极统战香港
为此,中国既在政治上不干涉港英政府,也与港英当局保持友好合作姿态。
另外也积极以“三辆快车”、“供水工程”等重大援助手段解决香港同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维护香港自由港繁荣,在港人中赢得民心,打造陆港纽带、生命线,使得香港与大陆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其中尤以东江供水工程最为重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缺少淡水这一顽疾令相当多的市民苦不堪言。
遇到干旱年份,4天才能供一次水,男女老少大街上排队接水是常有之事,有时候为了一点涓涓细流,排队时还大打出手。
港英政府也想过建立水库、船只运输淡水等方法,却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香港的缺水状况牵动着一河之隔的同胞。
在63年,由中央下令拨款,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挤出了3800万元动工修建了东江供水工程,引东江水源供给香港,从根本上解决了香港的用水荒。
据统计,在修成后35年的时间内,超过267亿立方米的淡水自东江输送往香港,80%左右的香港淡水供给都离不开这项工程。
为感谢中央动工修建这一利港利民工程,香港各界人士派人送出了印有八个大字的锦旗:“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大陆方面对香港不计成本的援助俘获了香港民心。
尽管直到毛主席离世都没有正式同英国进行香港交割谈判。
但实际上通过这二十七年的统战工作,香港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和大陆深深绑在了一起,接下来让一个繁荣的香港完整和平地回归到祖国手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后来的一国两制实质上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尊重历史现实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力求妥善解决这一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就在1974年,毛主席与邓小平同前来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会谈,谈到香港问题时,他用手指了指邓小平:“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去办了。”
(五)小平承接香港回归重担 撒切尔无力回天
随着1997年的临近,中英两国的这笔账是时候要算个清楚了。
1982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正面交锋。
撒切尔一上来就以一种不容质疑、“理直气壮”的姿态进行会谈。
她先后列举了一连串所谓香港繁荣离不开英国人治理的论据来试图保有香港治权。
邓小平轻松反驳道,香港的繁荣昌盛归根到底决定于中国收回之后如何治理,并非一定要在英国人的管辖之下才能永远保证。
眼看为这次谈判准备的一个又一个招数被邓小平破解,此行即将落得两手空空。
撒切尔终于按捺不住,将最后一个“杀手锏”摆了出来:“如果治权不保留给英国,我们将考虑以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
这一番话等同于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当即令谈判双方来到了一种退无可退的境地,放一般人身上很可能会慑于马岛战争而屈服于英国。
不过对于经历过数十年革命战争锤炼的邓小平来说,这点威胁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的虚张声势。
香港不是马岛,且不说军事上中国阿根廷的军力差距,只要切断东江供水系统,几百万人的香港就会陷入绝境,即使英国强行保留,也只会白白将东方明珠砸在自己手里。
心有底气的小平看穿了对手强大姿态下的虚弱,斩钉截铁地回应到:“中国人穷是穷了一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这句话一下子击穿了铁娘子最后的心理防线,她只能无奈地接受中方提出的谈判条件,悻悻地返回了英国。
可以说,邓小平圆满和平收回香港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布局的基础上完成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