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下半年,一封来自广西的信寄往外交部,彼时在外交部任职的王海容将这封信件转交给了毛主席。
这并不是一封普通的来信,在信中,一舞蹈教师自称毛主席“女儿”,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主席的思念。
彼时的毛主席已是耄耋之年,在看完这封信的内容后。
毛主席被信的落款打动,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想见见她。
随后,便有人邀请这名舞蹈教师前来中南海。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一生先后有过十个孩子。
但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他的子女或夭折,或下落不明,或牺牲在战场上,长大成人的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四人。
那么,为何一名舞蹈教师自称毛主席“女儿”,他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情谊与过往?
这一切要从1958年的一次伴舞谈起。
中南海舞会中,岑荣端与主席初次相遇
毛主席的这名“女儿”,名为岑荣端(后改名为岑云端),曾是文工团的一员,后来成为一名舞蹈教师。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关心中华民族文艺事业的领导人们,不忘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后不久,毛主席就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定开展文化活动是团、营、连各级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之一。
文工团通过歌唱、舞蹈等各种文艺形式,给官兵们带去了欢乐。
毛主席有着广泛的兴趣,他学识广博,爱好诗书,喜欢游泳,起初却对跳舞不感兴趣。
但在朱仲丽等人的鼓励下,毛主席走上了习舞之路,在学会了跳舞以后,这种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渐渐成为毛主席喜欢的一种兴趣爱好。
朱仲丽与王稼祥
中南海的春藕斋、怀仁堂等大会堂内曾组织过多次跳舞晚会,公务繁忙的毛主席,偶尔会在晚会上活动一会,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在中南海的舞会规模虽然不大,但主要参加者为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因此给舞会上的伴舞者多从在京的军队文艺单位挑选。
1958年8月,空政文工团的几名年轻人在文工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中南海,她们此次前来的“任务”便是为中央领导同志伴舞。
岑荣端是前来“出任务”的人员之一,彼时的她还不满20岁,因为喜欢跳舞被驻广西解放军49军145师文工团发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份子。
1958年,毛主席与一群文工团年轻人的合影
经过几次工作调动,岑荣端成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舞蹈队的一员,从东北来到了北京。
年龄不大的岑荣端和几名小姐妹们听从指挥,在春藕斋等待着中央首长们的到来,她们紧张又兴奋,希望快点见到首长们,内心十分激动。
不多时,刘少奇、朱德等人来到举行舞会的地方,毛主席也在不久后来到,他们亲切地同这些年轻人打着招呼。
岑荣端还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和其他几位中央首长,年轻的她内心激动不已,领导们的亲切态度让她稍稍放松下来。
音乐声渐渐响起,更有经验的文工团“老同志”开始邀请首长们跳舞,毛主席也步入舞池,在舞池中跳起了舞。
毛主席旧照
尚未走入舞池的岑荣端在一旁安静坐着,目光注视着舞池中的毛主席。
毛主席一生南征北战,为国为民四处奔波,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六旬,但仍身材魁梧、神采奕奕,他脚步灵活,与舞伴共舞的同时还微笑着与舞伴交谈。
岑荣端又把目光转向其他中央首长,首长们和舞伴边舞边谈,态度都十分随和。
未曾和首长们共舞的岑荣端,激动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跳了一段时间后,首长们停下来休息,岑荣端被一名老同志领到毛主席面前,老同志向毛主席介绍起了岑荣端:
“主席,这是我们新来的同志。”
待首长们休息好以后,岑荣端将和毛主席一同跳舞,毛主席微笑地听着老同志对这位小同志的介绍,了解更多情况。
听完介绍以后,他温柔地看向这位年轻的同志,开始与她深入交谈。
在舞会上跳舞的毛主席
主席用亲切的话语与岑荣端聊起天来,他向岑荣端询问着岑荣端的基本情况。
岑荣端认真地回答主席的询问,报告主席,我是广西贺县人。
在说到自己的姓名时,岑荣端还就自己的姓详细向毛主席解释,因为“岑”字听起来和“陈”等姓氏相似,岑荣端便在主席的手掌里写下了“岑”字。
经过岑荣端详细介绍,毛主席了解了岑荣端的姓,岑荣端继续讲述着自己的姓名。
说到“荣端”这个名字时,主席又笑了,他用浓浓的湖南口音解释:荣端的意思不通,应该叫云端,到天上做神仙嘛!
这句风趣的话点燃了现场愉悦的气氛,在场的人士纷纷笑了起来,岑荣端也被主席的风趣、幽默打动,跟着周围人一起笑了。
一番交谈,毛主席幽默亲和的形象已经在岑荣端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已经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紧张。
在首长们休息完毕后,开始邀请毛主席再度步入舞池。
说到跳舞,岑荣端要比主席更加“专业”,她在此前主席跳舞时已经仔细观察过主席的舞步,所以在给主席伴舞时跟随主席的节奏,努力用更大的舞步配合主席的步伐。
和刚才跳舞时一样,主席和岑荣端共舞时边舞边谈,他与这位小同志聊起家常。
与“赵钱孙李”等姓相比,“岑”姓并不常见,主席就岑荣端的姓引出了话题。
博闻强识的主席想到广西曾有个清朝大官岑春煊,就向同样来自广西的岑荣端发出询问,问她是不是壮族人。
这位年轻的小同志赶忙回答自己是汉族人,提到岑春煊,她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这个人。
岑春煊
在主席的引导下,两人继续交谈着,在平和愉悦的氛围中,岑荣端内心的紧张情绪荡然无存。
与主席的初次相识,岑荣端认识到主席等中央首长是如此亲和,他们没有丝毫“官架子”,乐于和年少的小同志们交流。
休息间隙,毛主席依然对岑荣端的民族很感兴趣,见识广博的他在一些细节处总是有着敏锐的感知,他继续和岑荣端聊起了民族问题:
“你应该是壮族,而且一定是壮族。不信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亲。”
岑荣端在事后就家中的民族成分向父母询问,正如毛主席所言,她的祖上的确是壮族。
岑荣端出生于汉族地区贺县,但祖籍是贵县南江村,该地壮族、汉族杂居。
建国以后,中央领导们十分重视民族团结,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1958年3月5日,南宁各族群众集会庆祝
一次小小的舞会让岑荣端有许多收获,她不仅认识到中央首长们亲易近人的一面,也对自己和家人的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以后,她有了更多给主席伴舞的机会,随着形势的变化。
转眼到了1966年,中南海的舞会减少,已婚的岑荣端被调往新疆工作,离开了毛主席身边。
她与毛主席的情缘并未就此斩断,多年未见毛主席的岑荣端,在1974年又有了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
多年未见,毛主席在中南海看到了“广西女儿”
岑荣端从北京离开,先是到了新疆在文工团工作,后来又有多次工作调动。
曾在1969年末回到故乡广西,三年后成为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名舞蹈教师。
长期的舞蹈生涯让她有着扎实的舞蹈根基,她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为祖国文艺事业发光发热。
翩翩起舞的舞者
自1966年离开毛主席身边后,岑荣端就十分挂念毛主席,想要再度与主席见面。
时间的指针指向1973年,这一年下半年,对毛主席怀着深切思念的岑荣端写了一封问候信,寄给了在外交部工作的王海容。
岑荣端将自己的思念情感倾注在笔端,借助信件,她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和工作,还表达了自己的思念。
八年时光倏忽而逝,因为工作关系,岑荣端未能像以往那样与主席共舞,进行亲切谈话,那段时光已经成为镌刻在她心中的美好回忆。
情到深处,岑荣端用饱含热情的话语写道:“八年来,无论在天山脚下,还是在西湾河畔,我都非常想念主席您老人家,也非常想再见到主席您老人家……”
情真意切的话语满是绵绵思念,主席亲切、温柔的形象给岑荣端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博学也让岑荣端了解到更多,主席就像是一位让人敬仰的长辈。
在信的落款处,岑荣端留下了“您的广西女儿岑荣端”几个字,再度表达了对主席的思念和深情。
信件由王海容转交给了主席,主席这一年已是80岁,但他还是读了岑荣端的信。
毛主席读信过程中,被岑荣端的落款打动,想要见见这位多年未见的“广西女儿”。
王海容给岑荣端写了回信,将毛主席已经看过信件这件事告诉了岑荣端,还对岑荣端表示毛主席仍旧记得她。
毛主席想要见岑荣端,想邀请她来到中南海与自己相见,这一想法没有通过王海容告知岑荣端,而是通过另外一个人让岑荣端知道,她就是赵淑琴。
赵淑琴同样是文工团的一员,她在1959年进入空政文工团,也曾在中南海为主席等首长伴舞。
在岑荣端离开北京以后,赵淑琴留在了北京,能够和主席见面。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赵淑琴在了解到岑荣端的住址以后,就向岑荣端写信发出邀请,告知她主席的想法。
岑荣端收到了赵淑琴的信件,从信中获知了主席的邀请,这让她欣喜万分,自己寄出的问候信不仅被主席看过,还为自己争取到了和主席再度见面的机会。
1974年春节前夕,岑荣端和家人一同来到北京,大年初四这天她在赵淑琴的陪同下来到了中南海。
一行人来到了中南海西门,值班人员将情况通报给主席,在得到允许以后,几人继续前行,来到了毛主席休息的地方。
此时的毛主席正在书房静坐,书房陈设简单,满架的书籍和书柜颇为醒目,另有沙发等家具,主席就坐在沙发上耐心等待。
听到外面传来了声音,毛主席站起身来,准备与自己的这位“女儿”见面。
岑荣端加快脚步朝主席身边走去,她紧紧地握着主席的手,向主席再度倾吐内心的多年思绪。
八年的岁月没有割断两人的情谊,八年的风风雨雨衰老了主席的容颜,他日夜为国事操劳,鬓角已经斑白。
但主席脸上仍旧有着极富魅力的笑容,他的身体渐渐衰老,心里却仍挂念着人民群众。
岑荣端与主席重逢,看到苍老许多的主席,内心思绪万千,她真切希望主席身体健康:“我们和全国人民都希望您健康长寿啊!”
主席对岑荣端的祝福表达了感谢,想到岑荣端千里迢迢来到中南海,一路舟车劳顿,主席就安排她和赵淑琴一起居住,没有让她当日离开。
菊香书屋内景
就这样,岑荣端在中南海停留五天,期间与主席交谈甚欢,主席也曾邀请她听听戏曲,放松身心。
这次见面,毛主席依旧关怀岑荣端的情况,向她询问她的生活,还关心广西百姓的生活、当地经济情况。
这一次,岑荣端在与主席交谈的过程中,又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更多知识。
毛主席在与岑荣端的一次交谈中谈到了大藤峡起义,亲手写下了“大藤峡”三个字。
大藤峡起义发生于明朝,明朝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广西各族人民不堪压迫,广西瑶、壮等族农民揭竿而起,起义烽火在大藤峡地区燃起。
起义的农民们不畏强权,为革命前赴后继,用武装斗争反抗压迫,对于农民起义,毛主席曾说过: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大藤峡一隅
讲到大藤峡起义时,毛主席总结: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一定要执行好民族政策,要关心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正如毛主席所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始终关心各民族利益,重视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的政策。
毛主席在与岑荣端的谈话中,再度展现出渊博的学识和高瞻远瞩的目光,他始终关心着人民的利益,为各族人民谋幸福。
岑荣端在中南海居住的这段时间里,还与主席在文艺事业上有过交流,毛主席喜欢读书,关心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岑荣端即将离开时,送给岑荣端几本书,还在书上留下了题字。
岑荣端在中南海度过了充实又“短暂”的五天,她依依不舍地与主席道别,并承诺会再度探望主席。
她对主席的许诺,的确在后来做到了。
岑荣端在探望毛主席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向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主任的韦国清汇报工作。
矗立在壮乡英雄文化园的韦国清塑像
再度探望,岑荣端改名为“岑云端”
她还带着毛主席赠送给自己的书,韦国清翻阅书的过程中,注意到毛主席给岑荣端的题字上写的是“岑云端”。
“云端”这个名字勾起了岑荣端的回忆,岑荣端说到多年前主席对她名字的评价,主席说“云端”比“荣端”更好。
这次主席依旧用“云端”给她题字,岑荣端以为主席当时只是开玩笑,看到主席再度用“云端”称呼她,岑荣端决定将名字改为“岑云端”。
回忆起主席与自己的谈话,岑荣端向韦国清汇报了毛主席对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关注,韦国清听了汇报后向上作了通报,指示加强民族工作。
主席的言谈之间总是蕴含着需要细细品味的大智慧,无论是对岑荣端民族成分的讨论还是大藤峡瑶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讨论,都能看出他对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视。
一年多的时间匆匆而逝,1975年7月,岑云端想到对主席的许诺,决定前往中南海,再度探望主席。
得到许可以后,岑云端在同年7月上旬来到了中南海,此时的主席身体状况不佳,他因为“老年性白内障”,无法继续看书,亲自阅批文件。
为了主席的健康着想,岑云端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长期停留,在探望了主席以后就在当天离开。
主席的身体健康已经不似以前,他的话语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他对前来探望的岑云端等人抱有歉意:“……不能像过去那样陪你们说很多很多话了。”
为了主席的身体能够康复,中央决定让主席外出治疗,主席在1974年曾前往武汉、长沙居住,次年才回到北京。
身上的病痛让毛主席内心涌现几分感慨,面对更加年轻的岑云端等人,他引用了两句诗:“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国家境况蒸蒸日上,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往日南征北战的伟人,却迎来了人生迟暮。
为了不影响主席休息,前来探望主席的岑云端与主席告别,离别之际她与主席约定,等主席眼睛治好后再去看望主席。
晚年的毛主席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但依然牵挂着人民,关注国事,他奋战在工作一线,接见了各国元首,也与岑云端等深切关心他健康的人士见面。
遗憾的是,岑云端与毛主席的这次约定没能实现,年事已高的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
1976年9月9日,一个噩耗传来,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伟人在北京离世。
岑云端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赴京向毛主席遗体告别。
伟人已逝,精神长存,毛主席的伟岸形象,仍在民众心中屹立不倒。
他与岑云端的情谊,向我们展示着他的渊博学识、亲切态度以及他对人民、对各民族的关怀,这段回忆值得我们追忆和铭记。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