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让我们继续整理秦朝历史吧~
一、秦始皇东巡: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东巡,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巡视各地风景,希望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曾经在东巡的时候派徐福寻找蓬莱仙山,也是为了求取此药,并且在东巡路上留下了泰山刻石等一系列的文物,最后秦始皇死在东巡路上。
秦始皇在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五次东巡。
第一次东巡,是发生在始皇统一霸业后的第二年,当时秦始皇东巡的目的是为了视察而已,所以这一次的东巡并没有走很远,只到了陇西、回中后便打道回府,毕竟建国初期,始皇手上的政务也是比较繁重的。
第二次东巡,始皇去的路线显然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较第一次长了许多,东巡一路直到泰山,并且进行了泰山的封禅之行为,并且在第二次东巡中,始皇相信了徐福长生不老之说,开始了一辈子的求药之路。
第三次东巡,行程显得十分匆忙,因中途遇刺客后仅到达琅琊后便打道回府。
第四次东巡,秦始皇一行人到达了碣石。
第五次东巡,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行程,秦始皇在回程的路上病死。
1.1、封禅:公元前219年
封禅是一种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礼。
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
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
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
封禅之礼,最初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今已佚。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的论封禅: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代,而管仲本人记得有十二个。
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受命后举行封禅典礼。
帝王受命要有十五种不召而来的祥瑞体现,这样才能举行这种典礼。
《管子》一书出自战国齐稷下学派手笔,因此或许代表了这批阴阳家们对封禅的看法。
二、秦攻百越之战:公元前219年
秦攻百越之战亦称秦始皇三征岭南,包括3次战争。
第一次为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称为秦瓯战争;
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百越之战,该战结果为秦朝占领了百越之地,设置了南海、桂林及象郡三郡;
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ōu]骆国之战。
这些战争使岭南地区首度成为现代中国地理区域内统一政权(秦朝)的领土。
汉平南越之战后,岭南真正意义上全部纳入大一统政权版图,约在清朝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基本瓦解,该地区完整纳入到中央集权体制下。
2.1、筑修灵渠:公元前219年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称为陡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它开凿于秦代,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1988年,灵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且是国家4A级景区。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三、秦蒙恬攻匈奴之战:公元前215年
蒙恬攻匈奴之战,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起,秦朝为降低匈奴对首都咸阳及关中地区的威胁而进行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蒙恬率秦军夺取了河套附近地区,保障了秦朝首都及附近地区不受匈奴侵扰。
四、修筑长城:公元前214年
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的军事工程,其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15个省市自治区,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长城的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
“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
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
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ài]、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
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分。
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包含有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3个区域。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4.1、孟姜女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其人物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
“孟姜”,孟为庶长子或庶长女,姜为姓,是美女的象征性称呼,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如《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章》有句“彼美孟姜”。
五、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前212年
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诗、书、百家语”、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的历史事件,是古代文化专制的代表性事件,《史记·儒林列传》称“焚诗书,坑术士”。
商鞅曾教秦孝公“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
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一词出处是西汉孔安国(孔子十二世孙)《〈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在此之前《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支持“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始皇长子扶苏的话“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可知,秦始皇所坑掉的“诸生”中,固然有一部分术士,但也有不少是“诵法孔子”的儒生。
而反对“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这无法用来证明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他们认为“焚书”并未废除儒学,儒家学说在焚书之后仍然存在。
然而无论如何,焚书坑儒都是秦朝对儒家的一次沉重打击,使得儒生与秦朝离心离德,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六、秦始皇兵马俑:公元前247-前208年
兵马俑,又称秦始皇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西阳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
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
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考古探明兵马俑坑共有四个,首先发现的一号坑面积最大,二号坑和三号坑次之,三坑呈品字形排布。
1996年2月22日,考古队又发现在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还存在着四号坑。
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沙丘之变:公元前210年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秦始皇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其长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向胡亥表示:“商汤、周武王都攻打了自己君主,卫出公出兵欲杀他的父亲,而卫国人称颂他的功德,立大功者不必拘泥小节”,要胡亥夺取帝位。
胡亥答应以后,赵高威胁丞相李斯,说扶苏会以蒙恬任宰相,如果想要长保权势,就应该加入阴谋,如此则可以享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的长寿,孔子、墨子的智慧。
李斯于是同意了。
李斯和赵高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当时称“鲍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
回到咸阳后,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而扶苏与蒙恬皆被赵高假称秦始皇命令而杀害,扶苏被赐死而自缢,蒙恬被斩杀。
7.1、赵高
赵高(前258年-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及秦朝政治人物,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沙丘之变和望夷宫之变的主谋、策划者,最后被子婴派宦官韩谈刺杀而死。
秦朝二世时赵高为丞相,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
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
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 另立子婴为秦王。
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
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司马迁著《史记》时没有为赵高单独立传,赵高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蒙恬列传》中。
7.2、扶苏
扶苏,姓嬴,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皇长子。
扶苏素有贤名,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严峻政策,因而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留遗诏让扶苏继位,但赵高、胡亥秘不发丧,矫诏赐死扶苏,改立公子胡亥为帝。
当时天下尚不知扶苏已冤死,或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后来陈胜、吴广发动大泽起义反秦时,便假称“公子扶苏”起兵,以号召响应的武士。
八、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前207年
秦二世(前230年10月29日-前207年10月1日),是秦朝的二世皇帝。
公元前210年—前207年在位,嬴姓,名胡亥,后人多称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
秦二世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公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
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胡亥在赵高与宰相李斯的帮助下,秘不发丧,发动沙丘之变,赐死扶苏,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而即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的大泽之变,六国旧贵族也乘机各自复国。
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女婿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24岁。
8.1、望夷宫之变:公元前207年
望夷宫之变,又称望夷之祸,是秦朝灭亡前夕,丞相赵高害怕秦二世追究责任,与女婿阎乐等合谋杀害秦二世于望夷宫的事件。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冬,赵高杀丞相李斯。
同年夏,秦军将领章邯[hán]在军事上接连失利。
赵高数次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害怕,派长史司马欣求见赵高,为赵高所拒。
司马欣逃归章邯,对章邯说“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而楚军将领项羽急攻秦军,虏王离,不久章邯被迫降楚。
而之前,赵高多次对秦二世言“关东盗毋能为也”。
及项羽虏秦将王离等钜[jù]鹿下而并继续进军,章邯数次战败向朝廷求助皆为其所拒。
如山东六国皆纷纷复国,关东之地尽皆叛秦以应诸侯。
赵高对此非常惶恐,担心秦二世知道这些实情。
于是赵高就想发动叛乱,但他不知道朝廷官员的想法。
在秦二世三年八月已亥,赵高策划了“指鹿为马”事件,大肆清除异己。
而与此同时,楚将沛公刘邦亦攻入武关,并派人私下会见赵高。
赵高担心事发,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秦二世,自立为王。
九、秦末民变:公元前209-前202年
秦末民变,又称为“秦末农民战争”或“秦末农民起义”,指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的战争。秦灭楚后楚地流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
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响应,其中属原楚国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前208年十一月至前207年七月,项羽率诸侯联军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
之后,项羽分封天下,中国陷入楚汉战争中,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结束战争。
9.1、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即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陈胜与吴广发动的反秦起事,亦是秦末民变的一部分。
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9.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公元前208年到公元前207年),秦军与诸侯联军(楚军项羽部队以及其他诸侯的军队组成)在钜鹿(古郡名,今巨鹿县)展开的一场大决战,最后项羽部队为首的诸侯联军获胜。
巨鹿之战是秦末民变中诸侯消灭秦军主力之一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十、子婴投降刘邦:公元前207年
秦王子婴(前240年-前206年1月),嬴姓赵氏,名子婴,史称秦王子婴和秦降王子婴,是为秦朝最后一位君主,在位仅46天。
子婴身世并无定论,可能是秦始皇赢政之弟、堂兄弟、子、侄子(成蟜的儿子)、或孙子(最普遍的说法)。
其性格仁爱且节制,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时,子婴曾就二世杀死兄弟、功臣之事向二世进谏。
胡亥被弑后,中丞相赵高迎立子婴继位。
子婴即位五天便设计谋杀赵高,全族诛杀。
《史记》指赵高企图招引义军到咸阳及承诺杀死所有秦朝宗室,子婴得知就先下手把他杀死。
《赵政书》则指赵高为章邯所杀。
刘邦进入关中,子婴向刘邦军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不久,项羽率军抵达关中,便杀死子婴和他的妻子儿女,并进行了大屠杀。
十一、西楚:公元前206-前202年
西楚,是秦汉之际的诸侯国,存在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上承秦朝、下接西汉。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尊楚怀王熊心为楚义帝,接着分封了包括自己在内共十九位诸侯王与两位列侯。
西楚是项羽之国,首都在彭城,辖地有三楚的西楚、东楚与梁地共九郡,国号“西楚”,往往亦简称“楚”。
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还定三秦,楚汉战争开始。
经过三年多战争,西楚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初被汉与其他诸侯联盟所灭,西汉成立。
据《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汉书·项籍传》所载,秦亡后,项羽分天下诸侯,以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但二部史书均无记载“西楚”九郡之名。
据姚鼐[nài]《项羽九郡考》的说法为梁地二郡:砀[dàng]郡、东郡;楚地七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东海郡、东阳郡、鄣郡、会稽郡,合计九郡所辖之域约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淮河流域及江南部分、江苏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
11.1、项羽
项羽(前232年3月29日-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期军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七岁后随叔父项梁迁吴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后被楚怀王(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楚怀王熊槐,第二个是义帝楚怀王熊心,熊心是楚怀王熊槐之孙,楚顷襄王熊横堂侄,秦末诸侯王之一。
这个后楚怀王熊心就是前楚怀王的后人,熊心在楚国亡国之后,一直都隐藏在民间,后被范增发现,扶植这个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以得到众人支持,被封为鲁公。
前207年,在秦朝覆亡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五万,大破秦军五十万。
起兵三年,称霸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仅二十五岁。
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
而项羽自恃武力,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发生“霸王别姬“,最终自刎于乌江。
项羽常被认为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
从古至今,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11.2、虞姬
虞姬,又称虞美人(约前233年-前202年),名虞或姓虞,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
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
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结局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项羽兵败时,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传说。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较少,甚至连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
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推测"虞"是美人的姓,《辞源》备有此说。
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
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
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团。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