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著名的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这篇社论的结尾部分言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说了的话从来都是算数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对于中国政府的明确警告,越南当局并没有放在心上,仍然对我国进行疯狂挑衅,最终求锤得锤,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训。
当年那场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越南北部基本上成为了废墟,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不但让我解放军各部队得到了血与火的淬炼,也让越南因为在北方部署大量部队无法发展经济,只能持续性的“放血”,错失了发展良机。
可以说,这场战争一举将越南称霸东南亚的梦想打得粉碎,也让该国认清了现实,越共总书记亲自前来中国寻求关系正常化。
然而,4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回顾当年的这场战争时会发现,对越反击战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是越南,而且这场战争的作用也远远不是给越南一个“小小的教训”那么简单······
分裂的“兄弟”
毫无疑问,曾经的中国和越南,可以说是真正的“兄弟政党”,我国对越南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帮着越南人抗击法国、美国侵略者,而越南也将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之中。
勃列日涅夫
另一边,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苏联在1951年才决定公开支持越南,对越南提供低层次的援助。直到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才开始加大了对越南的援助。在这之前,对越援助的大头一直都是中国出的,而且中国的援助也从未附加过任何的条件,没有要求过任何的补偿,这和苏联一边援助一边加大对越南的渗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当1975年越南完成南北统一之后,原本在中苏之间保持表面中立的越南,却加速了和中国的决裂。
据不完全统计,仅1975年一年,中越边境就发生了多达400余起的边境冲突,进入1976年后更是直接飙升到了900余起。
进入1978年后,越南被苏联纳入经互会,两国也在1978年11月3日,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协定,苏联将给越南提供大批量的军事援助,支持越南发动侵柬战争,建立所谓“印度支那联邦”,相应的,越南也将为苏联提供金兰湾等海空基地的使用权。
建立由越南领导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早在胡志明时代就提出了,中国向来不支持这一妄想的,而柬埔寨更是我国的友好邻国,自然会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也正因此,自认为有了苏联支持的越南,开始公开声称中国是“新的作战对象”,加大了在边境地带的挑衅。
可是,苏联这么不遗余力地帮着越南,能获得什么好处呢?
苏联的野望
苏联不遗余力地支持越南,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南下。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下称“两洋地区”),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自进入7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就对这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苏联虽然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但在西、东、南三个方向有着战略问题。经过多年的经营,苏联在西线、东线都获得了有利地位,西方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日本也迫于压力不敢跟美国走得太近。
剩下的就是南线问题了。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因为朝鲜、越南战争消耗太大,不得不“从亚洲大陆撤退”,“两洋地区”因此出现了战略真空。苏联趁着这一机会开始推行“南下战略”,反复声称:
“苏联是一个位于欧洲和亚洲广阔区域上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我国的对外活动负有特殊的责任,而我们也不回避这一责任。”
苏联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控制“两洋”地区建立一条连接亚欧非的海上通道,连接东线、西线,进一步控制南太平洋和大西洋,逼美国退守美洲。
位于越南东南沿海的金兰湾,地处巴士海峡至马六甲海峡航线的中心,和美国控制的苏比克海军基地隔海相望,遏马六甲至太平洋的咽喉,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年美国专门在这里花了数亿美元进行海空建设,建成了东南亚最大的现代化军事基地之一。
通过和越南签署《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苏联虽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但也成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金兰湾。这里是该国南下战略的关键跳板,苏联位于东线的战略部署相当于一下子向南推进了4000多公里。
如此一来,苏联对美国,尤其是日本视若生命的印度洋——太平洋航线就构成了重大威胁。
第二、遏华
自1969年以来,中美苏“大三角”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美两国开始频繁接触,中苏之间则越闹越僵,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然后,苏联就在中国的北部边境陈兵百万。
不过,已经成为霸权主义国家的苏联最终也没和我国打起来,他们也不想让美国这个渔翁得利。
为了遏制中国,称霸亚洲,1968年6月7日,勃列日涅夫在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提出了“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企图通过该体系控制中国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实行陆上封锁。
如果勃列日涅夫这一构想成为现实,在加上美国在西太平洋对我国的封锁,那中国将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这时,越南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旦越南真的统一中南半岛,相当于加速推进了“集安体系”,该国就能和苏联一起南北夹击中国,苏联后来入侵阿富汗,也是该国包围中国计划的重要一环。
1979中越边境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策应越南,苏联在战争前后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还多次进行军事演习妄图恫吓我国。
比如,1978年4月,苏联在中苏边境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演习,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到场“加油打气”。进入1979年后,苏联在中苏边境增加了九个师,苏军位于中苏边境的总兵力一下子就提高到了54个师。
破局
随着中越关系日趋恶化,1978年年底,中美关系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双方决定在这一年12月16日上午10点(美国东部时间15日晚9点)同时宣布将在次年1月1日建交的消息。邓小平也决定在次年1月28日(大年初一)对美国进行访问。
邓小平抵达美国后,和卡特在两天时间里进行了3次正式会谈,印度支那地区的形势就是他们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
当谈到越南的时候邓小平直言:越南百分之百是“东方的古巴”,如果中美不予以足够的关注,越南所扮演的角色甚至会超过古巴。现在越南和苏联结盟后占领了柬埔寨,中国政府看不到任何局势缓和的可能性。
为了应对目前的紧张局势,邓小平提议:“西欧、中国、日本和美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生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
在中越边境问题上,邓小平明确告诉卡特:中国不会在柬埔寨遭到入侵的情况下袖手旁观,中国计划“采取短暂的惩罚性行动以抑制越南的野心”。对于苏联可能的反应,中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希望美国能在国际社会上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邓小平的这次访问,并没有获得美国在教训越南问题上的公开支持,美国官方的立场是“美国将不能支持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并力劝中国政府放弃这一行动 。”但当时的美国政府也言明,中美两国拥有“共同的全国战略和全球利益”,两国也将“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可以说,邓小平这次访问,让中美两国在对付苏联等重大战略问题上有了十足的默契。
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之后,解放军兵分两路越过中越边境对敌人发起进攻。为了避免苏联发起突袭,中国专门疏散了新疆多个城市的人口,并在东北开启了防空警报,限制人口流入。
那么,对越反击战打响后,苏联做了什么反应呢?
胡人不敢南下
苏联表现得很强硬。
1979年1月莫斯科了解到中国决定要教训越南之后,为了表示对越南的支持,专门派了一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来到了中国南海。战争打响后,该国又多次增派了大量舰艇。同时,该国海军陆战队还在远东滨海边疆区进行了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演练。
3月12日至26日,在战争即将进入尾声时,苏联还对国内六大军区下达了“开展战斗准备”的命令。 抽调了20个诸兵种合成师、空降师、航空兵师在边境(主要在蒙古)进行演习,同时,该国还出动了900架飞机、2600多辆坦克、5000辆民用汽车,动员了5.2万预备役部队进行演习。
在这期间,苏联飞机投掷、发射了1000枚导弹、航空炸弹,飞行员总飞行时长超过5000小时,近卫第106空降师还在蒙古进行了大规模伞降演习,演练内容为“部队从蒙古机场起飞后,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可空投到北京上空”。
苏联的威胁之意不言而喻,这种大规模演习容易引起战略误判,也向全世界秀了一次肌肉。
当美国政府在战争打响后选择“公开谴责暴力行为,要求中国和越南同时‘从外国撤军’”时,勃列日涅夫还给美国写了封措辞强硬的信。
按理来说,苏联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了。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苏联不是越南盟友。
在一年前签订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第六条中有明文规定:
“一旦双方中的一方成为进攻或进攻威胁的目标,缔约双方将立即进行协商以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
也就是说,按照条约规定,一旦战争打响,苏联有保护越南的义务,但苏联并没有这么做。
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苏联知道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认为和中国打一仗不值外,还因为美国的态度。
战争打响后,美国要求苏联在这起事件中“保持克制、不得武力介入”,还说“如果苏联对危机不做出反应,我们也将袖手旁观;如果苏联采取行动,美国也将‘采取对等的行动’。”在美国政府给勃列日涅夫的信中明确表示:
“如果美国发现苏联使用越南的海军或空军基地,或有组织的苏联武装部队出现在越南,美国将对此严重关注,并不得不重新评估两国的安全关系,而且美国还会重新考虑是否与中国建立安全关系。”
这这种情况下,苏联不得不选择了“冷静克制”。
伟人
邓小平在对越反击战前后的表现,可以说将“远交近攻”这一外交手段运用得淋漓尽致。当时的苏联正处于鼎盛时期,在北、西、南对我国形成了陆上半包围圈,一旦越南“印度支那联邦”的构想实现,那中国就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然而,中国果断出兵越南,结果苏联却对盟友不管不顾的行为,却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外强中干,有效打乱了该国霸权主义的扩张部署,紧接着,苏联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对我国的威胁大大减弱。
越南在接下来10年内不能发展经济,只能被迫“放血”,最终不得不从柬埔寨撤军。
中国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也进入了长达10年的蜜月期,引入了大量西方的先进技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靠着打击越南,就实现了如此多的战略目标,只能说,伟人不愧是伟人,邓公的雄才伟略着实令人钦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