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已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
这句歌词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吟唱过后,你会发现这是电视剧《亮剑》主题曲的歌词,旋律动听,激昂振奋。
剧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一定是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他作战勇猛,指挥卓越,打过许多硬仗恶仗。可李云龙性格乖张,好打不平,人生评价褒贬不一。
其实,李云龙现实中的原型王近山更为传奇,他有许多称号——“王疯子”、“瘸腿将军”,“吴下阿蒙”...
去掉副参谋长名称
1978年5月10日,北京中南海。
肖永银少将颤颤巍巍,手持一张草纸,走进了邓小平的办公室。正在办公的小平同志抬头一瞧,眼前的肖永银将军欲哭无泪,脖颈通红,像憋着什么难受劲。
邓小平:“怎么了?”
肖永银将手中草纸放在桌前,全程一言不发。
邓小平察觉到一丝怪异,开始阅读这份“报告”。片刻,邓小平含泪将纸放下,神色忧郁。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报告或者文件,上面写的是一份悼词,由肖永银亲自题写,悼念对象是他曾经的老领导——王近山。
5月10日当天,一代战将王近山,在南京军区逝世。
肖永银在王近山底下当过兵,他在解放战争中和老领导王近山打过许多漂亮仗,对王近山饱含敬佩之情。他心潮涌动,奋笔疾书,歌颂了王近山中将传奇又不平凡的人生。
邓小平只看了一遍,也许不愿沉浸在这份哀痛之中,他说:“王近山,我对他熟得很呐。你再修改一下,把他‘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几个字圈去。”
肖永银不解,邓小平继续说:“用‘顾问’两个字代替!”
次日,中央军委补发任命通知:任命原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同志为南京军区顾问。
为何邓小平要除去副参谋长一称,改为顾问?邓小平和王近山又有什么渊源呢?让我们从他们之间的趣事,管中窥豹,了解一代战将王近山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疯子”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家里是当地贫农。
王近山打小没受过私塾教育,8岁就给地主家放牛,13岁做起了长工。事实上,黄安县地处大别山,王近山还真就是一个在大别山编筐的。
1930年6月,王近山参加了革命,在红四军徐向前手下做机枪连连长,当时他还未满15岁。大伙对这个“小孩子”取名“小连长”。
就在红军时期,王近山的疯子性格闻名四方面军。一次战斗中,王近山和一名国民党士兵殊死搏斗。他用刀砍,用牙咬,用脚踢,好似一头疯牛,奈何敌人身高体壮,比王近山个子大许多,始终占不了上风。
于是,他心生一计,抱住敌军,一路翻滚,两人齐齐掉下山崖。国民党士兵当场身亡,王近山也被山崖上的石头砸破了脑袋,头顶上宛然一个血洞。
赶来救援的红军战士看到这一场景,直呼:“王疯子!”于是,王近山疯子的美名散播开来。
他浑身是胆,不惧生死,在之后的战斗中常常保持无畏向前的意志。总指挥徐向前特别欣赏王近山这股子劲,把他视作爱将。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江油和国民党刘湘的川军拉开战斗。
王近山奉命任先锋队队长,一头奔向敌人的封锁线。面对敌人机枪扫射,他毫不畏惧,抡起大刀朝敌人脑袋上砍去。国民党被这样一位“修罗”吓破了胆,于是集中火力朝王近山开枪。
王近山眼中没有你我之分,敌人越疯狂,他也越疯狂。不幸,一梭子弹打来,王近山只觉胸口一痛,像被蚊子叮咬了一下。他管不了这么多,继续冲锋,几步过后,他便中弹昏迷。
后方徐向前望见爱将倒下,心急如焚,他大声呼喊:“王近山!王近山!”不顾他人阻拦,一意离开指挥部,向王近山奔去。
匪夷所思的是,听到主帅呼喊他的名字,王近山奇迹般苏醒过来。他语出惊人,对附近的战士说道:“快把我抬回红旗下。”
接着,王近山好似重生,继续抡刀战斗。敌人眼见此状,如同看见鬼神,势要将这名疯子击毙,朝他的头部瞄准开枪。王近山脑袋被一颗子弹击中,停止了冲锋,倒在徐向前脚下。
就在大家痛哭流涕,感叹王近山为革命牺牲的时候,徐向前发现,王近山仍有微弱的呼吸,他竟然没有死!
如果之前有人对王近山的名誉还有质疑,这下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吴下阿蒙”
1936年,王近山随红军改编,被分配到129师386旅772团任团长。他离开了徐向前,在刘伯承和邓小平麾下战斗。
刘伯承是一位儒将,谈兵论战,旁征博引,魅力十足。他的气势,深深吸引住王近山,使王近山打心底立志,成为刘伯承这样的名将。
其中,政委邓小平对王近山影响颇深。他目光如炬,用人有道,认为王近山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抗战时期,他不止一次帮助王近山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有时候,深更半夜,王近山敲响师部的门,向首长借阅资料学习,邓小平和刘伯承竟还未入眠。他们早就等着王近山呢!
刘伯承对王近山讲过:“你粗枝大条,很像张飞。张飞虽是一代名将,但我不提倡你做张飞。你应该多多加强学习,成为智勇双全的吕蒙。”王近山铭记在心。
其实从外表上,一般人无法认出王近山。他中等身材,面容白皙,眼神极为和善。讲起话来温文儒雅,口齿清晰。
任谁也不能将白面书生和“王疯子”一词关联起来。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点下,王近山培养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渐渐有了“吴下阿蒙”的美誉。
这个称号,来源于一次特别亮眼的歼灭战。
1943年,王近山所在386旅改编为太岳兵团,王近山任太岳第二分区司令员。他率领16团2000多名官兵夜行百里,埋伏在临汾县韩略村附近的山坡上。
早前,王近山派侦察员穿梭在临汾县各处交通要道,目的比较奇怪——他要获取日军的行动,找仗打。
其他团的指挥都是师部旅部下达作战指令,王近山不吃这一套,他喜欢自己吃肉,靠的是他不同于别人的战略嗅觉。
据侦察兵汇报,韩略村一带常有日军出没,伴随卡车装甲车行动。王近山闻到了战利品的味道,果断出击,在这一带设下埋伏。
他和全团人员趴伏在山坡上,这里地势险要,是个背坡,下面又是庄稼地,庄稼枝丫高耸,善于隐蔽,非常适合打伏击战。
10月24日凌晨,16团战士全部到达预定作战地点,悄咪咪等待猎物出现。一等几个小时,王近山却坐怀不乱。幼年农村打猎的经验教会他,一个好猎人不需要好的工具绳索,需要坚定不移的耐心。
8点,猎物上钩了。从临汾方向,传来嗡嗡的汽车轰鸣声。拐过一个直角路口,3辆小汽车,13辆卡车出现在视野中。卡车上有众多日军指挥官,个个衣冠整洁。随行的几十名日军士兵,分列道路两侧,像极了交通警察。
王近山一瞧,精神一振。他安抚好战士激动的情绪,提醒大家务必沉住气,一直等到卡车行驶到了雷区,负责断尾的6连打响了第一枪。
...
遭受埋伏的日军反应过来,着急下车应战。不过我军居高临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机枪如潮水般向日军扫去,随之数百枚手榴弹从天而降。
日军不过百余人,指挥官又居多。很快,王近山发现日军仓皇逃窜,无力组织反扑。他当即令司号员吹响集结号,身先士卒,拔出背上的大刀,向敌人冲锋。
王近山喜欢白刃战解决战斗,跟在他底下的士兵也勇猛异常,一时间刀光剑影,惨叫连连,我军以极少代价,全歼日军180余人。
打扫战场时,王近山不禁懊恼,这些日军指挥官除了一把军官刀外,没有携带重武器,更没有战略补给。难道说侦察兵探了假消息?
皇天不负有心人,清扫战场时,我军意外缴获一份文件。翻译得知,这支日军军官团,乃是“华北皇军军官观战团”。这伙观光团是冈村宁次,为了吹擂他“铁滚式三层阵地新阵法”组建的军官队伍,沿着太行山区招摇过市。本来这项行动,八路军尚未获知。
可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们遇上了“王疯子”。
战斗中,我军击毙一名少将旅长,一名联队长在内120余名日军军官和60多名士兵,一举扑灭了日军的狂妄气焰。
此战是抗日历史上最为精彩,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战。王近山决胜千里,将他的名号牢牢刻在了129师的荣誉墙上。
“瘸腿将军”
1946年,王近山所在部队,改编为华中解放军,王近山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肖永银被刘邓点将,成了王近山麾下三个主力旅的旅长之一。
肖永银和王近山同时参加红四方面军,两人一起从最普通士兵干起,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可惜两人从未见面,肖永银一直想领略王近山的战略才能。
追溯二人缘分,用一句笑话概括,肖永银背老套筒的时候,王近山背的是快慢机。
回到王近山的故事。解放战争中,“王疯子”让一众国民党军官闻风丧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近山击溃国民党第三师的大杨湖战役。
1946年8月,蒋介石集结14个整编师,共38万人,来势汹汹,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
当时,我军刚经历陇海战役,人员伤亡较大,补给未到,有生力量不过5万人。面对强敌,刘邓一致决定,集中兵力,专打敌人精锐部队,粉碎对方士气。
计划很谨慎,敌人为首的第三师却十分难啃。
第三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师长赵锡田毕业于黄埔一期,是顾祝同的亲外甥,又受宠于蒋介石,国民党有意将第三师打造成王牌部队。另外,第三师全员美械装备,训练有素,养精蓄锐,是个劲敌。
不过赵锡田本人志大才疏,狂妄无边。刘伯承邓小平认为,敌人虽强悍,只要抓住弱点,一样可以取胜。
但攻坚战人选选谁呢?
野战军连夜召开会议,讨论吃掉第三师的计划。多数将领不敢冒险,认为这是虎口拔牙,一旦失败,满盘皆输。大家面面相觑,无人请军令状。
这时,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我和政委杜义德商量过,我们纵队打!”
寻声一看,说话之人正是王近山。他随即立下军令状:我们纵队跟敌3师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全纵队打完了,我就拿大刀跟他们拼命!我要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
刘邓早有此意,见王近山自告奋勇,激动地说:“好!我支持你!”
邓小平又补了一句∶“近山,这一仗打完,我们就在冀鲁豫站住脚。打不好,可是要背起背包重回太行山的,你懂吗?”
王近山眼神坚毅,斩钉截铁答:“没有问题!”
王近山不是“疯”了,对于战事,他胸有成竹。为此,他制定了一个“猛虎掏心”的招数...
话说赵锡田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率部开赴大杨湖,抢先占领有利地点。
大杨湖是一片洼地,地势开阔,但村外面有一道壕沟,围绕一圈水塘。凭借芦苇屏障,易守难攻。
赵锡田的谋划远不至此,为了加固防御,他命令飞机扔下汽油弹,将民房,柴堆点燃,扫清射界。又急忙修建碉堡,战沟工事。顿时,大杨湖附近火光冲天,烟雾缭绕。6纵攻坚战难上加难。
作为对手,王近山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敌人再强大,也要与之亮剑,一决高下。
他身体不好,无法带头冲锋,令肖永银率领18旅发起了波浪式冲锋,一波一波瓦解对方的士气。
王近山熟知打蛇打七寸的道理,把6个团押在主攻位置,一路冲锋,将敌59团围困在一所院落之中,只要突破59团,赵锡田的防线即将瓦解。
6纵有6个团,但每个团的兵力不足500人,有些甚至不足百人。这点兵力对上国民党军,胜算极低。
敌人虽穷途末路,依然凭借精良装备,负隅顽抗。战斗打了两天,眼看敌人只剩一口气,可我军伤亡异常惨烈,不少团编制都打散了。人都快打光了,难道前功尽弃?
王近山军令状已下,说到做到,自己拿起武器,编入到预备队中,又发动机关干部乃至勤杂人员,他宣讲道:所有能跑起来的,全部投入到战斗中去。
连炊事班掌勺的厨师,也高举菜刀,同国民党军厮杀起来。
战斗从枪林弹雨,演化成血肉拼杀的白刃战,比拼双方的战斗意志。血流干了,战士未曾倒下,倒在地上,也会捡起石头砸向对方。大杨湖畔的水,染成红绸状,夕阳洒在水光中,尽是两军战士的遗体。
最后,国民党军没能顶住王近山的虎狼之师,败下阵来。大杨湖一战,王近山笑到了最后。敌59团被破,赵锡田无力回天,掉入口袋阵,只能束手就擒。
此战过后,肖永银彻底折服在王近山敢打敢拼,作风硬朗的气质下,他明白:王近山不是一个纯粹的莽夫,非靠蛮力取胜,粗中有细,运筹帷幄。
1947年,为了打破蒋介石封锁中原,全面进攻的美梦。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的心脏。王近山的6纵作为先锋,渡过涡河,沙河,颍河,洪河,一路杀到汝河。
一到汝河,王近山眉头紧皱,不敢大意。
汝河身处国民党腹地,天空中马达轰鸣,敌机常常掠过。眼前的汝河水流湍急,河槽深陷,大部队无法徒步淌过。
王近山当机立断,下令速速搭桥,一定不能被敌人抓住机会,不然全军将会陷入“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尴尬境地。
肖永银的18旅作为先头部队,负责架桥渡河的工作任务。
架桥工作十分艰难,白天,敌人的战斗机不停向河面扫射,架桥士兵刚拉好绳索,下一秒倒在了血泊之中。晚上,趁夜动手的解放军战士,还要面临敌人无差别轰炸。
架桥的勇士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可架桥工作依旧停滞不前。
前线探望战事的刘邓坐立不安,战事再耽搁下去,战机已失。南下决策定不能改,历史决不能被逆转。
邓小平对王近山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打过去!”
王近山心中憋屈,朝战士怒吼:“传令全纵队,狭路相逢勇者胜!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河对岸。”
他安排肖永银传令,旅级以下,团长到连长、班长,所有人必须做好牺牲准备,团长倒了,营长上,营长倒了连长上....
一声信号弹呼啸在空中,战士全员上好刺刀,一路狂奔,渡过浮桥。桥被炸断了,战士跳下水,用肩膀扛住木梁,咬牙坚持。战士倒下了,预备队接过重任。解放军以人为木,搭成桥梁,直到大部队安全抵达河对面。
无数的解放军战士,风驰电掣,冲过桥去,朝国民党军的阵地冲锋。终于,6纵在王近山的指挥下,击溃了汝河南岸的阻截之敌。汝河之战,也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最惨烈最困难的一战,王近山功不可没。
大别山战役中,王近山不幸摔断了腿。这次负伤,让王近山落下一生的病根,从此一瘸一拐,有第三个外号“瘸腿将军”。
身残志坚的王近山并未消磨意志,解放战争中,王近山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定陶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瘸一拐又怎样?
王近山一生负过七次伤,四肢中三肢重伤,一条腿和一条胳膊骨折。
战友趣事
肖永银和王近山出生入死,早已不同于基本的上下级关系。
大杨湖战役中,肖永银和王近山就发生过一次摩擦。当时敌人面对解放军的攻势,妄图抽出一小部分士兵,绕到我军背面,实施包夹。
肖永银战斗经验不如王近山丰富,慌了神,失足大叫:“哎呀,怎么把那股部队抽了?敌人出来怎么办?....”
王近山知道肖永银前线吃紧,有些情绪正常,反而安慰他不要慌张,给他详细制定反制手段,谁料肖永银根本听不进去,生气吼道:“你知道!火烧了我的眉毛!”
话筒里王近山捏掉了声音,异常安静。正常来说,一般领导见到下级顶撞,多半会酝酿怒气,直接大骂。
王近山脾气火爆,这次却十分冷静,淡淡地说:“好吧,我再给你两个团。”
肖永银做好了和领导争论的打算,王近山反差的一番话,让他当场噎住。
少时,肖永银体谅到王近山的良苦用心。这是司令员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剩下的两个团,是纵队唯一能拿出手的有生力量,如果还攻不下,6纵就完蛋了。
所幸,肖永银不负众望,没有辜负王近山的心意,这也为之后两人建立了不可动摇的信任。从此,二人携手共进,从解放战争到之后的朝鲜战争,结识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综上所述,你们是否对王近山这位“疯子”印象有所改观呢?
他打仗有股狠劲,有将帅之才;热爱学习,从不恃才傲物;胆识过人,有吞吐天地的气魄。用人唯才,勇敢无畏。
一代战将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离世。他戎马一生,鞠躬尽瘁;草根出身,不畏反动派,为了人民利益,奋勇杀敌,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王近山离世后,肖永银几度哭到晕厥。凝视王近山的遗像,他撰写悼词,讴歌王近山传奇的一生。悼词底部,当肖永银为王近山题写荣誉时,副参谋长一词格外注目,“副”字太过刺眼,于是他用红笔圈掉了副字,交给邓小平查阅。
之所以改“副参谋长”为“顾问”,是邓小平深思熟虑决定的。王近山身为顾问,后事按照大军区领导规格办理,邓小平希望,纵横沙场的王近山享有最高礼遇。
葬礼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为其献上鲜花,在挽联上,小平同志题名——一代战将,这是对王近山一生事业的最高评价。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