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印度不宣而战,突然向巴基斯发动大规模突袭,就在巴基斯坦抵挡不住,快要灭国之际,毛主席站出来对印度下达了最后通牒,从而挽救了巴基斯坦。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介入印巴战争?毛主席又对中巴关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本期,就让我们来聊聊印巴战争背后的故事。
印巴冲突的根源在于克什米尔地区归属的问题。
1947年,为解决英属印度由来已久的宗教冲突问题,在英国的协助下,英属印度被分为了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根据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提出的分划方案,印度教徒多的地方被划分给印度,穆斯林多的地区则划分给巴基斯坦管辖。
这样的划分方法必然导致矛盾出现,在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占比达77%,他们倾向于归属巴基斯坦,而剩下的印度教徒则更愿意归属印度。
在当地土邦王的左右下,克什米尔地区的划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早在1947年,印巴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产生了大规模冲突,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历时一年多,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之下得以结束。
但这并未解决问题的根源,反倒是让两国之间的仇恨再次加深,双方谁也不愿意从克什米尔地区撤兵,这也为第二次战争埋下了伏笔。
为了抵抗强势的印度,巴基斯坦主动倒向美国。从1953年到1962年,巴基斯坦一直跟随美国的步伐,但是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美国为了制衡中国,又开始支援印度。
这就让巴基斯坦处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
因此,随着印巴关系继续恶化,巴基斯坦势必要寻找新的外援,而与印度有矛盾的中国,则成了巴基斯坦的首选。
中印之间的矛盾源自1951年印度在两国边境挑起的领土纠纷,随着时间推移,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一直到1959年,矛盾演变成了军事冲突。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原则,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1961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代表在联合国代表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中投了赞成票。
这一票也让中国领导人看到了中巴友谊走向正轨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在1963年,巴基斯坦又主动归还了中国喀喇昆仑走廊5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也是迄今为止,新中国通过谈判手段收复的最大的一块国土。
自此,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新的飞跃。
作为回应,第二年,周总理与陈毅元帅应邀访巴,在这次访问中,周总理表示:“中巴关系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出于我们两国的需要。当一方遭到外来侵略与威胁时,这种关系是经得起考验的。”
很快,周总理的话便应验了。1965年8月,印巴第二次战争爆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巴方向中国发出了求援信。
1965年,巴基斯坦正处于亡国危机中,但它的“好朋友”美国却抛弃了它,孤立无援之下,巴基斯坦总理写信给毛主席求援,中国能帮助巴基斯坦能实现绝地反击吗?
1965年8月,印军越过印巴停火线与巴基斯坦士兵爆发剧烈冲突,巴军凭借炮火优势,将印军打退30公里。但为不引起大规模战争,巴军指挥官下令不准追击。
然而当天,印度内政部长故意对巴方使用激将法,宣称:“克什米尔永远是印度的一部分。”
这句话俨然触碰了巴基斯坦的逆鳞,巴印战争爆发更加激烈。在介绍双方战况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双方的军事对比。
1965年,巴基斯坦一共拥有9000万人口,士兵20万,坦克700多辆,战机150架。印度拥有4.7亿人,士兵70万,坦克700多辆,战机700多架。
从明面上来讲,印度的士兵数量和空中力量完全是碾压巴基斯坦的,但巴方也并非没有招架之力。
美国援助了巴基斯坦400辆巴顿坦克及大量的105、155毫米榴弹炮。这些武器都比印度的谢尔曼和百夫长坦克要强。
另外,巴基斯坦的空军还装备有14架F-104“星”式战斗机,100架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这些战机都要比印度战机的作战性能强上不少。
巴军凭借装备优势一路高歌猛进,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公里的土地。此时地巴方高层仍然没有要挑起大战的意思,他们只想让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
由于巴基斯坦主动发起了进攻,印度开始调集重兵,准备在巴基斯坦境内开辟新的战场。
9月6日凌晨,印度不宣而战,向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工业城市——拉合尔展开攻击,猝不及防的巴军毫无招架之力,一路败退到了亚克尔运河边。
亚克尔运河边是拉合尔最后的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被突破,巴基斯坦腹地将会无险可守,到时候,等待巴基斯坦的只有亡国这一条路。
危急关头,巴基斯坦开始向美国求援,此时美国正同时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交好,而在权衡自身利益后,美国却认为,印度能帮忙牵制中国,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所以美国决定,停止向巴基斯坦和印度提供武器弹药支援。
然而这种看似两不相帮的做法,实则是在拉偏架。
巴基斯坦的武器基本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用的都是美国提供的弹药,一旦没了美国的支援,巴基斯坦的武器弹药就只能再维持十几天的火力优势,优势一过,便再也无法抵挡印军了。
所以美国这样的做法已经表明,它正式抛弃了巴基斯坦这个盟友。
被美国抛弃后,巴基斯坦开始在国际上寻求帮助,但都被一一拒绝。
印度已经开始向巴基斯坦本土发起大规模进攻,巴军与印军展开鏖战,但时间拖得越长,越对巴方不利。
9月7日,印度军队深入巴基斯坦腹地,将巴军困在了查温达地区,没有了退路的巴军,只能准备在此地与印军展开决战。
孤立无援之下,巴基斯坦总理阿尤布向毛主席写信求援,希望中国能够出兵帮助巴基斯坦走出绝境。
印军大举入侵,巴基斯坦向美国求援,却被无情抛弃,向国际社会求援,又被一一拒绝。孤立无援之下,巴总理只能向中国写信求援,中方又该如何做呢?
1965年9月,巴基斯坦总理阿尤布向中国写信求援,中国收到巴方的求援信后,决定向巴基斯坦伸出援手。
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递交了一份文件,要求印度:“必须在三日之内拆除中国锡金边界的一切侵略活动,送回被劫走的中国边民,归还被抢走的牲畜,并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另外,对于印巴战争,我国更是直接说明,这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印度不仅破坏了国际和平局势,更对亚洲和平局势造成严重的破坏。
对此,中方坚决站在巴基斯坦一方,将对巴基斯坦打击侵略分子的行动给予坚决支持。
在国际舆论上,周总理面对记者也指出:印度的侵略行为,严重的危害了亚洲的局势,中国不能袖手旁观。
并且,周总理一语道出,印度之所以敢进行这样的军事冒险,都是因为美国在背后支援它。
为了再次表明中国态度,1965年9月19日,中国再次对印度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印度在19日午夜之前,拆毁中锡边境中国一侧的所有工事,否则后果自负。
这时候,毛主席站出来说道:“只限一天,这太仓促了,事实上印度也不能办到,也难得各国和印度人民的同情,还是改为3天吧,3天之内必须拆毁所有的侵略工事!”
毛主席的讲话震撼了整个世界,这72小时的限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国际上称为中国的“最后通牒”。
可以说,当中国最开始发表态度时,国际社会都还处于一个观望状态,但当毛主席站出来后,整个世界都明白,如果印度不按毛主席说的做,等待它的,极有可能是人民解放军再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
慌不择路的印度开始派遣大量人员加班加点的拆除中锡边境中国一侧的军事工事,美苏等大国也一改此前观望的态度,立即下场阻止事态继续扩大。
而随着这些大国下场后,一直沉默不言,犹如隐身了的联合国,也在9月20日介入了印巴局势。
9月23日,印巴同时宣布全线停火,接受联合国的调和。
1966年1月,在苏联等国的调停之下,印巴双方同意回到65年8月前双方的实控区内,印巴第二次战争宣告结束。
中国的介入让巴基斯坦得以从亡国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模样。
看惯了美帝国主义面目的巴基斯坦,自此与中国成为了紧密地伙伴,双方在国际上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始终团结一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但中巴关系仍未受到影响,继续向前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巴全面合作伙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两国扩大了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时至今日,我们将巴基斯坦称为巴铁,这个名字,便是两国友谊的最好证明。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