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正值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到江西根据地中的兴国县视察时,见到一个14岁的少年。
和少年一番交谈之后,毛主席对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罗荣桓说道:
“此子将来必成大器,你要好好培养他。”
罗荣桓记住了毛主席对他的嘱咐,此后多年中一直都用心培养这位少年。
毛主席
25年之后,当年被毛主席评价为“必成大器”的少年,成为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他就是萧华。
萧华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当年只有14岁的他,为什么被毛主席如此看重?
14岁的县委书记
萧华是1916年生人,在江西兴国县的乡下老家,萧华的父亲是村里的泥瓦匠,虽然家庭贫困,但是当时江西是革命风潮之地,民众思想先进,上学读书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目标。
萧华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对读书有着迫切的渴望,在村里族人的共同资助之下,萧华得以先后在县城的小学和中学读书。
萧华
在革命之风盛行的兴国县,萧华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并于1928年和同学一起加入共青团。
天资聪颖的萧华很快在共青团的工作中脱颖而出,第二年就被送到毛主席主讲的土地革命训练班参加培训。
当时的萧华年仅13岁,虽然没能和主席有过太多单独谈话的机会,但是毛主席所讲授的革命理论,都被萧华谨记在心并大胆应用于实践。
不久之后萧华就被任命为兴国县共青团县委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在兴国县的青年群体中发展出了上万名团员,并动员数千人参加到红军队伍中,为红军队伍输送了大量的青年力量。
萧华
兴国县是江西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一向注重实地调查的毛主席,曾经多次到兴国县视察工作。
1930年毛主席再次视察兴国县的时候,听说当地的共青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且领导团工作的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于是便决定要见一见这位不凡的少年。
萧华接到命令来到毛主席的住处汇报工作,到地方了才知道要听自己汇报工作的竟然是毛主席。
刚与毛主席见面时萧华还显得很是拘谨,毛主席为了让他放松下来,先和他聊了一会儿家常,然后才询问有关工作的事情。
毛主席
一说起工作,萧华总算是打开了话匣子,充满自信地向毛主席汇报着自己的工作成果,谈吐富有条理,思想富有深度,其成熟程度不输给许多成年的青年。
毛主席对这位少年很是欣赏,在兴国县视察的那段日子里,有时候毛主席听萧华汇报工作到太晚,就直接留萧华在自己的住处住下。
每当这时,毛主席吃完晚饭后还会和萧华在煤油灯下促膝长谈,悉心向他讲述着革命思想,对这个小小少年十分器重。
谈得困了毛主席就命人找来一张小床放在屋里自己的大床旁边,让萧华睡在小床上。
毛主席
毛主席在谈话中有时会亲切地称呼萧华为“小老表”,虽然毛主席比萧华大了23岁,但是在革命队伍中,主席完全把这个少年当成小兄弟来看待,对萧华的亲切程度,确实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小表弟一样。
主席想要悉心培养这位少年,但是平时工作太忙,无暇分出太多时间来对萧华的成长给予具体指导。
于是后来在和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罗荣桓谈话时,毛主席专门向罗荣桓叮嘱道:
“此子将来必成大器,你要用心培养他。”
虽然把培养萧华一事交给了罗荣桓,但是主席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始终对萧华的成长保持着关注,只要有机会就会和他谈话,帮助其提升革命思想。
毛主席
促使彝族首领和红军歃血结盟
1930年萧华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后不久,就在毛主席和罗荣桓的指示下加入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并被委以重任,担任军委青年委员。
从兴国县的地方团组织工作,变为担负军队的团组织工作,工作性质有了不小转变,工作环境从民间变成军队,工作对象从地方青年变成青年战士。
罗荣桓像老师一样对萧华悉心指导,从如何建立连队团组织,到如何在连队中举办活动,从如何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到怎样进行战前动员,罗荣桓都事无巨细地告诉萧华。
罗荣桓
甚至萧华在行军途中第一次看见敌军士兵的尸体,第一次开枪朝敌人射击,都是有罗荣桓在身旁鼓励。
在罗荣桓的教导下,萧华的工作能力提升飞快,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在整个红四军的每个连队里都建立起了共青团组织,让所有战士都能够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其出色的工作成绩获得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
遵义会议之后,萧华被调到红一军团担任组织部长,那时候红军部队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之下,经常需要四处行军。
有时上万人的部队驻扎在一起,寻找露营地就成了难题,当连队分散扎营时,萧华所带领的组织部常常因为最后扎营而找不到合适的露营地。
毛主席
每当这时毛主席就会把萧华叫到自己身边一起宿营,像一位亲切的大哥一样询问他的近况,并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给出建议。
萧华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教诲,把主席的话都谨记在心,把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
除了担任政治工作以外,萧华在军事方面也丝毫不逊色,每次打仗时他都身先士卒,尤其在关键性的冲锋时,他总是会亲自吹响冲锋号。
冲锋号手常常是敌军射击的重点目标,但是萧华毫不在意,每每都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和战士们一起冲锋。
红军冲锋
每当萧华被问到是如何把政治和组织工作做得如此出色的时候,他都会说出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秘诀,那就是打仗时身先士卒,平时和战士同甘共苦。
萧华是这么说的,他一直也都是这么做的,除了打仗时和战士们一起冲锋以外,平时他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的做法,也令所有将士印象深刻。
红军长征的时候,战士们从敌人那里缴获来了一匹战马,交到萧华手里,让他骑着行军。
萧华并没有收下,而是让部队里一位受伤的连长骑在马上,后来这位连长伤势痊愈以后,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在一次战斗中也缴获了敌人指挥官的一匹好马。
红军
为了报答当年萧华的恩情,他骑着这匹马,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找到萧华,执意要把马送给萧华,可是萧华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收下作为自己的坐骑,最终这匹马被留下来作为了部队的战马。
萧华在部队可以和战士一同冲锋、同甘共苦,在部队之外也可以为党组织开辟出一片天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后面一直有大批国民党军队在紧追不舍,而前面的路途又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被一些地方势力阻挡住了去路,那整个大部队都会陷入到危险的境地之中。
萧华对于红军的顺利北上功不可没,因为他曾经以自己的政治工作才能顺利打通了一个难以打通的进军道路。
红军
在红军进军到四川大凉山时,山里的彝族武装阻挡住了红军的去路,因为当地的彝族百姓缺少与外界的沟通,所以他们对外来的武装人员都持有防范态度。
大凉山地域广阔,山路峰回路转,红军靠自己的努力根本找不到翻越大凉山的路,更别说有彝族武装的敌对,如果不和当地彝族人民搞好关系,红军很难通过此地。
面对这种状况,萧华挺身而出,不带武器单枪匹马前去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知晓红军部队一心为民的宗旨,终于换来了彝族人民的友好态度。
为了表示彝族人民和红军的盟友关系,当时的前军首长刘伯承在萧华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与彝族首领歃血为盟,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大凉山。
红军
长征结束后,面对日军的虎视眈眈,党中央做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经过西安事变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相继投入到了抗日战场。
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1938年,日军的侵略铁蹄在华夏大地上四处践踏,党中央为了牵制日军的进军脚步,决定在山东成立一直游击分队,命名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毛主席亲自点名让萧华担任司令。
在复杂的敌后环境中,既有日军和伪军的围追堵截,又有时而抗日时而反共的国民党军队在活动。
八路军
当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对萧华所带领的共产党队伍表现得不冷不热,萧华以大局为重,积极和沈鸿烈联络,想办法联合当地国民党一起抗日。
为了既联合国民党抗日,又防止国民党军队暗害我党游击队力量,拥有多年组织宣传工作经验的萧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他命令游击队员在当地大力宣传共产党游击队的抗日主张,以及愿意联合国民党积极抗日的意愿。
如此一来,当地百姓都知道了游击队寻求和国民党一同抗日,而在百姓们的舆论监督之下,沈鸿烈不仅老老实实地和共产党洽谈合作抗日事宜,而且不敢做对游击队不利之事。
沈鸿烈
此后的七年之中,萧华大多数时间都在山东领导敌后抗日队伍,并一直归亦师亦友的上司罗荣桓领导,期间萧华紧密配合罗荣桓的政治和军事工作,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取得进步。
1941年,山东的抗日革命形势变得愈发严峻,日军不断派大量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实施“扫荡”。
山东党组织中有些同志提出让游击队暂时撤出山东,罗荣桓坚决不同意这一主张。
他认为日军之所以大举扫荡,正是因为日军因为后备资源不足所以求胜心切,抗日游击队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一定会挺过艰难的困境。
罗荣桓
萧华支持罗荣桓的看法,在他们的坚持之下,八路军继续在山东与日军进行游击战斗。
萧华和罗荣桓一起在大山里东奔西走,甚至忍饥挨饿,挺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终于等来了日军变成强弩之末,势力日渐衰微。
1943年,时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罗荣桓身染重病卧病在床。
时任115师政治部主任的萧华帮罗荣桓担负起了整个军区的大部分政治工作。
罗荣桓在大政方针上把握方向,在具体工作上只需要做出一个指示,萧华就能把所有工作迅速做好,多年来亦师亦友亦上下级的关系,已经让两人之间有了无与伦比的默契。
罗荣桓
也正是在这段帮助罗荣桓主持军区政治工作的日子里,年纪轻轻的萧华进一步锻炼出了非凡的军事和政治工作本领,出色的工作成绩多次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表扬。
后来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匈牙利举办世界青年联欢会,对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参会邀请,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
对于这一邀请,党组织决定派出一位既富有青年工作经验,又年轻有为的干部前往参加,毛主席当即就想到了萧华。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萧华代表中国共产党到匈牙利参加国际青年联合会,临走前毛主席拍着萧华的肩膀亲切地说道:“此去要让国际社会好好看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
毛主席
萧华即刻启程前往匈牙利,整个参会过程他表现得非常出色,展现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展现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的精神面貌。
1950年回国后,萧华又被委以重任,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只有39岁的萧华意气风发,成为了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在萧华的心里,他之所以能够在革命队伍中受到培养,离不开毛主席对他的潜力的认识和重视。
萧华
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并有幸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离不开罗荣桓对他的悉心指导和苦心培养。
毛主席和罗荣桓是萧华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让他年纪轻轻就能当大任。
而萧华的年轻有为,也证明了毛主席睿智的识人眼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