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英国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已经完全没有了权力的王室,可能是非理性的,但也可能是很有智慧的。
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和查尔斯三世的登基,引发了全世界对英国的关注。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既然查尔斯在英国民众心中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好,他又没实权,英国每年还要花几千万英镑的拨款去养活王室,为什么不趁机干脆把国王废了?
换句话说:为什么时至今日,英国人还需要一个国王?
01
中学历史课本上,世界近现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则是从1840年和英国人打的鸦片战争开始的。
所以,英国这个国家,不管你喜不喜欢,还都绕不过去。
以中国历史的思维去看待英国历史,会有很多不解。
比如说“虚君”,从咱们中国历史的思维来看,大家想到的可能各个朝代被权臣操控、最终凄惨谢幕的末代君主。
但就是汉献帝这样的玩偶,内心也从来没有放下恢复权柄的念头,时不时地还会搞出点“衣带诏”之类的小动作。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虚君”,从来都是想“实”而不得的无奈结果。
但英国的“虚君”,却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的国王自己主动让出来的。
从理论上说,英国现在的国王不仅有权否决国会的议案,还有权解散议会,让老百姓重新选举议员。
但实际上,否决议案的权力,英国的国王已经300来年没用了;解散议会这事,英国的国王也差不多有200来年没干过了。
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王在法下”的政治原则和君主立宪政体,但那个时候,英国国王仍然是手握行政大权的。
在英国议会,国王用权杖代表自己出席
正是从英国人无限怀念的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女王不仅自己不干政,也不许儿子(王储)干政。由此经过几代人,英国王室不断地主动放弃权力,自己让自己变成了彻底的“虚君”。
在英国王室逐步放弃权力的过程中,有没有外部的客观原因和压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让英国的贵族体制几近崩溃,和贵族一体的王室不可能不受冲击。
但英国王室这种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正因为如此,英国政治变革进行得比较柔顺,少了法国大革命那种腥风血雨的惨烈。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老百姓是感激王室的,也愿意赋予王室一定的特权,作为对他们祖上主动放弃权力的回报。
02
既然英国国王在理论上还有那么大的权力,英国人不担心国王重新干政吗?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没有那么多成文法。很多时候,法律是通过惯例和既往的判例来补充延伸的。
在这种法律体系下,一个传统,如果没有明显的弊端,往往会被大家普遍遵循。
在电影《查尔斯三世》中,新登王位的查尔斯,在为议案签字前仅仅说了句“朕看一眼”,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因为在电影中,英国的传统就是,国王对国会通过的议案看都不用看,只管埋头签字就是了。有人开玩笑说,哪怕国会通过的议案是要废除国王,国王也只能签字。
所以,英国人并不担心国王会重新干政。已经延续了两三百年的传统,任何人想要打破,都需要充足的理由。
这种对传统的尊重,既是对国王的强力约束,也是对王室既得利益的一种保护。
电影《查尔斯三世》海报
如果问一个英国人为什么还要保留国王,他的答案很可能是:已经习惯了。或许还会加上一句:貌似有个国王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吗?
“没什么不好”的前提,是国王不会突发奇想去动用他们祖上已经放弃了两三百年的权力。
这一点,伊丽莎白二世在戴安娜去世时就充分领教过了。
当年,已经和查尔斯离婚的戴安娜因车祸去世,王室发表了一个深表遗憾的声明之后就隐身了。
对此,英国民众纷纷表达不满,觉得王室应该有更多的表示,还要求白金汉宫下半旗致哀。
女王当时有充分的理由拒绝。第一,国王不是选举产生的,她不需要看民调数据行事。第二,白金汉宫的王旗,此前从来就没有为任何人下过半旗。
但是,忠于传统的女王最终还是选择顺应民意。葬礼当天,白金汉宫不仅首次降了半旗,女王本人更是破天荒地在棺木经过时低头鞠躬。
她深知,传统之所以能保护王室,是因为那些传统是顺应民意的。如果拂逆民意,传统也可以被改变。
历史上,英国老百姓就曾处死过查理一世,还撸掉了詹姆士二世头上的王冠。
03
英国国王至今仍然能够得以保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英国人没那么理想主义。
哲学认识论上有三个著名的流派:经验论、唯理论和先验论。而英国,正是经验主义的大本营。
当法国人笛卡尔在火炉旁懒洋洋地用“我思故我在”解构经验世界、建构理性主义大厦时,英国人培根正在冰天雪地中为一个实验而劳碌奔波。
英国人休谟认为超出经验的东西是不可知的,从而对“明天太阳是否照常升起”表示怀疑,这启发了德国人康德提出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用先天的认知能力去整理后天的经验。
是的,英国人并不热衷于从理念到理念的思想游戏,哪怕是乌托邦这种社会理想,英国人欧文也要去实验一下。
所以,英国才会涌现出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牛顿力学体系,才会有达尔文满世界搜集标本然后提出进化论,才会有建立在对市场实践观察总结基础上的亚当斯密经济学,才会有把科学与经济学理论进一步付诸实践的工业革命,才会让小小的英伦变成世界工厂……
英国近代工业支撑起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英国人不热衷于建构宏大的理想社会,他们一面向国王讨回古老的传统权利,一面从亚当斯密的“自利利人”观念出发,却一不小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计划外”的奇迹。
法国大革命之前,就有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又是钻研“法的精神”、又是要创建“美德共和国”。在革命过程中,法国人高喊“天赋人权”,拿破仑更是用大炮横扫欧陆推销他的《法典》。
普鲁士则借助俾斯麦宏大而精准的设计,巧妙地利用欧洲大国间的矛盾,一步一步地排挤奥地利,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最终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英国人没有法国人那种完美世界的执念,也不会像德国人一样拿着地图规划怎么一步步实现目标。他们接受世界不完美的现实,灵活地抓住各种计划外的机会,却意外建起了一个日不落帝国。
注重实践的经验主义,让英国人少了激进的理想主义情怀,多了注重现实与稳妥的保守主义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一直在政治上为英国王室保留了一席之地。
04
当然,英国王室也不是一直都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闲饭,他们同样有现实的存在价值。
早在维多利亚时代,沃尔特·白芝浩就在《英国宪法》一书中指出:“在我们这种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有三种权利:顾问、激励、警告。”这话放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
刚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经历了从丘吉尔到特拉斯15任首相,她在国家事务上积累的经验,比任何人都多,一些首相甚至把谒见她的过程形容为看医生。
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没当过王储,也没接受过成为国王的专门训练,只是因为他哥哥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才意外登上王位。
当英国遭受德国的猛烈空袭时,口吃的乔治六世不得不克服内心对公开演讲的恐惧,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英国人为国家自由与纳粹战斗到底。
这也是国王在英国现实政治中的一大作用。国王是超越政治斗争的,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派别。在政党政治中,当政客们争得头破血流时,国王就是粘合剂,调和对立,凝聚全民意志。
电影《国王的演讲》剧照
同时,国王还是英国的超级形象大使。无论是公益还是外交,国王的作用都不可替代。
尤其是对英联邦国家来说,英国首相只是外国的一个政客,而英国国王则是大家共同的元首,是一段共同历史记忆最具体而鲜活的载体。
这一段历史记忆,也是英国人最自豪的时光。所以,国王的存在,既能唤起英国人对悠久历史传统的骄傲,也能唤起他们对昔日荣光的自豪。
在哈耶克看来,人类总是对理性能力抱有过度的信心,相信理性能获得几乎完美的知识,从而构建出完美的社会规划,实现理想的人类生活。这种“理性的自负”,一不小心就会将人类带入深渊。
英国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已经完全没有了权力的王室,这可能是非理性的,但也可能是很有智慧的。
看看美国左右两派尖锐对立所带来的社会撕裂,你也许会对英国的保守主义,以及保留国王这件事,有更深层的认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