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当时工作人员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该如何对待林彪这个人物?他能否被列条目上书呢?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林彪虽然有错,但他在战争年代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于是便列入了他的名字。
1985年,工作人员将“林彪”这个条目送呈黄克诚审查。黄克诚看后却有些不满意,他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
黄克诚
紧接着,黄克诚在大家的要求下谈了自己对林彪的看法,在场的人听后感慨万千,纷纷说道:“也只有黄老敢这么说林彪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黄克诚是如何评价林彪的?最终林彪的条目又是如何写的呢?
大胆向中央进言,进军东北
1945年9月17日,毛主席结束了和蒋介石一天的谈判后回到住处,刚准备去休息,没想到却在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封来自刘少奇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的《关于目前局势和战略方针的建议》。
黄克诚在电报中建议中共中央调10万精兵到东北建立大战略根据地,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和蒋介石和谈的同时,应该集中兵力准备决战;
第二、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这样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因此在军事部署上,我们应该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有5万人,但能去10万人是最好的,而且要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东北总根据地,以此支援关内作战;
第三、关内以晋、绥、察三地区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地区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兵力消灭敌军;
第四、为了执行以上方针,我建议应该从山东调3到5万兵力去东北,华中应该调3到6万人去山东。
说实话,毛主席看到这份电报是有些震惊的,不是震惊黄克诚的胆大,而是震惊他的想法竟然和自己与中共中央商讨的问题一致。
9月19日,毛主席给刘少奇回电,完全同意黄克诚所提出的建议,并明确指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这个方针对后来我军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毫无疑问,黄克诚所提出的建议对中共中央下定决心派重兵进军东北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黄克诚也曾在晚年这样说过:“中央当时决定派部队到东北,但没想过派10万人去,这个想法还是我先提出来的。”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一定非常疑惑,黄克诚是如何与毛主席想到了一起呢?
其实早在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篇文章的时候,黄克诚就意识到中国抗战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而他也开始思考胜利后,我国国内形势的走向。
两淮战役期间,黄克诚从淮南津浦路西东返,并于9月13日路过新四军军部。在这里,黄克诚知道苏联红军已经出兵我国东北,而我军也有一部分部队正朝东北赶去。最重要的是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距离东北还很远,他们想要在我军之前赶到东北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也不会先我军一部接管东北。
黄克诚心中大喜,这不正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和创建东北根据地的绝佳时机吗?
而在毛主席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的时候,黄克诚就在思考日本投降后我国国内形势的走势。黄克诚认为:
“蒋介石对和谈没有一点诚意,他随时都会发起内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首先要确定我们的战略方针,如果我们占领了东北,那就代表抓住了胜利的关键。中央虽然对出兵东北作了部署,但派出的兵力不是很多,动作也不够快,目前更是没有看到一个全面的部署电……”
黄克诚越想越兴奋,于是在9月14日一大早就找饶漱石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说:“还请你以华中局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建议中共中央派大部队到东北区,不管苏联红军是否同意,我们都要进军东北,一定不能错过这一时机。”
但非常可惜的是饶漱石不同意发这份电报,他说:“你的想法不能代表整个华中局!”黄克诚只好说:“那好吧,那就以我个人名义发。”饶漱石这才同意。
在这一历史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对出兵东北还没有作出一个具体的全面部署的时候,黄克诚以非常成熟的战略家眼光洞观全局,更是以超人的胆识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去电报!
后来新四军军长陈毅,在接见挺进东北的第三师营以上干部会上曾这样说:“在进军东北这个大问题上,你们的黄师长早就给中央发了电报,并建议派10万人出关,建立战略根据地。你们不要看他整天戴个眼镜,但那副眼镜可是非常厉害的,是千里眼,看得远啊!”
毛主席: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1946年3月,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撤退。3月12日,苏军刚从沈阳撤退,黄克诚就将活动在彰武地区的新四军第3师第10旅调到四平附近,随时准备占领四平。
3月14日,苏军从四平撤出,随着黄克诚的一声令下,10旅趁机拿下四平,俘虏上千名伪军;4月中下旬,苏军从长春、哈尔滨等地撤退,第3师在东满部队的配合下,于4月18日攻占长春,俘虏1万多名伪军;4月28日,山东部队第7师和359旅一部解放哈尔滨。
4月中旬,马歇尔来到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也逐渐明朗化。不久后,国民党军队开始从沈阳向北进攻,尽管他们在开原受到阻碍,但还是很快兵分三路向四平进攻。
就在这个时候,林彪征求黄克诚的意见,商讨这一仗究竟该怎么打。黄克诚想了想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攻打这三路中最弱的一路,在西面打敌军左翼,可以歼灭其中一部分有生力量。”
林彪决定采纳黄克诚的意见,他集中兵力将陈明仁率领的第21军第87师歼灭,而国民党军第一次对四平的分进合击也被我军击败。敌人失败后没有放弃,而是很快倾尽全力再次猛攻四平,足足有8个军的兵力和我军作战。
当时,中共西满分局已经从郑家屯移到白城子了。黄克诚十分担心我军的情况,连续打了几封电报给林彪,说:“务必适可而止,不能和敌人硬碰硬。”
黄克诚认为:
“敌人刚开始进攻,我们挫挫他们的锐气是很有必要的,但现在敌人全力进攻,而我军暂时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因此,我军应该将四平和一部分大城市让出来,让敌军进来,我们则去中小城市或者乡村建立根据地,休整力量。最后,在敌人背不动身上包袱的时候,我们再回头将其一网打尽。”
虽然黄克诚没有参加四平保卫战,但他从全局利益出发,主动向林彪提出“撤离四平”的建议,这也是非常可贵的。但令人意外的是,林彪不仅没有采取黄克诚的建议,反而对他写来的信置之不理,连回都不回。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是十分重视四平之战的,从4月6日到5月19日,他给林彪发去的电报足足有十几封,电报只有一个内容,那就是“坚守四平、死守四平”。
林彪没有回复黄克诚,黄克诚也不放弃,而是直接给中央发去电报,对四平保卫战和东北战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军委和毛主席虽然没有给黄克诚回电,但却在5月14日给林彪、彭真发去电报:“请你综合当前局势考虑,是否要继续打下去,继续打下去是否对我军有利……”
5月19日,毛主席有以军委的名义给林彪发去电报:“如果你觉得死守四平已经不可能的话,那就主动放弃四平,从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从这里足以看出毛主席已经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
四平保卫战结束后,黄克诚曾找到林彪,一脸疑惑地问他:“当初我给你发电报,让你从四平撤离,你为什么既不撤兵,也不回我?”林彪没有说话,只是看了黄克诚一眼。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黄克诚才明白林彪那一眼是什么意思。
1959年,有一天毛主席邀请黄克诚到他那里吃饭。两人饭后闲聊,突然聊到了当年的四平保卫战。毛主席问黄克诚:“难道当年四平保卫战真的打错了吗?”
黄克诚没有一丝犹豫地说:“没错,确实打错了。最初敌人向四平推进的时候,我们可以挫挫他们的锐气,但当他们拼尽全力和我军拼的时候,我们应该撤退,不要强行应战。”
毛主席听后沉默了一会,然后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主席被黄克诚的直白说得愣了一下,许久后才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
尽管知道固守四平是毛主席的决定,黄克诚也没有害怕,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黄克诚总是要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这便是他最真实的性格。
黄克诚谈林彪,众人感慨:也只有黄老敢这么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工作人员在编纂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对待林彪这个人物?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林彪能不能列条目上书?
经过反复讨论,不少工作人员认为林彪虽然犯过错误,但他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毕竟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1983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不过由于某些原因,林彪条目的字数要比其他元帅的少。
确定林彪列条上书后,接下来是该怎样写林彪这个人物?最早谈到这个问题的是陈云。
1983年8月9日,陈云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谈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也谈到如何写林彪的问题。陈云说:“我们不能只看到一方面的作用,还要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
陈云的谈话对工作人员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林彪的条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工作人员在写完林彪条目的初稿后,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条目一起送给一些老同志,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就有黄克诚将军。
黄克诚认真审阅了几位元帅和大将的条目释文,向工作人员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但当他看到“林彪”条目释文后,却没有发表太多意见,而是让秘书给工作人员打去电话,说是要当面找他们谈一谈。
1985年2月21日上午,军事人物分支学科主编周之同、副主编姚夫以及李维民来到黄克诚休养的地方——玉泉山。当周之同等人到的时候,黄克诚正在收听新闻广播,见他们来了,黄克诚将大家邀请到会客厅。
等大家坐下后,黄克诚说:“大家先谈一谈编写林彪条目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吧。”周之同等人汇报完毕后,黄克诚说:“今天我们主要谈谈林彪这条释文,你们送来就是征求我意见的。我个人认为把林彪列上是应该的,现在写历史讲究实事求是,不过有些问题你们还是要注意一下。”
黄克诚顿了顿继续说:
“我知道你们写这个条目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多写了不行,少写了也不行,这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评价,将历史的全貌写出来。”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最后黄克诚语重心长地说:“我的意见是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好的坏的都要写,不要只写一面。不过这只是我的意见,最终还是要请总政干部部、总政领导和编委会考虑决定。”
离开玉泉山后,周之同等人纷纷感慨道:“不愧是黄老啊,也只有他敢这么评价林彪。”
最终周之同等人在黄克诚的意见下,补充和修改了林彪的条目……
临终之际还想着国家
除了说真话值得我们学习外,黄克诚将军的勤俭、不徇私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红军长征爬雪山的时候,黄克诚拖着病弱的身躯,鼓舞和帮助战士们战胜风雪严寒,翻越了一座座雪山。
苏北抗战期间,按照中央规定,黄克诚的职务高、年纪大,在生活上可以享受特殊照顾。但他始终拒绝这种照顾,还经常将管理部门送给自己的肉食、鸡蛋、水果等食物分送给医院或者连队的战士们。
三师在搞生产期间,黄克诚和洪学智带头在院子附近开了块荒地种蔬菜,种出蔬菜后还分送给食堂和附近的老百姓。
1947年,黄克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后勤司令和政委。当时东北的物资条件得到改善,因此部队对领导同志们在生活上也会特殊照顾一些,比如说配送一些鱼、肉或者是烟酒等。
令人意外的是,黄克诚看到这些东西后毫不开心,而是找到管理人员:“这些东西是只给我自己送,还是军区领导都有?如果只有我自己有,那你们还是拿回去吧!再送我可是要追究责任的!”
黄克诚还反复强调说:“后勤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前线需要,还要照顾好伤员。”在此期间,黄克诚因病住了20多天医院,他出院的时候还将军区发给他的补助全都交给医院,并嘱咐医生一定要好好改善伤病员的生活。
黄克诚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时候,不盖省委和省政府大楼,而是先盖省政协办公楼。当时我国实行供给制,根据黄克诚的建议,给程潜每年的活动经费是4000万元(旧币,一万元相当于如今的一元),每月平均330多万,而黄克诚自己每月仅有100多万元。
黄克诚在吃穿住等方面从来都是低标准,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更是严格遵守规定,有时候还近于苛刻。
1952年黄克诚进京时,全家住在万寿路一栋普通的平房里,后来因为工作搬到北海旁的一个小院里。这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管理部门说要修,他说:“那需要花很多钱,简单修理一下就可以了。”
黄克诚一家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四年,直到1957年才搬到一个条件比较好一些的院子里。
黄克诚再次出来工作后,因为身体比较虚弱,再加上一只眼已经瞎了,另一只眼的视力也不是太好,因此三天两头要去医院看病,很是辛苦。黄克诚的部下和亲戚们纷纷劝他去南方休养一段时间,但他却担心这样太过劳师动众,坚决不肯。
黄克诚说:
“我一出去,就要带一大帮子人照顾我,那样要花公家很大一笔钱!不仅如此,我去南方休养还要给当地增添不少麻烦!去不得,去不得,去就是浪费公家的钱,即使浪费一分钱,我也愧对百姓。”
黄克诚不愿意到南方休养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被中央领导得知了。中央十分重视黄克诚的身体,于是陈云等领导同志指示中央办公厅,让黄克诚到附近的玉泉山休养一段时间。
当中办给黄克诚打电话,让他去玉泉山休养的时候,黄克诚正在医院治病。黄克诚的秘书知道这件事后,连忙赶到医院劝他:“您还是去玉泉山休养休养吧,我们跟着您去,办公室有事的话,我们可以两头跑,不耽误。”
黄克诚摇了摇头,说:“不行,玉泉山是中央首长住的地方,我还是在家休养吧,这样也方便工作。玉泉山的环境是好,但再怎么好,也没有呆在家里方便啊!”
黄克诚话音刚落,门外就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你这个老顽固,我就知道你不会去!”黄克诚连忙向门外看去,原来是自己的老友陈云。
陈云知道黄克诚不会去玉泉山,于是决定亲自出面。
黄克诚没想到陈云那么忙还有时间来看望自己,他连忙从病床上坐起,想要下床迎接陈云。陈云见状连忙大步上前将他按住,随后说:“黄老,我今天是专门来劝你去玉泉山休养的。在那里既可以休养,又可以工作,是休养工作两不误啊!最重要的是玉泉山空气好,你在那里修养心情也会好很多!”
黄克诚知道,陈云都亲自来说话了,说明中央真的很重视自己的身体,他如果在推脱也有些不好。于是黄克诚说:“既然陈云同志都亲自上门来命令我了,那我只好服从咯!”
紧接着黄克诚认真地说:“不过我去玉泉山也要约法三章。”陈云笑着说:“还约法三章呢?好好好,你倒是说说是哪三章?”
黄克诚一边掰着指头一边说:“第一,只能带一个秘书,不能带家属或者是孩子们;第二,家属除了星期天可以去看望我以外,其他时间都不能来;第三,在玉泉山一切生活费用都由我自己出,不要公家补助。”
陈云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好好好,都依你,但你要尽快搬去玉泉山!这次出院后我就安排人送你去,你的健康对党来说是重中之重,你一定要好好休养。只有养足精神,才能更好的工作,我们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做呢!”
黄克诚笑着说:“好好好,我明天出院就去玉泉山。”就这样,黄克诚住进了玉泉山五号楼,他一边养病一边工作。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主动拔掉自己身上的输液针头,并说:“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人民的钱来治病?”他临终之际想的仍然不是自己,而是为国家节约钱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