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发布一下 0 0

张坤中报抄底了美股

如今中国A股最顶流的基金经理无疑是张坤。

他靠多年重仓高端白酒股获得超高年化回报一战成名,被誉为“中国巴菲特”,至今仍是管理规模最大公募基金一哥。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最近居然抄底了美国股市!

基金报告披露,张坤的易方达亚洲精选第11~20的重仓股里面,意外地出现了3%的冬海集团(新加坡公司,外号东亚小腾讯)、2%的脸书和2%谷歌。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为什么抄底美股?来看张坤的投资理念

如今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美国面临几十年一遇的严重通货膨胀,美联储持续加息、试图从市场上抽回之前印出的钞票。于是美国人都想要降低消费,并卖股票来还钱。

现在投资美股明明很危险,为何张坤现在下手买美股?这就要从他写的投资理念小作文说起了。

他在今年基金中报中写道:“最近一段时间,阶段性需求变化带来的行业景气波动成为市场的主要关注点”,“从历史上来看,这样的阶段性波动是经常出现的,也是非常合理的。”

这段话我给大家用人话翻译一下,比如今年,由于俄乌冲突等因素,油价、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能源股股价大涨。

张坤认为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经常出现,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关键是,预测商品需求的变化能否让我们成为股神呢?比如,油价涨的时候多买石油股;政府给新能源产业补贴的时候,多去买新能源的股票。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他给出的答案是:很难。

“阶段性需求变化是决定企业短期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但却难以成为决定企业长期走向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产业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是平抑这个波动的重要力量,从而会使行业从阶段性供需失衡走向再平衡、甚至相反的供需失衡”。

我用马克思的话翻译一下:一旦一个行业有利可图,逐利的资本就会嗅到味道,积极地冒险参与进去。如果利润足够大,资本甚至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蜂拥而至。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再进一步推理我们就会发现:假如一个行业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更高,资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涌入进去抢钱,造成该行业资本间恶性竞争,从而拉低行业利润率,直到该行业利润率同大多数行业一样低。

至于资本选择进入哪个行业并不重要,贪婪的资本不会管这个行业是卖石油的、卖煤炭的,还是生产新能源汽车的。

油价高,资本就去开采石油;煤价高,资本就去挖煤;新能源车需求大,资本就去造车。于是,油价、煤价、车价都会因为资本间的竞争逐渐降低,让所有资本都无利可图。

所以张坤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投资想要获得高额利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就是你投资的公司要有本事抵御其他资本的竞争,否则你构建的投资组合大厦一触即溃。

公司所处的行业够不够大,以及产品的需求有没有增加,反而没那么重要。别的资本进这个行业抢钱,能不能抢过你,才是重要的。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张坤没有去投资蓬勃向上的新能源产业股票。最近连小米也下场造车了,保时捷、奔驰等传统汽车厂也在发力造车。竞争环境愈发恶化,这个行业的钱还容易抢吗?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另外,你投资的公司除了要能抵御其他资本竞争,所卖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还得有增长,两者结合,才能给自己的投资成功打牢地基。

拿张坤在A股长期重仓投资的茅台、五粮液等公司举例,虽然年轻人少喝酒了,白酒行业整体在萎缩,但在重要聚会上,人们依然要喝好酒,所以这些高端好酒的销量仍然能保持增长。更重要的是,茅台所处的地理环境,五粮液拥有的酒窖,都是别人坐拥海量资本也无法复制的。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张坤选择在这个时间抄底美股的脸书和谷歌了:虽然通胀导致消费者的钱包瘪了,美联储也把印钞机关了,美股公司不再躺着赚钱了,但是具体到这两家公司本身,张坤或许认为它们有又高又厚的竞争壁垒,能保护它们提供的广告服务健康长大。因此短期利空因素导致的股价下跌,会让你感到肉痛,但舍不得孩子就套不着狼。

当前美股投资机会

那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学习张坤抄底美股,能赚大钱吗?

首先,目前美股龙头公司的估值,除了脸书外,依然偏贵。

例如美股最大的公司苹果,市值(可理解为卖掉整个公司的售价)高达2.5万亿美元,接近它去年整年利润的30倍,相当于6个多腾讯公司。美股市值排行第五的特斯拉更夸张,市值是自身去年利润的百倍以上。

如果看美股大盘股整体估值,也只比历史上40%左右的时间要便宜,价格算不上便宜。

张坤挑选的股票属于是美股里估值相对便宜的:脸书市值仅有4000亿美元,和腾讯相差不大,仅相当于脸书自己去年利润的10倍多一些。而几乎垄断了全球搜索引擎、手机安卓操作系统的谷歌,市值也只有苹果的一半,相当于自己去年利润的20倍。

但是,在股市里,股价便宜自然有便宜的理由。即使是IT业霸主的谷歌,今年也不可避免地因为欧美严重通货膨胀以及加息问题,遇到广告收入增速放缓的窘境。

同样以广告为收入来源的脸书的状况则更令投资者担忧:它的核心应用Facebook和Instagram都面临用户老化、互动频率降低的问题,直接导致它们在收入规模仅有谷歌一半的情况下,收入增速居然还比谷歌要低得多。

这样看来,似乎美股当前整体高高在上的估值,搭配上美国同样高高在上的通胀,在短期难以能给美股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美股长期的投资机会,以及我们是否能在沙漠里淘金,挖掘到局部的机会呢?

针对这个问题,张坤在他基金的二季报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提出了五条检视投资对象的标准。他这段阐述全面且精准,我觉得值得任何一个想做好投资的人背诵下来,变成自己淘金背包里的”五把铲子“:

“虽然判断未来很难,但做投资实质就是在对一个个企业的未来做出判断。我们希望在做判断时更多回归常识或者事物的基础概率,例如,

1、这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未来是否被客户持续需要且增长?

2、外来者模仿这家企业的业务是否足够困难(不论是通过品牌、技术、网络效应等各种方式)?

3、生意模式能否产生充足的自由现金流(不依赖外部资本就能持续增长)?

4、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治理并对股东友好(良好的成本费用管控、低估时积极回购、高标准的再投资等)?

5、对于科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机制吸引并留住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我们认为,过去几十年美国市场持续跑赢欧洲、日韩等发达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企业整体上在这些方面做的比欧洲、日韩企业更好。”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回顾过去十年,美股整体估值一直都称不上便宜。但是美股的表现就是比欧洲、日韩,甚至比经济增速更快的中国的股市表现要更好。张坤以上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

我们个人投资要在市场的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也需要如此严苛地挑选我们的投资对象。哪怕当前美股估值整体不算便宜,宏观环境谈不上好,我们仍然可以用”五把铲子“去审视个别股票,在沙堆里淘到金子。

如果你不打算投资个股,只打算投资基金,也可以用”五把铲子“去审视自己投资的基金。例如,中国主要消费行业的指数基金,不仅长期涨幅跑赢了中国股市大盘,在中国过去一年极差的宏观环境中,它的跌幅也小于大盘。

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一年中国的消费环境好。毕竟,教培、房地产和互联网等产业出现了大量失业,疫情卷土重来全国封城不断,实际上中国消费面临的冲击巨大。

但消费指数基金的主要持仓股,以上五条张坤检视投资对象的标准中,至少前三条都做得不错,使得投资者对持有的股票足够放心,这才导致基金业绩表现依然优良。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可是,如果你还没有足够的认知,无法判断一个指数里的成分股是否大致满足以上标准,怎么办?

那可以先挑选自己信任的基金管理人。观察他平时的访谈、基金季报里写给投资人的话,确保他一不是在做投机,二对自己的专业有足够清晰的了解,要有五年以上较长期的良好投资记录。最好是他熟悉的专业投资领域,其他人不太擅长,那他就更有可能取得优秀的回报。

如果你暂时不会用这些标准去看股票,也无法分辨基金经理的优劣,就先做到不懂少做,少量参与投资,保护好财富。

个人投资者最忌讳的就是被市场诱惑,像牛顿那样,在市场非常炙热的时候进去,又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出来,被短期表现好的股票或基金收了智商税。

“中国巴菲特”为何抄底美股?

当然,对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们来说,当前的环境下,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大盘似乎都不能算炙热,还是值得用坤坤提供的“五把铲子”去淘淘金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4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