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金泉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
9月16日,第九批88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举行迎回仪式。9月17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举行隆重安葬仪式。
从2014年到2021年,国家连续8年迎接8批8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山河锦绣,英雄回家
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空军歼20战机,为运送遗骸的运20专机护航。国家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最可爱的人!
对志愿军英烈的认识,最早我是从《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了解的。没想到,多年后有幸见到了作者魏巍,并聆听了他讲述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志愿军英烈的英雄事迹。
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金秋九月的一个黄昏。在甘肃武威新城的一座军营里,我们有幸见到了著名作家魏巍。
那天晚饭后,我和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师永刚到院内散步,欣赏彩霞万道的远天,放松一下几天来因为采写一篇典型报道而疲倦的身心。
院内礼堂前,有一个不大的水泥操场,是机关早操、部队集会、看电影列队集结的地方。我们绕着操场转了几圈后,准备去办公室翻看这几天的报纸。
操场与办公楼之间,有一条笔直的中心大道。道路两侧各长着一排高大整齐的白杨树。这两排杨树主干粗壮挺拔,枝繁叶茂,看起来就像两排正在等待检阅的士兵。一阵秋风吹过,传来树叶“沙沙”的响声。
武威某部大院中心大道两侧的“五星杨”
师永刚边走边向我介绍,这两排杨树就是有名的“红军杨”,也叫“五星杨”,共108棵。
新城营区,解放前是国民党西北匪首马步芳的军营。1937年,西路红军兵败河西,108名被俘红军女战士被马匪绑在中心大道的108棵杨树上。马匪对女红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女红军的鲜血洒在了杨树干上。这两排杨树,就是在女红军的鲜血浇灌下成长起来的。
师永刚说罢,随手捡起路上的一节树枝,将它从有结节处折断。我看到结节的切面处,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
杨树结节处的“红五星”
正在我认真端详这奇特的“五星杨”,并为此而惊讶、感叹之时,迎面走来几位同是观赏这两排杨树的人。其中,一位是我认识的军区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李坦克。画家见到我有些意外,当即向我介绍了身边一位身材魁梧、头发花白的老人:这是魏巍老师,我是陪他到基层部队来采风的。
如此巧遇,一时让我有些难以置信。我急忙向魏巍老师敬礼,老师微笑着和我们握手问好。随后,我们陪同魏巍老师一起散步,听他关于如何认识战争文学,以及如何深入生活,创作官兵喜爱的文学作品的亲切教诲。
魏巍说,这是他第一次西部之行。作为聂荣臻元帅传记组组长,他是前往新疆某基地为聂帅传记补充材料,到玉门油田体验生活的。中途特意暂停武威,看望邱少云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官兵。
魏巍老师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地球上的红飘带》等作品,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魏巍老师介绍了他的创作情况,自1988年出版《地球上的红飘带》后,基本上停止了长篇小说创作,开始撰写一些回忆录、杂文等。同时,他与林默涵共同主编《中流》杂志,工作比过去更忙了。
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前,以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而著名的魏巍,神色顿时凝重起来,似乎勾起了他对那场战争的回忆。听说晚上纪念馆没有开放,不能前去瞻仰英雄事迹时,他显得有些遗憾。他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起了二次战役、松骨峰战斗,还讲述了不久前他和自己笔下的“活烈士”李玉安见面的情景。
魏巍与“活烈士”李玉安合影(左一李玉安、左三魏巍)
魏巍讲道,在松骨峰战斗中,美军出动了32架战机、18辆坦克、上千兵力,向我志愿军一个连的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整个山顶都被掀翻了。官兵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持续了8个小时。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最后只剩下七个人,他们和蜂涌而来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次战斗中,李玉安一人打死3个美军鬼子。战斗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和敌人展开肉搏中,敌人的刺刀击中了他。
战后,魏巍来到战场上采访时,大家都以为包括李玉安在内的全连官兵都壮烈牺牲了,魏巍便将李玉安写进了牺牲战士的名单。
其实,李玉安受了重伤,昏迷了六七个小时,被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司号员救下阵地,被送进野战医院抢救,才幸免一死。后来,又转回国内治疗。伤愈后,复员回到家乡一个小镇粮库当工人,默默无闻工作40年。他用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养活着八口之家,但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直到小儿子要求当兵时,不得不找老部队帮忙,人们才知道了他的过去。
魏巍问李玉安:“你是战斗英雄,为何隐名埋姓几十年,生活困难也不找政府救助。”李玉安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算幸运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错了。”
多么可爱的英雄战士啊!
夜色渐浓,晚风阵阵,我们担心魏巍老师身体受凉,便劝他回房间休息。在部队招待所的客房里,他接着给我们讲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过程。
魏巍介绍,1950年,他随总政一个工作小组到朝鲜调查了解美军战俘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战时政治工作。完成任务后,他要求上前线,在一线阵地采访了三个月。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事迹,让他受到心灵的震撼。1951年2月,他回国后曾写了《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选取了20多个自己认为生动的事例。身边的一些战友看后,觉得像记流水账,事例太多了,哪一个都没有说清楚,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他听取大家的意见,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只选取了其中三个典型事例。195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发表了这篇通讯。毛主席看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发表讲话时,感谢魏巍为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个好名字。
魏巍在抗美援朝战场
魏巍认为,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对创作十分重要。只有深入生活,跟战士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气质,融入他们的情感中,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感染人。要让人们了解战士,不仅要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行为蕴含的思想情感,写出英雄的精神和灵魂。
魏巍还谈了对文学创作现状与发展的看法。他说,业余文学作者思想活跃,关键一点要注意走正路,要树牢正确的世界观。近年来,的确诞生了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但个别人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影响较重,走的路子不对,一些作品程度不同地偏离了正确方向。
魏巍说,自由化潜入军事文学的表现是“和平主义”。个别人提出“一切战争都是罪恶”,认为我们所进行的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论调。初涉文学的青年人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对一些所谓的纪实性文学辨不清真伪,容易人云亦云。如果陷入这个陷阱,就写不出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好作品。魏巍还以当时部分受自由化影响的作品为例,进一步告诫青年作者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马列著作的学习,打牢思想基础。
魏巍特别强调,作为业余作者,要写出好作品,还是那句老话,深入生活,联系群众,多读多写多练,不要怕吃苦。说到这里,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阐述了多写多练的重要性。
魏巍说,他在家时只上过四年学堂。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山西参加了八路军,后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边区做宣传工作。战火硝烟中,他写过新闻报道,办过战地小报,写过材料,编过教材,什么题材都写过。只有多实践,才能出成果。他说,业余作者生活在基层一线,这对创作是很有利的。生活的“库房”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就丰富了。假如脱离生活,根底很浅,就没东西可写。
不觉时间已晚,我们不忍再打扰魏巍老师,便起身告辞。临别前,请他给部队业余作者写句话,他略微沉思了片刻,挥笔写下了“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的寄语。这既是对他创作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业余作者的深情勉励。
魏巍题词寄语文学青年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