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卫过毛主席!”
2005年11月,一封特殊的求助信,送到了湖南新化县武装部的桌子上,这封信的主人,是一位78岁的农民。
经过核实,此人名叫奉孝同,原中央警卫团一中队的警卫员,曾经给毛主席做了5年的贴身警卫。然而奉孝同复原后,一直隐瞒着自己的曾经作为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在家务农。
直到遇到了天大的难处,这才给县武装部写了一封求助信。
奉孝同遇到了什么难处,他又为何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呢?
求助信
感谢党,感谢恩人
2009年,奉孝同的女儿奉庆龄被偷树贼打成了重伤,奉孝同和他的老伴手头拮据,一时拿不出钱给女儿治病,在走投无路之下,才想起了写一封求助信,打算找到政府部门寻求帮助。
原来,奉孝同是为了救女儿的一条命。
奉孝同流着眼泪激动的说:“对不起,我给党和组织添麻烦了。”
同时,奉孝同还满怀感激地说出:“我一生感谢党,感谢组织”。
奉孝同在六岁时,就遇到了他一直感谢的“党”。
那时他还不清楚那些“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直到参军后,他才明白替老百姓做主的那些队伍,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
奉孝同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留影
而在1934年12月,红军刚来到新化县下团村时,还吓跑了还是孩子的奉孝同。
在那个年代,兵匪一家,横行乡里;老百姓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兵,哪些是匪,总之在乡下人的心中,只要带着枪的人一出现,就难免遭遇一场人祸。
徘徊在村口的几个村民看见了先头队伍朝着村子走来,纷纷吓得大喊大叫,各自逃回了家中。
奉孝同在父亲的召唤声中急忙往家狂奔。
此时,还能听到红军战士在后面大喊着:“老乡们别怕,我们是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
这些头上戴着八角帽、脚上蹬着草鞋,衣着朴素的军人,一进村便打开了地主家的粮仓,村里的贫困百姓都得到了救济。
一贫如洗的奉孝同家分到了粮食、肉和一些农具。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红军还宣传了他们的政策,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政策,要打倒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要让穷苦人翻身做主,建设一个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国家。
此时,奉孝同已在心中感谢着党的恩情,已经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参军,要像红军一样解救全天下的受苦人,参军报国的种子已经植根在他的心中。
红军走后,奉孝同一家依然贫苦如故,在艰难的岁月中煎熬着,生活在黑暗之中。
1949年,湖南解放了,奉孝同一家看到了整齐威武的解放军,这一次是行进在村边的大路,村里的老百姓都前去欢迎。
人民的队伍已经发展壮大,全天下的受苦大众也将迎来解放。
湖南和平解放
1951年,土地改革在湖南省全面展开,奉孝同家按照国家的政策分到了土地,从此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奉孝同心存感激地说道:“感谢共产党的政策好!”。
此时,奉孝同第一次知道了是毛主席解救了全天下受苦的穷人,是毛主席让中国变了天,那个受外国人欺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奉孝同再一次渴望参军报国,要拿起武器,保卫这个新生的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当时呼唤有志青年的一句响亮的口号。随后,全国也陆续开始了征兵工作,奉孝同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兵的理想。
不过这一年奉孝同已经22岁,过了参军的年龄;奉孝同灵机一动,把年龄改小了三岁,便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图源网络
入朝前,奉孝同接受了三个月的军训。每天都要练习瞄准、投弹等基本科目,射击、刺杀、爆破、等等一些实战性非常强的科目,也都很快地教给了这些新兵。
农民出身的奉孝同虽然从小吃苦,每天干农活,但严格的军训内容也令他差点吃不消,吃尽了苦头。
尽管如此,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坚持在训练场上,一天下来累得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了。
在训练中,奉孝同练了一手射击技术精准的本领。
此前他也从来没有端过枪,可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当教官教给他一些射击要领后,他很快就掌握了,在训练中他很快就摸索出了门路,枪法极准。
图源网络
1952年9月,由于战场上讯息万变,奉孝同所在的部队很快就被派往了朝鲜前线。
此时抗美援朝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我军与美军在三八线附近展开了拉锯战。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内坚持作战,美军白天发起一轮一轮的攻击,阵地被敌人的炮火削平了好几尺。
可顽强的志愿军战士依然坚持在最前沿,枪法精准的奉孝同以精准的射击能力,成为连队里的狙击手,打死打伤许多敌人。
在血与泪交织的朝鲜战场上,奉孝同在部队中迅速成长,从一个农村小伙变成了战斗英雄。而这一切的所有,都正如奉孝同自己所言:“感谢党!”
图源网络
终身难忘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1953年,奉孝同随部队奉命归国。
奉孝同本以为已经完成了军人的使命,迎来了和平。
这样就可以回到家乡务农,度过平淡的余生。可是,一纸命令摆到了他的面前。
当奉孝同得知是要调他去北京后,令他激动不已。
原来,全国要选调一批士兵充实到中央警卫团里。平时表现优异,战斗素质过硬的奉孝同成了湖南省唯一被选中的战士。
拿到调令,奉孝同激动的半晌说不出话。心中在想着中央警卫团在北京,就是保卫中南海的那支队伍,主要负责中央领导特别是毛主席的安全。
一想到可以见到心中崇敬的毛主席,奉孝同感觉是在梦中。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对党忠诚、立过战功的奉孝同,经过几轮政审与训练后,竟然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名贴身警卫。
奉孝同心中感觉莫大的荣幸,能和全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每日朝夕相处,那是什么幸福生活。
亲身接触到毛主席后,奉孝同感觉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当毛主席知道奉孝同是湖南人后,更拉近了与他的距离,经常鼓励他多学习、多进步,利用现在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本领。
那时,在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战士都是贫困出身,大多没有什么文化。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纷纷拿起了书本,加紧补习,习字练字。
毛主席接见战士
从小没受过文化教育的奉孝同遵从了毛主席的教导,开始摆脱了文盲的现状,渐渐地能识得报纸上简单的文章,写信也不在话下。
毛主席发现奉孝同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快,还表扬了他好几次,令他发自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1955年,奉孝同终于有机会回家探亲。
自从参军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回到家中,这让他十分兴奋。
同时,他还肩负着毛主席交代的一项特殊任务,他还要将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实际情况汇报给毛主席。
又过了两年,为了响应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奉孝同和几个战士决定回乡参加建设。临行时,这些战士们都依依不舍,舍不得与毛主席分开。
毛主席在丰泽园为警卫战士辅导文化课
回想起在中央警卫团服役的岁月,奉孝同感觉拥有了一生最光荣、最难以忘怀的一段人生经历,他屡受嘉奖,先后获得了优秀射手证书、技术能手证书、执勤能手证书。
除此之外,他还学到了文化知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与毛主席的朝夕相处的日子,奉孝同感受到了毛主席日理万机,心怀天下百姓,为了国家日夜操劳的工作态度。
这一切更令他深知,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和党员今后无论在什么岗位在,都要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毛主席
隐姓埋名过着平淡的生活
1958年,奉孝同正式退伍。临行时,毛主席还亲自嘱咐了奉孝同几句话。
要他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更重要的是“不要摆架子”。
同时,在警卫部队里,有一条特殊的规定。
做过中央领导人的警卫员在复员之后,要有保密意识,不能和其他人提及曾经的工作。
在此后50多里,奉孝同一直坚持着这条规定,从未提起自己的往事,更没有说过自己曾经是毛主席警卫员。
他身边的亲人只知道他曾经入朝参战的经历,都认为他只是个志愿军的退伍老兵。
奉孝同
刚刚回到家乡的那几年,奉孝同参与了乡里的修桥、桥路,还从事着保护山林的工作,带领着民兵打野猪,他出神入化的枪法令这些小民兵们惊叹不已。
大家都一直追问奉孝同在哪练就的这身枪法。“在朝鲜战场!”奉孝同坚毅地回答着。当大家再次追问,回国的经历后,奉孝同缄默不语了。
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这个退伍的老兵很奇怪。可他们怎么知道,奉孝同要保守秘密,不能说出给毛主席做过警卫员的经历。
同时,也不能将做过毛主席的警卫员作为自己的资历。
奉孝同
奉孝同平日里沉默寡言,工作中任劳任怨,可不张扬的性格,加之不愿与人接触,使他人群中处于边缘。一来二去,大家都开始疏远他。可尽管如此,倔强的奉孝同也不改本色,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
几年后,奉孝同回到了田垄上,在家乡种田为生。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哪怕是生活再苦再难,他也从来没有向政府伸手,索取过任何好处。
直到2005年,政府每月开始发放志愿军优待金,奉孝同每月可以多领了几百元的补助。
奉孝同和妻女合照
实现了最大的心愿
奉孝同一生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留在了他和老伴身边,可是身患重病;二女儿远嫁到怀化溆浦县;小女儿15岁时去了海南,之后便没有了音信。
如今,奉孝同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大女儿的病该怎么办。
可是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他的困境得到了解决,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手。经过媒体的报道,奉孝同的事迹被大众了解到。
除此之外,在奉孝同的心中还有两件未了的心愿,那就是瞻仰一下毛主席的遗容,再到毛主席老家韶山走一走。
奉孝同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令人动容,众人决定满足老人的愿望。
奉孝同在看毛主席画像
2012年12月,奉孝同来到了期盼已久的韶山,他在毛主席雕像前三鞠躬。
这时,激动的泪水涌出了这位老人的眼眶。他回想起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和那些与毛主席朝夕相处的日子。
2013年,奉孝同实现了他另外一个心愿,他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北京,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
当看见毛主席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时,奉孝同失声痛哭。此时,距他离开毛主席身边已有五十五年。
那时,奉孝同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故人再次相见,却已是阴阳两隔。在无数个日月中,奉孝同思念着毛主席。
“做毛主席的警卫员,是我一生最骄傲的事。” 奉孝同对着身边的人这样说着。
奉孝同向毛主席敬献鲜花
结语
奉孝同老人用大半生的时间坚守着保密,不愿透露曾经做过毛主席警卫员的经历,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奉孝同老人将自己最辉煌的一段人生经历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他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轻装前进,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任劳任怨,为党和国家付出自己的努力。
如今,还有许许多多隐姓埋名的奋斗者,如奉孝同老人一样,在不同的战线上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正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
奉孝同老人和这些隐姓埋名的奋斗者们值得我们记忆和学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